錢麗琴
【摘 要】近日聽了著名作家祈智的講座,他給我們帶來了一場人文素養的盛宴。我一邊聽一邊就在思考一個問題:作為一個低年級的數學老師,怎樣在我的數學課上滲透人文教育。我覺得一年級小學生起點低、見識狹窄。他們的人文素養需要的是滲透,需要的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關鍵詞】數學;人文素養;興趣
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眾所周知,數學的產生和發展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把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課堂,每個孩子對這些素材都有著自己的理解,都有話要說,所以我們的課堂一下子就變成可以讓每個學生自由發揮的舞臺,學生少了平時的束縛,暢所欲言,大大提高了參與的主動性。學生能夠利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就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學生不知不覺地掌握了新知識,發展了能力,同時也增進了對數學的情感。
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來設計練習題,為學生精心創設用數學的情境,使學生體會自己所學的知識能運用到生活中去,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積極性就會得到提高。特別是低段的孩子,他們最容易接受的事物就是身邊的事物,所以新課標強調:應該從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孩子身邊的現實社會出發。
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把主題圖制成課件,使人物和情境動態化,學生對這樣的畫面很感興趣;可以將練習中的畫面動態化、趣味化;將練習生活化,把生活引入課堂,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學生對這樣的學習活動會很感興趣。
二、把握教學目標,追求人文性的教學評價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與發展。”這種人文性的教育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第一單元“數一數”是準備課,雖然出現了1~10個數,但并不是正式教學,不要求學生掌握10以內的數數,也不要求學生認識1~10個數。只是讓老師全面、充分地了解學生數數和認數的情況,不僅要了解學生是否會口頭數數、會認數,還要了解每一個學生是否能按要求正確地數出物體的個數來;只要學生能參與到數數活動中來就可以了。
又如:當數目增大,不能通過數數知道兩部分的確切數目,學生的這種解題思路就會受挫。如果在教學中遇到這類情況,不要急于對學生的答案作對錯的評價,可以先請學生依次說一說這張圖提供了什么信息,問題是什么,然后逐步幫助學生理清圖中的信息和問題,明確這類問題應用什么方法解決,從而達到學生正確列式計算的目的。
三、挖掘人文性的教學內容,以教師的情感感染學生的情感
何謂“人文性”的教學內容?《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也就是說,人文性的教學內容,決非等同于現成的教材內容,而應是基于學生生活現實有創造性地處理現行教材內容的產物。這樣的內容,能有效接軌學生的生活現實、有效激活學生的已有經驗、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從而引領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建構”。
例如:在教學“數一數”時,結合課文中的大幅插圖,我配上如下富有激情的談話:“小朋友,這幅圖畫的是什么地方呀?”然后接著說:“你們看,這里多美呀!小鳥在藍天白云下自由地飛翔,寬敞的馬路兩旁長滿了花草樹木,五彩繽紛的蝴蝶在花叢中快樂地飛來飛去,小朋友也肩背書包,手拿氣球高高興興地上學去了,好,誰來按照一定的順序把這里的東西很快數出來呢?”這樣通過語言的渲染,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有關數的知識,而且引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剛入學就體會到學校、同伴以及學習活動的可愛,形成愛學校、愛同學、愛數學的親切感。
又如:在認識《人民幣》時,把教室布置成一個小商店的場景,教學中學生們分組進行購物的游戲,輪流扮演售貨員和顧客。用人民幣進行模擬購物,并在購物中進行愛護人民幣、與他人交往要熱情大方、有禮貌等行為養成教育。最后再設計了一個有獎購物的環節:買一件8角錢的郵票,有幾種付錢的方法呢?開放性的問題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整個教室中氣氛活躍,學生學得情緒高漲,認識人民幣的任務很輕松地就完成了。這樣也就把數學教學與人類文化價值觀念、道德規范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了,實現了人文教育與數學教學的整合。
一年級數學教材中蘊涵著大量的人文精神因素:有為他人、為集體做好事的內容;有團結互助;有環境保護、人與自然的內容;有愛惜錢物、珍惜時間的內容……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讓我們努力去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乳汁”來哺育我們的下一代,為其一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龍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