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在動漫設計中融入傳統繪畫元素,在創作的思維方式、敘事方式、審美方式以及動漫設計過程中有所創新地表現和應用,這對于動漫創作是一個長期且重要的命題。能被觀眾和讀者記住的優秀動漫作品,不論是二維作品還是三維作品,大都由表及里地對傳統繪畫元素進行了新的闡釋,以動漫語言演繹出傳統繪畫的視覺元素,彰顯出特有的人文內涵,以表達獨特的東方情愫。
關鍵詞:傳統繪畫;動漫設計;視覺元素;設計應用
中圖分類號:J2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01-0096-02
近年來,動漫產業在我國迅猛發展。除了大量的漫畫出版物,我國動畫片的拍攝數量和時長已經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生產國。仔細觀看這些動畫、漫畫作品,會發現許多優秀的作品當中都或多或少地吸收、借鑒了傳統繪畫的美學思想和視覺元素。這里涉及到的傳統繪畫包括水墨畫、彩繪壁畫、民間版畫、年畫等不同的繪畫形式,它們不僅為現代動漫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設計資源,同時也為現代動漫創作帶來了更多的靈感和啟發。
1 視覺元素的演繹
漫畫曾經是我國得力的宣傳工具,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20世紀,著名漫畫家豐子愷、丁聰等老前輩也都是國畫家,他們的作品都浸潤著水墨畫風。同一時期,國產動畫片在國際上屢獲大獎,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曾被贊譽為“中國動畫學派”。其最大的特征是民族化的美術風格,這種風格成就了當時的中國學派,同時也束縛了當時國產動畫片更加多元化的發展。這一時期,歷經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繪畫是國產動畫造型設計最主要的藝術源泉,傳統繪畫藝術通過動畫語言得到了新的演繹和傳承。中國動畫學派的造型設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此,經過對傳統藝術形式的加工、再現,力圖表現出蘊含著古老哲學思想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精神。這種視覺元素的演繹也成為這一時期國產動畫造型的美學范式。
1.1 線條在動漫作品中的應用
在動漫作品中,主要依靠線條來塑造風格迥異的角色和景物。《驕傲的將軍》《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早期國產動畫片中塑造人物角色和場景的線條主要借鑒于年畫、壁畫、戲曲臉譜、佛教道教繪畫等形式。線紋在造型時,用筆具有程式化,呈現出很強的形式感。比如在《大鬧天宮》中,仙女行云流水般的飄帶、隨風舞動的袍帶,都繼承了中國傳統人物畫中線條的表現方式,因而人物造型輕靈飄逸;畫面中縹緲繚繞的煙云、層巒疊嶂的山石同樣繼承了傳統山水畫中的云紋、石紋線條。又如動畫片《南郭先生》中的線紋嚴謹古樸,充滿了漢代畫像磚典雅淳厚的裝飾意味,使整部作品獨具風格。
很多國產動畫片都以同樣的繪畫風格出版了漫畫書,比如《三個和尚》《三毛流浪記》《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動畫短片《三個和尚》不像《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片中的人物造型那樣復雜,而是寥寥幾筆就完全表現出了三個不同性格的人物角色。畫家韓羽以漫畫式的風格設計出三個和尚的造型,用夸張的手法,以極其簡練的筆法描繪出三個眼角眉梢神態各異,高矮胖瘦身材不同的人物形象。人物造型由臉譜化的表現手法轉為單純的墨線勾畫,去巧存拙,筆法輕松自如、生動傳神。《三個和尚》和此后拍攝的《三毛流浪記》片中的場景設計都很重視景和人的關系,采用中國畫多點透視的方式處理構圖。這些動畫作品從角色造型到場景畫面無不體現了中國傳統繪畫造型和構圖的藝術理念,處處流露出散淡、超脫的藝術品格。
1.2 中國水墨畫形式在動畫片中的應用
水墨動畫片的視覺元素直接沿襲了中國寫意水墨畫的形式。例如《小蝌蚪找媽媽》和《牧笛》這兩部水墨動畫片手稿的繪制正是我國國畫大師齊白石和李可染。水墨動畫片將水墨
畫和動畫語言相結合,角色造型格調清新灑脫,突破傳統的單線平涂手法,使畫意、筆墨、線條三者得到高度統一,以淋漓酣暢的水墨將各種物象融為一體,情景交融、意趣悠遠,每一個畫面中都充盈著詩畫的意境和筆墨之情趣。
1.3 數碼技術在動漫中的應用
當下動漫設計過程中普遍應用了數碼技術。動漫的形式和技術的應用相互依存,傳統繪畫元素的表達也更為現代、時尚。比如,三維水墨動畫片《荷塘月色》全新演繹了傳統水墨動畫。片中使用三維數碼技術呈現出工筆重彩水墨畫效果,既保持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美學特征,同時在技術上又有新的突破和創新。例如,曾獲得日本TBS動畫“數字動畫作品大賽”最優秀獎的三維水墨動畫短片《桃花源記》,也是將傳統繪畫形式與數字技術進行了完美的結合。片中的角色、場景完全是數字技術生成的水墨人物畫和工筆畫的形式。數字技術使傳統水墨動畫的形式和內容更為豐盈、寬泛。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清明上河圖》,中央電視2臺的廣告片,電影《趙氏孤兒》《風云》,等等,都運用三維水墨動畫的技巧將傳統繪畫元素用現代數字技術全新演繹,傳承了傳統繪畫的藝術理念,同時也體現了動漫作品的時代特征。
2 人文內涵的彰顯
現代動漫設計對傳統繪畫元素的創新和應用不能僅停留在對形式的借鑒,更要體現出獨特的人文內涵、民族內在的修養、品性和操守。在2013-10-12—20舉辦的第二屆北京國際動漫博覽會上展出了一些優秀的動漫作品,比如系列漫畫《佛教故事》、大型2D動畫片《國文翰苑之易經》等作品,它們以國學為題材,在現代設計中蘊含了傳統繪畫元素,講述了民族的文化歷史、人文故事。中國傳統繪畫是中國哲學和人文思想的意象載體,是對儒、道、釋三家兼容并蓄、交融互補的反映。傳統繪畫在其特有的表現形式上,以形求神,以藝進道,形成了一種凝煉、含蓄、獨特的有機化形態,充滿著辯證的哲理。現代動漫設計從形式上借鑒傳統繪畫元素,同時參悟傳統繪畫的美學理念,理解空、虛、氣、意境、意象化等概念,以動漫語言彰顯獨特的人文內涵。這樣的作品才能在國際舞臺上與歐美、日韓相抗衡,才能成為風靡全球、歷久彌新的動漫佳作。
曾經“中國動畫學派”追求具有民族特征的藝術形式,動畫創作者致力于對傳統藝術形式的采集,形成了傳統繪畫性的美術風格。例如,1981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的《九色鹿》,其造型風格取自于敦煌壁畫。九色鹿的造型源自于壁畫中的動物形象,凸顯出追求節奏和韻律感的中國動畫造型風格。但是,這種完全照搬傳統繪畫的造型設計沒有進行更深層次、更個性化的藝術創造。2012年第四屆全軍動漫作品創作比賽中,講述一位作戰烈士的妻子20多年在老山生活故事的水墨動畫片《守望》獲得了一等獎和最佳美工獎。同樣是一部水墨動畫片,通過對人文內涵的挖掘,激發出了作品內在的生命力。
在信息時代,動漫創作理念今非昔比,數字技術日新月異,動漫設計“照搬傳統”和“照抄西方”都是行不通的。國外優秀的動畫片借鑒中國傳統藝術形式,挖掘民族文化資源,走在了我們前面。看美國動畫片《功夫熊貓》時,會發現其中滲透著厚重的中國文化。它不僅是視覺元素的簡單再現,而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將那些典型的藝術元素融合進動畫的創作和想象之中,通過現代時尚的設計,以動畫語言將其再現。比如,漓江風光作為場景充滿了水墨畫意韻,動畫角色看似詼諧的一招一式卻詮釋了中國武術的精神。傳統繪畫元素在動畫片中的應用,體現出一種民族文化的內在支撐。現代動漫設計可以不斷汲取幾千年來傳統繪畫的養分,逐漸嬗變,發展出自己繽紛絢麗的視覺形式,彰顯出獨具魅力的人文內涵。
3 東方情愫的表達
現代動漫設計借助于傳統繪畫元素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動漫角色的神態和情感。在這方面,日本動漫作品體現得尤為突出。日本動漫對民族傳統繪畫元素的挖掘,是以日本繪畫為主,尤其是浮士繪版畫的樣式。它是以二戰后伴隨日本經濟快速成長起來的繪本樣式為雛形發展起來的。從《聰明的一休》《七龍珠》到《海賊王》《千與千尋》,這些作品中有眾多我們熟悉的日本動漫人物,他們性格迥異,但有著相同的形象特征,都長著一對“大眼睛”。日本動漫角色的兩只眼睛在面部所占的比例比其他國家動漫造型都要大很多,這成為“日式風格”的標志性特征。日本動漫形象非常注重眼睛的細節描寫,對質感和神態的把握準確而生動,透過眼神傳達了所有的喜怒哀樂。同時,眉毛和嘴巴對情感的表達也很重要:①它們要配合好傳神的眼睛;②它們自身也具有很多種表情類型。日本動漫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達方式比較含蓄,借鑒和發展了傳統人物畫的表現方式,對人物神態精雕細琢,眉目傳情,將情感表現得細膩入微,遠遠超過了中國和歐美國家的動漫作品。
借助于傳統繪畫元素,現代動漫設計更充分地表達了創作者的藝術理想和人生情懷。中國和日本的文化歷史很有淵源:中國古代的文人畫家追求清新脫俗、超然空靈的藝術境界;日本的傳統畫家多有一種幽玄、物哀的審美情懷。在現代動漫作品中也同樣能體現出創作者的真情實感。比如,被譽為“日本畫神”的手冢治蟲汲取了日本傳統繪畫的養分,以嶄新的表現方法創立了“情節漫畫”,不僅提升了漫畫的藝術魅力,而且對文學、電影等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創作的《鐵臂阿童木》《森林大帝》等很多作品都表現一個永恒的主題,那就是“生命的尊嚴”。當代動畫大師宮崎駿,同樣由畫漫畫開始,借鑒傳統繪畫的精髓,以自己的作品跨越了觀眾的知識結構和年齡層次,在全世界獲得了普遍贊譽。《紅豬》《風之谷》《千與千尋》等眾多作品不僅極具觀賞性,同時賦予它們深沉、厚重的思想主題,展示出作者對各種社會現實問題的深層思考。臺灣漫畫家蔡志忠將傳統人物造型進行了夸張、詼諧的表現,用漫畫作品講述了老子、莊子、孔子、禪宗、佛教……眾多經典故事,表達了對傳統哲學思想的認知和體悟,同時也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
現代動漫藝術從傳統繪畫當中汲取養分,創作出了很多經典作品。這些膾炙人口的動漫形象不僅帶動了動漫產業的發展,也帶給觀眾和讀者無數歡聲笑語,留下許多快樂的記憶。我國現在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動漫大國,但是還不算是一個動漫強國。期待我國的動漫從業者將民族的藝術精神和文化特質進行整合與傳承,借助新的數字技術,對豐厚的傳統繪畫元素進行創新和應用,設計出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原創動漫作品。
參考文獻
[1]王昊.“中國學派”動畫造型的美學范式[J].美苑,2010(03):104-108.
〔編輯: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