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芬
摘要:學起于思,思出于疑。學習和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圍繞近幾年中考試題與歷史與社會的教學實踐,筆者談談如何讓課堂提問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
關鍵詞:課堂提問;中考試題;開啟;智慧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2-0123
中考對一名初中學生而言,不是一次簡單的考試,而是他們第一次真正面臨機遇和挑戰的考試,是一次關系自身命運的考試。中考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更直接影響學校的社會形象和社會聲譽。在減負提質政策導向下,如何讓學生學得輕松,既能提高成績,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呢?我們作為任課教師,有必要研究中考的考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學起于思,思出于疑。學習和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因而教學的起點應從提問開始。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圍繞近幾年中考試題與歷史與社會的教學實踐,筆者談談讓課堂提問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教學方法。
(2012年溫州)20題23題年2013年24題25題有選擇題等等通過觀察發現試題的類型大多是情景設置題,它包括實物和圖像文物、圖片(地圖、人物、景物、景象圖)、等等。情景設置有很多好處,它的作用是:直觀性,有利于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開放性,有利于課堂教學與評價的同步;感染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完成德育教育;多元化性,有利于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給我們的教學啟示是:
一、創設情景問題代替直接設問,有利于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
例如:課堂學習季風時創設這樣的情景
(2012溫州中考卷)材料一:南宋時一支帆船商隊準備從廣州出發,乘著風力,前往A國貿易。從氣候角度分析,帆船商隊出發的最佳時期應選在哪個季節(夏季或冬季)?請說明理由。(4分)
上述情景的設計,利用了學生的好奇心理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會想冬天與夏天有什么不同?風力冬天與夏天有什么不同?顯然,如果老師直接設問季風的性質、風向,學生根本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也不會產生認知沖突。因此,教學中老師因創設一種良好的課堂環境,把學生帶到一個多疑好期待的境界,從而讓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在問題的設計中,不僅使學生好奇,更能激發學生多思,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在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時情景設置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難,要把握好問題的梯度。
(2013溫州中考卷)
洞庭湖的變遷給長江防洪工作帶來什么不利影響?
針對洞庭湖的變遷,有人說,“在目前我國人口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圍海造田可以彌補耕地資源的不足,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結合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談談你對這一種說法的認識。
這道題把七年級地理與九年級人類面臨的幾大問題聯合在一起,既考查了七年級地理知識,也考查了九年級的社會知識,試題充分體現了綜合性和時代性特點。給我們的教學啟示是:
二、創設新舊知識的關聯度問題,提升知識與思維容量
問題的知識關聯度是指所提出的問題與已有知識發生聯系的程度。課堂上一個有效問題的提出,“產生于對知識背景的分析,僅有觀察絕不能產生問題;只有當把觀察與已有知識比較時,才能產生問題,產生思維”。因此,若要進行有效提問,就必須使問題與已掌握的知識聯系起來,提高知識關聯度,使問題從現象描述轉化為讓學生覺得是“有所知有所不知”的問題,轉化為抽象性問題,從而產生思維活動。
例在講和平問題時,重點要學生掌握和平問題的根源、影響和平問題的因素、如何消除和平問題,在上課中不妨設置這樣幾個問題:
(1)請從“一戰”和鴉片戰爭中任選一例,指出該場戰爭爆發的真正原因。
(2)請你舉出兩例事實批駁日本右翼勢力的荒謬言論。
當今世界總體和平,局部戰亂。從科索沃到伊拉克,再到利比亞……可謂炮聲隆隆,硝煙彌漫。
(3)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方法有哪些?
在問題設置時要注重整理知識,能恰當的把舊知識與新知識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建立知識網絡,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在學習中“是曾相識又不識”迷霧中探索知識,開啟頭腦的風暴。同時,史料在教學和命題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教學設計中,平時的教學中應適當引入史料,提高學生研讀、分析史料的能力。
三、創設最佳問點代替隨意設問
在教學中,有的教師提問缺乏懸念無法激發興趣,提問不抓關鍵無法凸顯問題的價值許多時候教師“眉毛胡子一把抓,提問沒有層次無法突破疑難點,課堂上隨意提問,想問什么就問什么脫離實際缺乏情感體驗。
(2011中考)22題⑴中國近代史上哪一場運動引進了西方的“堅船利炮”?為什么當時中國已引進了“堅船利炮”,而戰爭卻依舊失敗?(4分)
啟示我們在教學設計上要創設最佳問點代替隨意設問。
1. 問在教材知識的著重點上
課堂提問應有明確的目的,要圍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來進行設計,這是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七年級教學是我們生活的世界,重點培養學生的讀圖、填圖,從圖表中獲取信息的能力。提問應重點在讀圖圖上、八年級是我們傳承的歷史,提問的重點是歷史事件及對現代的啟示、九年級是我們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問的重點是人類面臨的幾大問題及如何解決與處理好這幾大問題。
2. 問在學生思維的障礙點上
如2011中考23題中國一大會址與開國大典圖。問分別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兩者之間有何聯系?(4分)
3. 問在學生思維的興奮點上。
2011到2013年中考試題材料都來源于現實生活與社會熱點問題。啟示我們老師在課堂設計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用社會現實材料對問題進行多角度的思考設計,特別是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課堂上經常會出現群情激昂的情況,此時教師及時引導,既可以讓學生冷靜思考、去偽存真,又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延伸,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四、設計有創造性思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由于新課程強調師生的互動,所以有時我們可能把一個完整的問題表述劃成很多支離破碎沒有思維力度的“對不對”、“好不好”、“是不是”等小問題,不停地問學生,搞得滿堂課非常熱鬧,但沒有絲毫的思維深度。現代社會需要創新型人才。這就要求學生能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創造性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會發現有的學生見解獨特、對問題的認識獨特解決問題與眾不同等,這就是最可貴的創造性思維,也是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大力鼓勵和培養的。
課堂提問要設計一些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來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從而使課堂學習更加有效持久。如涉及一些社會問題、社會熱點問題的看法與解決方法,使學生的思維將被高度地激活。這種“用問題組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用組合、鋪墊或設臺階等方法來提高問題的整體效益,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既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最好途徑,也是學生主體性的最充分發揮”。
總之,課堂提問不僅體現出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而且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社會能力。我們教師應該具體地把握課堂提問的類型及特性,讓提問這把金鑰匙,為學生開啟智慧之門。
參考文獻:
[1] 陳米谷,陳菊素.歷史與社會主體性課堂的新關注[J].新課程(中學),2010(3).
[2] 蔡傳紅,初中《歷史與社會》新課改對教師觀念的改變[J].江西教育,2010(Z3).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藤橋中學 32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