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校
摘要:本文對農村大眾體育開展情況的實地調查和資料收集,提出了農村大眾體育開展所存在的實際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建議意見。指出體育場地設施缺少;體育指導員缺乏、體育知識貧乏和體育技能差;鍛煉技術含量不高等方面存在問題并進行分析。
關鍵詞:農村大眾體育;場地設施;技術含量;學校體育教學;體育指導員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2-0108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大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們在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同時對充裕的閑暇時間來滿足和豐富自身的精神、文化、娛樂和休閑等方面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在娛樂生活相對較少的農村地區,人們對大眾體育有著濃厚的興趣,在鍛煉身體同時享受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大眾體育亦稱“社會體育”是一項以公民自愿為原則,以促進身心健康、增強體質、防治疾病為目的,在社會上廣泛開展的群眾體育活動的總稱。大眾體育開展關系到國民的整體素質受到國家的重視,1995年頒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對國民體質素質提出更高要求,但‘綱要得不到很好的落實。本文對影響農村大眾體育開展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
一、體育指導員缺乏、年齡偏大、體育知識缺乏和體育技能差
農民由于文化素質偏低、體育知識少,所以在開展大眾體育活動時需要我們村、鎮、縣區負責群眾體育工作的體育指導員指導,然后我們體育指導員數量相對缺乏,就本鎮調查數據:3個社區各配備了1名體育指導;97個行政自然村合并后變為38個行政自然村配備了9名體育指導員;而且這11名體育指導員大部分都是兼職人員。從年齡段、性別比例看(表1):年齡偏大,男性多于女性。大部分負責農村大眾體育的指導員都不是專業體育院校畢業生,對體育知識了解較少,體育運動技能掌握的更是寥寥無幾,在活動開展過程中,缺少與上級體育部門及基礎村級大眾體育健身部門的聯系。所以體育指導員在農村大眾體育開展過程中對發展我國體育事業,促進全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所起的作用較小,不利于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制約了我國大眾體育事業的發展。
1. 體育場地設施缺少
隨著農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業余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健身意識越來越強,但農村的體育健身場地、設施卻尚未達到人們鍛煉的需求,有很多人甚至找不到可健身之處。本鎮大眾體育場地設施調查表(2)中可發現,農村大眾體育場地設施較少,最近幾年數量有所增加,但增長的幅度遠遠低于加入體育鍛煉增長的人數。對一個常住人口11萬,外加外來打工人員達數萬的鄉鎮,僅這點場地設施如何開展活動和鍛煉身體。場地設施人均配備標準遠遠落后與國家大眾體育場地設施配備標準。
2. 大眾體育鍛煉技術含量低
隨著人們健身意識的提高,鍛煉的隊伍越來越彭大,人均鍛煉的次數越來越多,鍛煉內容和手段五花八門:有慢跑、太極拳、健身球、健身舞、籃球、氣排球、跳繩、乒乓球、羽毛球、器材健身等運動項目。在運動中大部分人都是選擇技術含量較低的運動項目來鍛煉身體,從鍛煉選項調查情況看,36%的人首選跑步,30%的人首選健身器材鍛煉,11%的人首選羽毛球。從項目選擇人數多少情況看,前三位的項目分別是跑步、健身器材、羽毛球,從中可看出人們在體育鍛煉時運用技術較少,反映出人們體育鍛煉技術含量低所掌握運動技能寥寥無幾。
二、更好地開展農村大眾體育的建議
1. 招聘體育指導員,加強對體育指導員培訓
在農村擔任大眾體育指導員的都是兼職人員,大多不是體育院校畢業生,沒有掌握一定的體育理論知識和體育運動技能。所以要發展農村大眾體育,必須要從源頭上增強體育指導員師資力量,招聘一定數量的專職體育指導員才能有效的開展農村大眾體育。加大對兼職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力度,兼職體育指導員承擔著其他工作任務,很少有時間去學習體育理論知識和練習掌握體育運動技能,所以要加大力度對體育指導員進行定時培訓。著重對以下幾方面進行培訓:首先掌握體育鍛煉的理論與方法。主要包括:體育鍛煉的基本原理、體育鍛煉的生理學、醫學及心理學知識、合理安排鍛煉方法,傷情處理好包扎方法。其次掌握體育比賽的理論與方法。主要是體育比賽的基本原理、小型體育比賽的賽制、計劃、編排、組織以及比賽各環節工作等的理論與方法。最后掌握社會體育組織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對這一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掌握我國社會體育方針政策,法規制度的基本精神和形勢任務的基本要求、社會體育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建立和管理體育組織的方法。
2. 加大體育設施經費投入,充分合理利用公用設施
從前面鄉鎮大眾體育存在問題可以看出體育場地設施設備較少,所以要加大對體育設施經費的投入,把大眾體育設施經費真正落實下去并利用好。鎮、社區、自然行政村把本該屬于大眾體育的經費都投入到了其他建設公用項目,大眾體育經費投入無政策和制度的保障,為改變場地設施少和鍛煉人群因沒有場地設施可用而帶來的尷尬局面,只有加大大眾體育經費投入,在制度和政策上加以保障,農村大眾體育在基本的場地設施保障下才有存在的可能,否則農村大眾體育想要開展發展下去來提高國民體質、強身健體的目標根本無法實現。在力爭加大經費投入,增加體育場地設施的同時,要充分合理利用好公用體育設施。尤其是我們現在的學校、事業單位、行政部門內的體育場地設施,在人們找不到體育場地和設施進行活動的尷尬局面時,人們只能眼睜睜看著高墻和鐵圍欄內閑置著的體育場地和設施,一邊是無人問津受到冷落的場地設施在另一邊且是受到萬人關注和歡迎的對象,而這些高墻內的場地設施且有嚴格把關的保安人員看護,人們根本沒有機會利用這些公用設施。所以要充分合理的利用上和利用好這些設施,在不影響學校、事業單位、行政部門正常開展工作同時,在規章制度的保證下開放這些公用設施,安排兼職人員進行管理,在雙休日、節假日等空閑時間對大眾開放,讓人們有地方可以鍛煉。隨著體育場地設施的開放增多,鍛煉的項目也會越來越豐富,大眾體育鍛煉的人口急劇增加,這樣大眾體育才能真正起到促進全民身體健康、增強人們體質的目標。
3. 發揮學校體育教學作用,提高大眾體育技術含量
農村大眾體育鍛煉人群越來越彭大,但運動技術含量較低,這需要我們社會體育指導員平時在技術方面的準確指導,更需要作為大眾體育基礎的學校體育發揮應有的作用。學校體育教學在應試教學影響下,教師、學生、家長為了體育測試的分值,都準對考試項目進行練習。而分析體育中考項目設置可以看出,測試的項目基本都是以測量學生的體能為主,考察技能類的項目很少,這也導致了學校體育教學重體能訓練淡化技術教學。體育新課標曾經出現的淡化體育運動技能教學現象,使得技能教學沒有很好的在學校體育中實施和落實。隨著教育部在全國實施“體育、藝術2+1項目”文件精神的下達,學校體育技能教學又受到重視。但從學校體育教學情況看,在應試教學影響下學生所掌握運動技能不是很多,初中學生畢業后除了籃球的運球、投籃兩項運動技能相對有一定的掌握外,其他能算的上掌握技術含量最高的只能算是跑步的擺臂動作了。而這些學生的畢業走向社會所涉及的就是大眾體育,大眾體育的新生力量的運動技術含量也微乎其微,那么大眾體育整體的技術含量也就得不補充和提高。所以作為大眾體育最直接的新生力量來源的學校體育教學,有必要在技術教學上花大力氣,不要受到應試教學的影響,增加體育技術含量比例,在體育中考項目中多考慮技術含量成分的項目,讓學生在學校受到很好的技術教學,掌握多項體育技能,為走上社會加入大眾體育鍛煉隊伍打下良好的技術基礎。
對農村大眾體育開展的實地調查得出,農村大眾體育指導員缺乏、年齡偏大、體育知識缺乏和體育技能差;體育場地設施缺少;大眾體育鍛煉技術含量低。為改變目前大眾體育存在和開展的尷尬局面,扎實發揮大眾體育對民眾所起的促進身心健康、強身人們體質的目的,應加大力度招聘體育指導員,增加專職體育社會指導員人數,加強對兼職體育指導員培訓;加大體育設施經費的投入,充分合理的利用公用設施,讓大眾有地方、器材可以活動,為大眾體育扎實開展提供硬件保障;發揮學校體育教學作用,提高大眾體育的技術含量,為農村大眾體育的開展在技術上加以保障。
參考文獻:
[1] 張德福.大眾體育的前景與困頓[J].體育與科學,1996(2).
[2] 苑學芹.我國大眾體育開展中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山東體育科技,2001(23).
[3] 李樹怡.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調查[J].體育科學,1997(7).
(作者單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廈鎮中學 31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