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萍
摘 要:據統計顯示,在現有經濟結構下,中國每年大概只能提供1 100萬個就業崗位,新增崗位僅400萬個,高校畢業生數量與就業缺口極不匹配,使得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矛盾更加凸顯。創業與就業存在辯證的關系,創業也是就業的一種,是就業的高級形式。所以,充分理解經濟學的就業理論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創業。于是,從“找飯碗”到“造飯碗”,大學生自主創業逐漸成為一個有效緩解就業壓力的潮流和趨勢,并成為未來職業道路的選擇之一。
關鍵詞:大學生;自主創業;模式;選擇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3-0032-03
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邁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畢業生數量已經遠超過空缺崗位的數量。據統計,自2009年以來,中國每年高校畢業生人數一直在600萬以上,2013年各類高校畢業生的人數達到699萬。為此,本文介紹就業理論與推薦自主創業的模式以供大學生自我認識自我選擇就業模式。2008年下半年以來,隨著經濟增長的大幅回落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就業機會不斷減少。所以,推動大學生自主創業理論探討與模式選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推動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于緩解全社會就業壓力
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有利于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創業能力是一個人在創業實踐活動中的自我生存、自我發展的能力。一個創業能力很強的大學畢業生不但不會成為社會的就業壓力,相反還能通過自主創業活動來增加就業崗位,以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為此,國家各級黨政部門,紛紛把“鼓勵和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作為化解當前社會就業難問題的主要政策之一。
(二)有利于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
大學畢業生通過自主創業,可以最大限度地將自己的興趣與職業緊密結合起來,做自己最感興趣、最愿意做和自己認為最值得做的事情,必然能把事情做好。自主創業可以讓大學生在五彩繽紛的社會舞臺中大顯身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并獲得合理的報酬。當前社會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雖然是從化解就業難的角度,但從大學生自身來說,其創業的主要原動力則在于謀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只有提高大學生創業的比例,整個社會才能形成創業的風氣,才能建立“價值回報型”的社會新秩序。
(三)有利于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
中國高校擴招以后,伴隨著就業壓力加大,大學生自身素質與中國高等教育的水平一直為人所詬病。在提高大學生教育管理水平與大學生素質的各類探索和實踐中,大學生自主創業無疑是最經濟、最有效的辦法之一。通過創業與創業實踐,大學生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改變個人就業心態,挖掘自身潛能,加強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并學會自我調節與控制。也只有這樣,大學生創業才能成功,對于一個能自我學習,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與財務,善于拓展人脈關系,并能夠主動調整工作心態,積極適應社會環境的大學生,其就業將不存在任何問題。
(四)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大學生作為中國最具活力的群體,如果失去了創造的沖動和欲望,那么中華民族最終將失去發展的活力與動力。大學生的創業活動,有利于培養勇于開拓創新的精神,把就業壓力轉化為創業動力,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各行各業的創業者。美國作為目前世界上最發達國家的代表,其大學生的創業比率一直在20%以上。美國前總統里根曾說:一個國家最珍貴的精神遺產就是創新,這是國家強大與繁榮的根源。中國未來的發展取決于大學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則取決于大學生旺盛的創造力與創新追求。
二、大學生自主創業內涵及其特征
創業是指創業者通過發現和識別商業機會,成立一定的活動組織,利用各種資源,提供產品和服務,以創造價值的過程。大學生自主創業,是指大學生畢業后不通過傳統的就業渠道謀取職業,而是依靠自身的學識智慧、科學發明、專利成果等資源,通過獨立或與他人合作開辦公司,創辦企業等形式開創自己的事業。創業是就業的高級形式,是勇者與智者對現實做出的非凡選擇。選擇創業的人不是被動地等待他人給自己就業機會,而是主動地為自己或他人創造就業機會。結合目前中國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現狀的研究,總結歸納以下四大特征:
(一)越是就業好的學校自主創業的學生越少
調查顯示,2009屆大學生自主創業占畢業生總數的1.2%,對比2008屆的1%略有上升,而與2007屆的1.2%基本持平。自主創業尚未成為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主要選擇。從學校類型來看,越是就業好的學校,自主創業的畢業生就越少。2009屆“211”院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者所占比例為0.4%、非“211”本科院校為0.8%、高職高專院校則為1.6%。其中,從2007屆到2009屆,高職高專自主創業比例遠遠高于本科。
(二)藝術設計、機電一體化技術類等專業成為自主創業的首選
“從專業來看,2009屆畢業生自主創業最多的本科專業是藝術設計,占7.4%,高職高專則為機電一體化技術,占5.5%。”麥可思公司副總裁張景岫指出,從職業來看,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者所扮演的職業角色較為集中,例如2009屆本科和高職高專創業者均集中在銷售職業,擔任最多的則是企業管理工作,即職業為總經理和日常主管(小企業)。而從行業來看,2009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行業技術成分不高,主要集中于個人服務和銷售行業。
(三)創業者的月薪收入較高
大學生創業者是一批對收入有更高期待的人群。調查數據顯示,2009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者收入期待底線為2 429元/月,高于同屆受雇畢業生的2 024元/月,約占20%,而通過創業他們的收入達到3 028元/月,確實高于受雇的同屆畢業生的2 225元/月。
(四)創業者掌握的各項基本工作能力高于受雇就業者endprint
“有效的口頭溝通、說服他人、判斷和決策、談判技能和積極學習等能力是創業者的五項基本能力。”麥可思公司副總裁張景岫指出,2009屆畢業生離校時五項能力水平排序為54%、53%、52%、43%、57%;而受雇者的這五項能力離校時掌握水平依序為51%、47%、46%、40%、54%。由此可見,創業者掌握的能力明顯高于受雇就業者。不僅如此,在創業者離校時掌握的35項基本工作能力中,有30項都高于受雇就業者掌握的能力水平。
三、經濟學中的就業與創業理論
創業與就業存在辯證的關系,創業也是就業的一種,是就業的高級形式。所以,充分理解經濟學的就業理論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創業。
(一)古典學派的就業理論
薩伊定律是古典經濟學派就業理論的基石,其基本內涵是供給創造需求,該學派經濟學家代表人物有馬歇爾、庇古等,他們從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出發,認為市場上產品價格和貨幣工資可以根據市場供求狀況自發調整。勞動供給和勞動需求相互作用決定實際工資和就業水平,供求平衡時的就業量就是充分就業水平。進而認為,只要不存在工資剛性,工資率可以自由伸縮,市場機制能自由地發揮調節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勞動力資源都被用于生產,勞動力市場總能達到就業均衡,長期持續的非自然失業不可能存在,存在的只是自愿失業和短期性摩擦性失業。
他們認為,解決失業問題的辦法是消除貨幣工資的剛性,使貨幣工資能夠隨市場的需求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古典學派將自有競爭作為前提條件,主張市場調節平衡就業,否定了失業問題的普遍性。但換個角度理解失業的產生仍然是有可能的,失業問題正是競爭不充分所導致的結果,要解決失業問題首先就應該解決勞動力市場競爭的不充分問題。
(二)凱恩斯的就業理論
凱恩斯就業理論是以有效需求原則為核心,認為就業量取決于有效需求。失業之所以持續不斷,是由于資本主義社會一般情況均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即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不足,由此造成較多的社會失業,即不充分就業。凱恩斯主義的促進就業理論實際上主張降低工資,即在不降低名義工資的情況下,降低實際工資。但前提是擴大總需求,因為總需求的擴大,必然會導致通貨膨脹,工人名義工資不變,但實際工資相對減少。為了實現充分就業,凱恩斯認為,必須摒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依靠國家干預,提出需求管理政策,從而達到促進生產,增加就業的目的。
(三)新古典綜合學派的就業理論
20世紀60年代末,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相繼陷入“滯漲”的困境,凱恩斯理論失靈了。因而以托賓、杜生貝等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學派經濟學家提出“結構性失業問題”,力圖用市場結構的變化來解釋失業和通貨膨脹并發癥,認為是微觀市場的不完全性和結構變化引起滯漲。得出結構性失業是因經濟結構的變化而引起的勞動力供給和需求的結構失調,結構性失業的存在必然引起失業與工作空位并存。由于強大的工會力量使工資易漲不易跌,所以盡管社會上存在著失業,但貨幣工資卻不下降,而只要存在工作空位,貨幣工資就會迅速上升。于是,失業與工作空位并存就轉化為失業與貨幣工資上漲并存,進而轉化為失業與通貨膨脹的并發癥。該理論主張從就業內容或者就業結構角度來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如政府要指導收入政策,即政府要求采取措施限制工資和物價上升,以緩和通脹;注重完善勞動力市場,緩和因勞工市場技術結構變化造成的失業;適當修改完善失業補助金制度,激勵失業者就業。
(四)反古典經濟學的就業理論
“反古典”學派主張放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借鑒日本的經濟模式及行政主導性的市場經濟模式。在就業問題上,強調在保證企業自由用人和求職者自主擇業的前提下,在保持企業活力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基礎上,國家對市場活動進行宏觀調控和政策指導。同時建立穩定就業,勞動力流動平緩,勞資合同和工資差距較小的勞動力模式。
四、大學生自主創業模式選擇
(一)加盟模式
這種創業模式是指大學生以加盟直銷、區域代理或購買特許經營權的方式來銷售某種商品或提供某種服務的創業活動。這種模式的行業分布主要集中于商業零售和餐飲業知名品牌的代理和加盟營銷。經營管理上實行總店或中心的統一管理模式。這種創業模式由于在經營管理上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直接采用,可以說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創業,享受規模經營的利益。此種模式的優點:便于經營管理,利用品牌效應經營風險小,成功率較高。缺點:啟動資金較大,一般大品牌的代理或加盟費不菲;安于已有的模式也會阻礙創新,不利于更好地施展創業者自身的才華。
(二)網絡創業模式
這種創業模式是近年來由于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催生出的新型創業模式。網絡創業不同于傳統創業,無需傳統的白手起家,而是利用現成的網絡資源。目前網絡創業主要是網上開店的形式,在網上注冊成立網絡商店,創業門檻低、成本少、風險小、方式靈活,特別適合初涉商海的大學生創業者。像易趣、阿里巴巴、淘寶等知名商務網站,有較為完善的交易系統、交易規則、支付方式和成熟的客戶群,每年網站本身還會投入大量的廣告宣傳。以這些成熟的商務網站做依托,創業者可近水樓臺先得月。而且,目前大學生網絡創業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重視,給予諸多的優惠政策和措施。
(三)自我發現模式
這種模式是指創業者通過對市場的調研、考察,敏銳地捕捉到市場潛在的某種商機,或者發現自己在某個行業上的天賦和才華,并且堅信自己能夠在這個領域大展宏圖。此種模式的優點:目標性較強,立項準確,能使自己的天賦和才華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缺點:想法和現實容易出現反差,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如大學生利用網絡賣自己的時間或利用自己的專長作為客戶的參謀,獲取報酬。
(四)專業化模式
這種創業模式是創業者將自己擁有的專長或技術發明通過“知識雇傭資本”的方式創立企業。要求創業者具有某一專業的技術特長,或成功研發了某一項新產品、新工藝,以此項特長或發明為市場切入點。這種模式創業難度高,不穩定性大,但成功的收益往往非常巨大。像擁有知識產權和專利的個人可以走專業化模式。
(五)孵化器模式
這種創業模式是創業者受各種創業大賽的驅動和高校創業園區創業環境的熏陶、資助、催化而進行的創業活動。許多高校舉辦了各種各樣的創業大賽,參加大賽的大學生在創業大賽中熟悉了創業程序,儲蓄創業知識、積累創業經驗、接觸和了解社會。同時高校紛紛建立科技園區或創業園區,園區中的科技創業中心或大學生創業投資公司,對經過嚴格評估的優秀參賽項目進行股權形式的投資,建立股份制公司并且定期對投資項目進行評估,實行優勝劣汰,對項目進行創業孵化,創業者可以得到政策的支持和創業園區的各專家的培訓和指導。像中國的科技中小企業在起步和創業階段可以借助孵化器使之成長壯大。
(六)創意模式
這種創業模式是大學生根據自己的新穎構想、創意、點子、想法進行的創業活動。這種創業模式需要具有獨特的個性特征,創業者的設想能夠標新立異,在行業或領域里是個創舉,并迅速搶占市場先機。建議網絡、藝術、裝飾、教育培訓、家政服務等新興行業選擇創意模式。因為創意模式需求的創業資金量不是很大,一般創業者向親朋好友借款或在政策范圍內小額貸款,特別有創造性能吸引商家眼球的,也可以引來大公司的股權形式的資金注入,組織管理上個人獨資、合伙、股份公司均可。
參考文獻:
[1] 麥可思人力資源信息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就業藍皮書[Z].2010-06.
[2] 張敏.論大學生自主創業[J].現代商貿工業,2010,(8).
[3] 劉艷.大學生自主創業能力的培養途徑[J].江蘇高教,2010,(3).
[4] 韓肅,李遠志.特許經營課程對學生自主創業的作用[J].北方經貿,2010,(6).
[5] 韓微微.大學生自主創業支持與服務體系的理論思考[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6] 金燕,陳文章.大學生自主創業模式的研究[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
[7] 路軍.如何擺正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的關系[J].中國青年報,2012-03-19.
[責任編輯 劉嬌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