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蓓蓓
打開電視、翻開報紙,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走進人們的視野。《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也指出:“隨著廣播電影電視事業的飛速發展,近年來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和錄音大量增加,成為一種非常重要而且容易獲取的歷史課程資源。”提起《漢武大帝》《貞觀長歌》《雍正王朝》等這類題材的電視劇,高中生也會如數家珍、侃侃而談。我們知道:歷史影視作品或多或少能夠提供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風貌,有益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感受歷史。善用歷史影視作品,就可以成為高中歷史課的教學資源,用生動的視聽語言代替教師的講述,可以更好地激發高中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加深并拓展其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筆者在平時的高中歷史教學中,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
一、新課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布魯納語)豐富多彩的歷史影視資料經過教師的精心剪輯,用聲音、影像來傳遞的信息,遠比文字材料更為具體,往往能夠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更容易吸引和感染高中生,從而形成一種驅動力,以推動學生的后續觀察、思考、探究等。
例如:教學《中國古代的政治家》單元時,因其包含復雜的人物關系和豐富的歷史典故,知識點眾多,在以往的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對該單元的學習內容不感興趣,知識點掌握混亂。為此,筆者對中央電視臺播放的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貞觀長歌》《雍正王朝》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剪輯,選取典型的背景片段。上課之初,筆者播放了經過剪輯的視頻,以此導入課堂。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課堂導入自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凸顯重點,提高學生的課堂效率
新課程改革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依靠教師的講述是難以完成大容量的課堂教學任務的,因此教師勢必要借助更為先進的教學手段。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視聽并用,學生的信息保存量三小時后為90%,三天后為75%。上述結果說明,視聽并用能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教學信息,并且遺忘得慢,在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歷史影視資料,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提高高中歷史課的教學效率。
如《祖國統一大業》一課時,我截取了電影《開國大典》片斷:毛主席站在城樓上,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圖、文、聲、像,逼真地再現了毛主席宣告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那一偉大時刻。盡管只是一個小小的片斷,但學生如眼見其境,耳聞其聲,深刻地了解了重大事件的前前后后,再加上教科書的補充,增強了教學效果,最終達到了教學目標。
再如《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這個單元,筆者就播放了《漢武大帝》《大明王朝》《武則天》等的精選片段,這些影片中的音樂、服裝、語言等的展示,不僅可以提供歷史事件來龍去脈,又可以提供歷史人物的形象刻畫,還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從而感受到歷史知識的源遠流長,提升了其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
三、陶冶情操,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
陶行知云:“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相機引誘。”通過教師對教材深挖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愛國主義,中外優秀歷史人物高尚的品德、情操,光靠老師單純的說教對高中生而言不太管用,歷史學科要對高中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結合歷史學科的學科特點和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學中恰當運用影視作品會使高中的歷史課堂充滿“情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上《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課時,我播放了電影《橫空出世》、《創新中國》的片斷。看著錢學森等科研人員在簡樸的辦公室里用算盤算出了原子彈理論數據,看著國防科技軍人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下,自力更生,克服了種種來自國內外有形無形的艱難險阻,奇跡般地成功爆炸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全世界為之震驚。這樣的鏡頭,深深地震撼了同學們,“此時無聲勝有聲”,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一場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了科技工作者頑強的科學精神和強烈的愛國情懷,感受新中國的來之不易,會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延伸課堂,拓寬教學的多樣形式
我們也知道,對學生歷史認知的引導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不能緊緊局限于歷史課堂,它是一項動態的系統工程,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貫穿于整個高中學習的全過程。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充分發揮歷史影視資料的優勢,實現高中歷史教學的課外延伸。
展開歷史評論:例如《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中《“康乾盛世”的開創者——康熙》時,筆者就要求學生觀看電視劇《康熙王朝》,組織學生開展影視評論活動,要求學生就其中的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畫面或者歷史細節進行“歷史題材影視資料評論”或“經典片段編演”或“歷史故事講述”的活動,同時強調在活動中要突出自己的歷史感觸和對事件的自我認知,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開設選修課目:以專題形式放映相關的影視作品,讓學生觀看后結合已有的歷史知識談談見解。我曾開設了二戰史的專題選修課,就運用了這種方法。關于二戰的題材可供選擇的影視作品非常豐富,有紀錄片《世界大戰》和劇情片如《珍珠港》、《勇敢的心》、《卡薩布蘭卡》、《匈奴王阿提拉》、《圣女貞德》等。
開展研究學習:如《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轉變》一單元,可以讓學生談談對“百家爭鳴”的評價;結合某一個時期或者某一個主流思想的代表,客觀評價其思想在某個領域的地位和貢獻等等。學生可以根據興趣自主選擇題目,組成研究小組,對資料進行查閱、評價、核實,進而篩選,進行整理得出研究性報告。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