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亞平,許丹升
(潮州衛生學校,廣東 潮州 521041)
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和社區醫療的不斷延伸,對于“下得去、留得住、用得順”的社區全科醫生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當前本、??漆t學生很難下到欠發達地區的社區開展具體工作,這恰恰為三年制中專農村醫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了空間。目前,我國農村醫學的課程體系還沒有脫離傳統臨床醫學的結構,因此,開展三年制中專農村醫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對于提高廣大偏遠農村居民的就醫質量和水平,促進欠發達地區農村衛生服務事業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意義[1]。
目前,課程體系的改革明顯落后于醫學模式的發展,其基本思路還是沒有脫離從基礎到臨床、從理論到實踐的傳統生物醫學模式,課程體系還是建立在原有的臨床醫學專業的體系之上,沒有進行必要的整合和補充,缺乏崗位所需的主要技能,比如基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
三年制中專農村醫學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中規中矩、缺乏變化。雖然有些衛校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設置了一定的選修課程,但是限于師資,開設選修課程的效果并未達到預期目標。
很多醫學課程在設計之初只注重課程本身,而沒有在內容上與實際的工作崗位之間建立明確的聯系。具體在教材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一種疾病幾乎都是千篇一律地按照概念→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臨床表現→輔助檢查→診斷與鑒別診斷→治療來講授,而這一套程序與實際工作崗位的程序有很大差異,從而使學生到工作崗位后還要花較長時間適應和學習。
全科醫學自20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后,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在三年制中專農村醫學人才培養中,教材建設明顯滯后于臨床發展,教材體系及內涵沒能融入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六位一體的全科醫療工作理念,不利于培養基層需要的實用型專門人才。
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以及《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的通知為指導,以為邊遠農村醫療服務為宗旨,以崗位勝任力為切入點,開展課程體系改革,加強課程內容整合。
新的課程體系要學習醫學類和相關醫學類中其他專業課程設置的優點,最大限度地滿足偏遠農村缺醫少藥的需求。要牢牢把握以培養掌握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六位一體的全科醫療專門人才為宗旨,在“工學交替、教學做一體化”理念的引導下,實現課程體系的模塊化、課程內容的系統化[2]。
打破“公共-基礎-專業”的老三段課程體系,建立以崗位能力需求為根本、以系統為主線、以臟器為基礎、以問題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對醫學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進行全面整合,建立符合農村醫療崗位需要的“寬基礎、活模塊”課程體系,即醫學基礎模塊,器官、系統疾病診治模塊,臨床應用技術模塊,社區衛生模塊,醫學相關理論知識模塊和綜合素質模塊。
(1)醫學基礎模塊:將原分屬基礎醫學中的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組織胚胎學、病原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藥理學的內容進行融合,按照個體的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的形成以及人與外界的相互作用的框架構建醫學基礎模塊。
(2)器官、系統疾病診治模塊:以系統為主線,以臟器為基礎,按照結構、形態、機能、病變、診斷與治療的框架形成知識體系。在知識的結構上,打破基礎與臨床、臨床各學科之間的界限,按照全科醫療的程序設計課程,并形成較為合理的體系。
(3)臨床應用技術模塊:由3個部分組成,其中臨床基本技能和輔助診療技術是整合原本分散于臨床專業各課程中的、用于臨床診斷與治療的基本技能和輔助診療技術而形成的新課程,而臨床治療知識則是吸納臨床常用的治療技術而開發的新課程。
(4)社區衛生模塊:主要是為適應我國社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而設置的,重點是熟悉社區醫療中全科醫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悉全科醫療的診療思維模式和社區基層醫療服務六位一體的工作模式,提高學生對社區常見健康問題和疾病的防治能力。
(5)醫學相關理論知識模塊:主要是為適應當前衛生工作需要、提高醫學生整體素質而設置的,其中涵蓋學生在未來職業生涯中所需要的職業道德、團隊協作、人際溝通與人際交往、醫學相關法律常識、衛生院管理及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6)綜合素質模塊:綜合素質模塊涵蓋普通教育課程中的德育、外語、計算機、體育等課程內容,并且結合社區醫療工作,將衛生院管理系統的基本操作融入到計算機課程中,將科學鍛煉身體融入到體育教學中。
改革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使農村醫學專業學生做到“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增加臨床實踐教學比重,切實加強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
(1)早臨床:首先,從學生入校開始就注重學生臨床專業思想的教育,邀請優秀臨床教師、名醫、專家定期開辦醫德醫風、職業操守、人文素養等方面的講座,進行臨床技能觀摩;其次,要求學生第一學年暑期回生源地縣級醫院或鄉鎮衛生院進行2周的臨床見習;再次,要求學生第二學年暑期回生源地縣級醫院或鄉鎮衛生院進行4周的臨床實習。
(2)多臨床:從第三學年開始,學生每日上午在醫院病房見習,教師進行床邊帶教,下午或晚上進行理論課講授和臨床實踐操作能力訓練。采用分散式小班帶教,每班10~15人,以提高實踐效果,做到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另外,緊扣臨床專業課程教學計劃,安排學生進行模擬人操作訓練、考核。
(3)反復臨床:建立三級醫療機構實習模式。由單一的只限于在一家醫院的實習模式改為市級醫院、縣級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結合的三級醫療機構實習模式,不僅能實現學生的反復臨床,而且能使學生了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現狀和基層群眾的醫療服務需求[3]。
臨床實踐教學基地是培養臨床醫學生臨床實踐技能的重要平臺,衛校要根據農村醫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拓寬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范圍,建立“市級醫院-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三級實踐基地。
課程體系改革只是三年制中專農村醫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部分,它對于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在層次上是有益的補充,在模式上是勇敢的探索。
[1]艾娟,王海鑫.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臨床醫學專業診斷學課程改革與建設[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10):63-65.
[2]張連生,劉丹,黃唯.基層執業醫師現狀和教育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1):132-134.
[3]劉吉成,崔光成,王麗敏,等.新農村建設框架下的農村衛生人才培養策略與實現途徑[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4):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