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麗 崔 燕 林潔梅
(北京城市學院,北京 100083)
西方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課,既有較強的理論性,又有較強的現實性和綜合性,系統優化的學習對于經管類學生奠定良好的經濟學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成為課堂教學中需要不斷探討的問題。本文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對西方經濟學課堂教學模式作以創新嘗試。
所謂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思想的指導下,為達到特定的教學目的,在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相對穩定、系統化、理論化的教學范式。評價一種教學模式的優劣,不僅要看它是否達到了具體的目標,還要看它是否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且后者更為重要。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利用板書、多媒體等手段以講解的方法向學生灌輸知識,其角色定位為主動施教者,學生的角色定位為被動接受者。在這種情境下,一些學生對西方經濟學的課堂教學感覺枯燥無味,不自主地逃避甚至拒絕接受,教師也無法通過對教學效果的評價來調整教學,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構建新的教學模式成為當務之急[1]。本文結合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學習特點,反思以往的教學實踐,提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探索、整合、內化和意義建構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是近年來流行于西方的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建構主義理論在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認知發生論”基礎上,融合了維果斯基的“智力發展理論”和布魯納的“認知結構理論”而發展起來,被認為是教育心理學領域“正在發生的一場革命”。建構主義認為,個體通過和外部環境相接觸,把外界刺激提供的有關信息,與自身原有的認知結構相整合,最終內化為新的認知結構。其中,個體主動性的發揮在認知結構形成過程中起關鍵作用[2]。
建構主義不僅形成了全新的學習理論,也形成了全新的教學理論。國內學者嘗試把這一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強調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基于此而進行的個體行為,并不是死記硬背概念和理論就能解決的問題,更不是任何外在力量可以替代的。這種學習理論與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目標相吻合,使學生逐步形成社會所需的自主學習和團結協作精神,扎實的理論功底和熟練的操作技能。這一切主要是通過學生自覺能動的認知、內化、整合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而形成。
“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比較全面地認識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和基本觀點,掌握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分析方法,對經濟運行有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經濟學的基本思維框架,為進一步學習其他專業課程奠定良好基礎。探索、整合、內化和意義建構教學模式將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依據其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務作如下構想:幫助學生實現對相關經濟理論知識的意義建構,能夠認識、分析經濟領域內的經濟問題,從而運用知識體系來解決現實經濟問題,指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
程序設計是探索、整合、內化和意義建構教學模式的核心環節,一切理論都將在應用中得以實踐。
1. 探索導航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在一定的情景及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教學過程的核心就是通過創設一種環境,讓學生能夠在這個環境里互相影響,學會如何學習,實現探索導航。
西方經濟學作為經管類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具有體系龐大、結構復雜、理論內容較深的特點。學生普遍反映對教學內容不容易掌握。另外,該課程一般在大學一年級開設,這個階段學生的特點是剛剛踏入大學校園,還不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對專業課的術語和經濟現象還非常陌生,如果課程導入不生動就會直接影響學生對課程重點、難點內容的理解和吸收。
(1)大環境創設。大環境是針對這門課程的整體導入環境。筆者在西方經濟學課堂教學中打破了傳統的首先概括介紹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模式,而是通過借鑒吸收目前國際上應用范圍較為廣泛的曼昆《經濟學原理》的有關方法,從整體上創設一個能夠吸引學生了解經濟現象和經濟環境,激發學生對經濟現象學習興趣的大環境,然后再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逐漸形成共識,進而通過邏輯的方法來形成概念的認識和練就分析問題的能力。
具體方法如下:首先,從一系列精心篩選的設問出發,引出為什么要學習經濟學,引導學生進入思考。然后,圍繞經濟學的內容體系緊密結合國內外經濟現象和事件設計十個經濟學問題,如人的欲望是否都能得到滿足?如何實現人的最大滿足?政府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沒有美國高?最后,以互動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并由教師進行展開分析,最后得出結論。每一個問題的結果可以引申出一個經濟學原理,讓學生體會到原來經濟學的理論就在我們的身邊。
在完成了創設并逐一解決了十個經濟學問題后,筆者對所授課的兩個本科班,共計63 名學生進行了學習效果調查,結果100%的學生感覺到經濟學很有吸引力,有興趣進一步學下去,有信心在完成本課程的學習后能夠獨立分析經濟現象和解決經濟問題。
(2)小環境創設。小環境指在具體章節的教學中營造出的圍繞重點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學習情境。該環節考慮到學生已經對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有了初步認識,掌握了分析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和生產者如何在既定投入條件下實現產量最大化的方法。筆者以講授成本論中短期成本曲線,分析企業如何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為例,從兩個步驟來完成小環境的創設。
第一步,授課內容的情感導入。通過闡述現象入手,引導學生拋開消費者角度,而從生產者角度考慮問題。國家、經濟組織、集團、公司都想主導經濟生活,個人亦是如此。經濟發展的巨大進步是和那些創業者的創業行為分不開的。可以讓每位學生設想一下,如果你擁有技術支持和資金援助,有機會創建一個生產加工型企業,你將如何著手經營?如果在完成了固定成本投入后,企業應該以什么樣的價格和數量來簽訂銷售合同?你將如何組織生產來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目標?通過極具誘惑力的設問使學生浮想聯翩,產生進一步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強烈需求,完成情感導入。
第二步,在了解學生的知識體系和求知需求的前提下,設計貼近現實符合教學重點的問題引子,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進入創設情境中,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并引發進一步的思考欲望。問題設計如下:企業的經營目標是什么?生產中會有哪些投入,如何定義這些投入?產品價格、數量與成本之間是什么關系?在短期生產時,什么最終成為企業實現經營目標的均衡條件?這些問題是圍繞短期成本分析中固定成本、可變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變成本、邊際成本的由來及各自在生產中的作用提出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從生產者的角度認識到這些曲線在生產中的意義和作用,引導學生研究如何利用這些曲線指標來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2. 整合知識
情境設計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協作學習,引導學習過程向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包括指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有關信息和資料,并在此基礎上對各個問題進行各種假設和說明。這一部分主要借助媒體、教材和參考書籍來完成。此時的媒體手段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和工具,而是幫助學生進行協作學習、會話交流和進行探索式認知的工具。此時的教材不再是死板而生硬的理論推導,而是成為了學生尋求答案的資料庫、信息源。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基于網絡通信技術,借助快速的網頁瀏覽和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各種現實假設和解決途徑,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學生順利進行協作學習和協商對話。
學生進行整理和分析結果分兩部分完成:一是自我養成,包括自我認識、否定、再認識、再否定、再認識的螺旋上升過程。學生在自我認識和不斷地反復推敲中實現了對問題的自我整合;二是協作對話,僅有自我養成還不夠,教師還要分出研究小組,小組之間通過協作活動,以對話的形式商討如何認識和分析所提出的問題,并共同尋找答案。對話使每個人考慮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成為其他人的信息源。小組成員之間、小組之間相互交流、探討甚至爭論,借助教師在對話中把學生引向對所提問題的深入思考并加深理解的力量,學生就會主動去發現規律并開始對知識結構進行整合。教師在這一環節要注重傾聽和適當引導,更多的內容要由學生自我養成和協助對話來完成,使學生養成相互借鑒和團隊協作的能力。
3. 內化與意義建構
在學生知識整合完成后,教師要及時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流和反饋,幫助學生完成“意義建構”。“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對所研究內容反映的事物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深刻的理解和正確的結論。這一環節分三個部分完成:一是學生闡述研究結果。各小組分別進行闡述,其他小組參與評價、表達見解和態度。這是展示自我及協作小組對知識認識的途徑,很好地鍛煉了學生運用經濟語言表達經濟思維能力;二是教師評價總結學習結果。教師要針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總結,得出結論。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經營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定義短期成本、固定成本、可變成本和邊際成本等概念、內容及各自在組織生產中的作用。分析邊際成本和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可變成本的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企業實現經營目標的均衡條件是邊際成本=邊際收益;三是教師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和總結。不僅要對學生個體學習效果、協作學習效果進行評價還要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幫助學生確認是否學會了如何分析問題、整合和內化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只有完成了這一環節,意義構建才意味著成功,也就意味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完成。雖然完成了單個教學環節,但整門課程的教學還沒有結束,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體系的連續性及時地為下一個內容設定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
探索、整合、內化、意義建構教學模式下的西方經濟學課堂教學,是學生對教師所傳遞的信息加以反應和選取、整合和內化,直至建構成自身知識體系一部分的過程。它決定了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特點是不能僅讓學生停留在記住相關概念和規律,更重要的是通過情境假設對問題進行探索,運用協作和對話的手段,對知識點與自身知識體系和結構進行整合,最終內化為自身的知識結構。這樣內化了的知識最終將成為指導學生日后進行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源泉。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與其他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還需要一定的教學方法相配合。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到真實環境中去感受體驗而不是僅僅聆聽教師的講解。基于建構主義理論下的探索、整合、內化、意義建構教學模式,選擇拋磚引玉式教學方法將更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所謂拋磚引玉式教學方法,就是教師基于對教學內容的全局把握和對教學目標的科學認識,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真實事例或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作為“磚”。一般它的教學環節包括創設情境、選擇提出問題、協作學習和效果評價等,正好符合我們提出的教學模式程序。
在該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由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教學活動中心轉變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擔任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利用情景、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使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使學生完成對當前所學知識意義建構的目的。”學生角色也發生了轉變,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處于中心地位,從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到獲取信息,自發自主地探索知識,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師生之間角色的調整,改變了對理論的枯燥說教和灌輸的傳統教學模式,探索出了充滿活力和挑戰的課堂。
教師要擔當一個掌控全局的智者角色。教師要對教材的內容、學生的需求、師生的角色、手段的運用等各個方面進行有機組合,才能充分發揮各要素的作用。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具備以下素質:對課程培養目標和教學目的有深刻認識,對教學概念和理論有深刻理解,精通教學內容,對教學環節能夠全方位把握;了解學生的心理現狀和知識結構,了解學生的現實需求,了解社會對學生知識結構的需求;在熟練運用教學輔助工具的基礎上擁有嫻熟的教學技巧等。
實踐證明,在教師熟練運用教學手段和教學技巧的基礎上,綜合教學理論、教學目標、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四方面因素,建構出的探索、整合、內化、意義建構教學模式,起到了促進培養學生自主性和創新性學習能力的作用。
[1]逄錦聚. 當前經濟學教育教學面臨的形勢和今后的任務[J].中國大學教育,2010(1):10 -12.
[2]丁銳. 建構主義課堂環境研究[J]. 外國教育研究,2013(8):94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