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建榮
〔關鍵詞〕 語文課;主動提問;構建;組織;
保障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2—0039—01
一、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是讓學生在語文課上主動提問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chuàng)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到最高峰,應創(chuàng)設教學中良好的師生關系。”為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個性,要創(chuàng)設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要尊重和愛護學生的問題意識,消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緊張感和焦慮感,使他們敢于主動提出問題。在學習七年級語文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有個別學生問文中的朱文公是誰,百草園的冬天有哪些樂趣,這樣的問題雖然探究的價值不大,但教師也應及時給予肯定,而不該打擊學生提出問題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答錯了允許重答,回答不完整允許補充,沒想好允許再想,不同的意見允許爭論,不明白的允許發(fā)問,忽有“靈感”、“頓悟”允許插嘴。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被激活,才能暢所欲言,才能在語文課上主動提問。
二、課堂上精心組織,是讓學生在語文課上主動提問的關鍵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可以根據課堂實際進行分組討論、提問。每個小組在充分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派代表提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或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合作交流來完成。最后比一比,哪組同學提的問題最好,哪組同學回答得最好。因為學生的提問是面向全班同學,強烈的好勝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會激發(fā)他們主動提出問題,同時也會使其他同學認真聽講,積極思考,主動解答問題。教師還可以當堂評選“最佳提問人”、“最佳問題”等,以此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達到讓學生在語文課上主動提問的目的。
三、提供充足的時間,是讓學生在語文課上主動提問的重要保障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這就是說,疑問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在狀態(tài)轉入活躍狀態(tài)。對于疑和問,疑是條件,問是結果。因此,語文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多質疑多提問,使他們自覺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
要讓學生主動提問,關鍵是要給足學生提出問題的時間。因此,教師要改革教學方法,徹底與傳統(tǒng)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決裂。這樣,課堂上才能讓出足夠多的時間,使學生有提出問題的時間和機會。
1.教師在備課時,要多研究教材和學生,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fā),安排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在實踐中產生問題而后主動提出問題。
2.課堂上利用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等多種方法,使學生有時間在較為寬松的環(huán)境中自主思考,然后才能提出問題,多提問題。
3.新課程改革下要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由發(fā)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課后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就能結合所學知識,聯(lián)系生活實際,主動提出問題。
四、示范引導、巧設情境,是讓學生在語文課上主動提問的有效手段
宋代學者程頤說過:“學者先要會疑。”可是,長期的接受性的教學使我們的學生失去了個性,增加了依賴性,他們往往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者根本不知道怎樣提出問題。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就要為學生做提問的示范,引導他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尋找問題,特別是在自己思考后還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尋找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讓學生養(yǎng)成學會質疑、主動提問的好習慣。
此外,教師還可巧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提出問題的熱情。在學習七年級語文朱自清的《背影》時,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讓他們表演父親爬月臺給兒子買橘子的情景,這樣學生對課文理解更深刻,就能提出有探究性,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巧設情境能促進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提出問題。
讓學生在語文課上主動提問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過程。只有學生問得多了,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得以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會真正提高。
編輯:劉於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