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娥,孫小葉,張群慧,鐘 香,晏 勇,梁承亮,張翠翠,王 林,胡佳薊,羅 琨
(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湖南 邵陽 422000)
針對目前高職高專口腔醫學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諸多弊端,在口腔醫學專業的教學改革中,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確立科學的培養目標,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堅持精簡基礎理論知識、強化應用能力、深化素質教育的教學思想,把實施素質教育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中,形成思想政治素質是根本,文化素質是基礎,專業素質是主體,身心素質是保證的新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從而體現高職高專教育的特色。
課程開發是整個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的核心,其改革的程度是專業改革與建設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按照“突出主干課,減少必修課,加強實踐課,豐富選修課”和“必備、夠用、實用、創新”的原則設計課程體系,淡化學科意識,打破學科型課程設置,加強課程的優化、整合,才能真正實現教學改革的目標。
高職高專口腔醫學新課程體系包括公共課、專業基礎、專業課,其中專業課要“精理論、強實踐”,充分體現口腔醫學崗位的應用性與實用性。
(1)課程分化。對與口腔專業相關的基礎課程進行分化,如將解剖學(64學時)調整為大體解剖24學時,頭頸局部解剖40學時,開辟專項學習的空間,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掌握頭頸部各器官、組織的解剖關系。口腔解剖生理學分化為牙體形態學和口腔解剖生理學,通過理論學習和大量的蠟牙雕刻訓練,增強學生對牙體解剖知識的掌握能力,為專業課程的學習和臨床治療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對原有專業課程的分化調整,實現了不同階段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的融會貫通,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掌握知識。
(2)課程新建。根據口腔醫學人才培養的需要,在基礎課教學階段聘請德高望重的老專家、老教授和優秀中青年教員編寫教材并親自授課,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以口腔醫學領域的重大發現和輝煌成果鼓舞學生,早期培養專業意識、專業興趣,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在第三學期開設牙合學(36學時),在強化學生操作技術的基礎上促進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根據口腔醫學向微觀分化的趨勢新增專業課,使學生及時掌握口腔醫學發展的最新知識,開設口腔臨床藥物學及口腔種植學課程,緊跟學科發展步伐,將近年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國際動態直接提供給學生,開闊他們的專業視野。
(3)課程改型。根據課程與人才培養目標間聯系的密切程度,對部分基礎課程的類型進行調整。例如將醫學免疫學和醫學寄生蟲學合并為醫學免疫和病原生物學,刪減皮膚病學及兒科學等課程,將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調整為臨床疾病概要,壓縮課時,并適當降低對口腔專業學生的考核要求,將節約的時間用于口腔專業課與選修課教學,增強口腔醫學教育的針對性,累計共壓縮基礎課程120學時,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基礎上,為加強專業素質培養提供了教學時間和空間。通過分化、新建、改型,適度減少了口腔專業公共基礎課和醫學基礎課,相應增加了口腔專業課程的教學,強化了必修課課程設置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4)加強新知識教育,提高針對口腔專業新進展的教學比例。通過提供和介紹不同類別的教學參考書,提高教學內容中關于專業新進展的比例,利用網絡給學生提供更多更新的學習資料,以專題講座及名師講學等形式,介紹口腔醫學發展的最新動態,鼓勵學生參加院校學術活動,拓展知識渠道。在口腔預防學中增加口腔流行病學教學內容,拓寬口腔預防學的知識面,強化疾病預防觀念,舉辦多種臨床知識講座,如老年口腔病學、牙科法醫學、口腔衛生保健系統、口腔醫療和保健的法律問題、口腔醫學中計算機的應用等,為學生提供接觸新知識和臨床技能的機會,為學生拓寬專業知識面和實現個性化發展創造條件。及時補充新知識、新技能,保持教學內容的“精”與“新”,舉辦如口腔種植學等各類講座,使學生了解口腔醫學的發展前沿和動態。
(5)推行學分制管理。學分制的推行,不僅滿足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擇業的需求,而且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了拓展的空間。與學年制相比,學分制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更有利于口腔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更加符合教育學的規律,更具有科學性。另外,在教學中注重教書育人,將素質教育貫穿于口腔醫學專科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始終,既能培養學生較強的業務工作能力,又能培養他們愛崗敬業、踏實能干、謙虛好學、與人合作的精神。開設拓展性自選課,重點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這既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又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1)加強口腔專業實踐教學。
口腔專業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環節,為加強口腔專業實踐教學,進一步增大實驗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學時比例,我們把實驗教學和基本訓練的內容與臨床醫療活動緊密結合,設置了4個專業實踐教學環節。
①基本技能訓練環節。從第二學期開始訓練雕刻蠟牙(30課時),第三學期開設義齒修復技術(78課時)、牙髓牙體的治療技術(30課時)、頜面外科基本操作技術(40課時),第四學期開設口腔正畸學的基本診斷分析及治療技術(32課時)等課程,使學生能夠利用業余時間加大基本技能的訓練強度,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從根本上改變動手能力差的現狀。
②口腔綜合門診環節。在口腔專業學生進行臨床課教學和專業生產實習期間,嘗試開展口腔綜合門診訓練,使學生接觸口腔各專科疾病,樹立對口腔疾病的整體治療觀念,更加牢固地掌握口腔疾病的發生機理、臨床表現、治療原則和預防措施等。
③臨床模擬實驗環節。由教師提出模擬標準臨床病例,并指導學生分組獨立查閱資料,進行實驗設計,提出實驗方案,經過課堂討論和指導教師審定后由實驗小組付諸實施,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最后撰寫實驗報告或論文,教師組織實驗報告會,讓學生交流經驗與體會。
④臨床實習環節。加強口腔綜合門診實習,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加強臨床見習,促進學生臨床知識和臨床應用的緊密結合,強化學生對疾病的整體認識,提高實習效果;調整口腔專業實習的時間安排,增加口腔綜合門診和口腔預防科的實習時間。
打破傳統的基礎課—專業課—臨床實習“三段式”的專科培養模式,讓學生進校后的第二年即接觸臨床崗位,以加強理論與臨床的雙向滲透。開設第二課堂,開放實驗室,讓學生參與實驗準備與預試驗,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具有適應口腔醫學專業及相關領域職業崗位所需的技能、臨床創新思維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經過3年的實踐,形成基礎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2)改革教學方法。
積極實行啟發式、問題式、討論式、探索式等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注重“德育滲透”、“新技術滲透”、“新知識滲透”、“外語滲透”4個滲透。變“主講”為“主導”,變“講堂”為“學堂”,變“一言堂”為“群言堂”,將教學的重心從“教”轉移到“學”上。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改革教學手段。
廣泛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全面采用電子計算機等多種現代信息傳播媒介,推廣應用電子教案、多媒體教程等,加速建立系統的口腔醫學網絡課程體系,使教學過程逼真、形象、具有可重復性,以提高教學效率。
(4)改革考試方法。
從傳統的口腔醫學專科教學中重視學習結果的終結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重轉變;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及評價對學生造成的壓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內在學習動力。在選擇考核的方式上,向多樣化方向發展,著重考核“考不出”的能力,如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應用能力、合作能力、獲取信息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等,科學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科學評價學生的操作技能水平,我們建立了口腔醫學專業操作技能考核與評價標準。
(5)推行“院系合一”。
“院系合一”的推行又是本課題的一個創新。系主任兼任附屬醫院院長,教研室主任兼科主任,確立了“院系合一”的管理機制。口腔醫學專業的專業課師資兼有教師和醫師雙重身份,承擔教學任務,并參與附屬醫院的醫療等工作。教學環境與職業場所相融合,學生在學校與醫院文化的雙重熏陶下,他們的意志力、團隊精神、社會責任感等都得到了提升,社會適應能力明顯增強,從而提高了人才的培養質量與就業競爭力。教學中,通過強化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與考核,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職業能力。
新的課程體系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突出了高職高專醫學教育的特點。
新課程體系的構建以“必需、夠用”為原則,注重崗位能力培養,突出了實用性,有利于建立彈性的學習制度,一是選擇主體的多樣性,二是選擇內容的多樣性。推行學分制管理,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更有利于口腔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更加符合教育學的規律,更具有科學性。
本改革在前兩屆口腔醫學大專班已實施,從反饋的信息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優化后的課程體系更加適合崗位設置的需要,學生能夠把相關的理論知識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并融會貫通到臨床實踐之中。教師和學生普遍反映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教學方式較好,學生的操作技能明顯增強,臨床見習增加了感性認識,對專業課的教學起了積極作用。學生邊在醫院見習,邊在學校學習專業理論課,感到教學內容不再空洞,有利于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且彌補了學校教學設備尤其是一些價格昂貴的大型儀器和實驗經費少的不足。(2)建立了更加科學的評價體系,能較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3)通過提前接觸臨床崗位,培養了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職業道德,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了解了口腔醫學的發展現況,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4)學生熟悉了口腔專業的基本情況,為生產實習奠定了基礎,縮短了學生的實習適應期。
課程體系改革是一項復雜的、龐大的系統工程,需廣大教師、學生積極參與,并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實踐過程檢驗。我校高職高專口腔醫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還處于初步實踐階段,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改革實踐中不斷深入、探討、總結、改進,才能日趨完善。
[1]張潔,李崴,黃建濤,等.淺談綜合性醫院口腔科實習帶教體會[J].西北醫學教育,2011,19(2):427-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