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端
(梧州學院經濟系,廣西梧州 543002)
體驗式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運用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
吳燕端
(梧州學院經濟系,廣西梧州 543002)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作為大學新生進校后的第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其上課效果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起著重要的作用。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通過設計情景、關注每個個體特征、師生對話探討等方式還原課本內容讓學生在經歷中了解知識、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開展體驗式教學將有利于提高該門課程的實效性。
體驗式;思想政治理論課;運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引導起著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作為大學生入校后的第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其教學效果的實效性及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看法都將對今后的學業產生重大的影響。體驗式教學作為課程改革中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將提高其實效性。怎樣把體驗式教學運用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以提高該門課程的教育實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要去思考的問題。本文就這一問題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體驗式教學內涵
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體驗式教學以人的生命發展為依歸,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蘊含著高度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它所關心的不僅是人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多少知識、認識多少事物,還在于人的生命意義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彰顯和擴展[1]。體驗式教學具有尊重生命的獨特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理解生命的整體性等教學特征。
(二)體驗式教學法的優勢
1.尊重學生的獨特性
學校的每一個學生因學習背景、經歷、理解能力、個性等不盡相同,而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傳統的教學因各方面的原因忽視了學生獨特性方面的特點,多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因此教學效果不大理想,教學內容沒有真正進入學生的頭腦。體驗式教學則強調尊重學生的獨特性,教學過程多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創造情景式的教學,讓學生有發揮自己才能、充分展現自己的機會,促使學生的個性在教學過程中得到發展,逐漸形成人格特性。
2.尊重學生的自主性
長久以來,傳統的教學方式,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很大一部分時間的教學方式都是用“道理式”教學,學生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是被動地在接受“灌輸”。因為缺少交流的過程,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只是進課堂,但無法進入學生頭腦。體驗式教學則是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整個教學過程都是以生為本,以學生中心設置教學內容,通過社會調查、重大節日實踐體驗、重要會議觀后感等活動使學生進行個體感悟、體驗、溝通交流、自我內省,在此過程中教師在某個重要的環節通過與學生交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以此來實現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提升。
3.重視學生過程體驗
體驗式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不再是簡單的“授”與“受”的關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非常重視學生的體驗,以此促使教學內容能夠真正進入學生頭腦。課程教學通過情景設置、回憶體驗等方式讓學生去感悟和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移情、反思和領悟等,并將之與教學內容不斷地相結合,從而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肩負著幫助和引導學生完成由中學到大學的過渡,使他們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和交往環境;教育學生加強思想品德修養,繼承和弘揚優良道德傳統,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弘揚集體主義精神,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道德人格;揭示人的本質,探討人生意義,增強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創業觀,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立志做社會主義“四有”新人。以往的教學方式多采用“灌輸”或“說教”的方式讓學生記住或記牢,對大學生4年在校期間道德行為教育引導的效果收效甚微,與該課程設置的初衷不太相符。體驗式教學一般通過情景設置——學生參與——交流分享——總結歸納——內化應用。從體驗式教學的一般模式可見比傳統的教育模式要豐富,而且注重學生個體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實效性,從而達到引導學生以正確的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指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個人價值觀念與社會發展趨勢相協調、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相統一。
(一)情景設置
情景設置是體驗式教學過程中的第一個步驟而且是重要的一個環節,是上好體驗式教學的基礎。情景設置一般由上課教師完成,有時候視上課內容可跟部分班干商量一起設置。情景設置的主要依據來源于課本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教師根據上課學生的背景、經歷和熱點問題等[2]。
1.從實踐經歷中設置情景
適當地選擇大學生的實踐經歷,特別是廣大學生共同經歷的實踐更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雖然廣大學生是有經歷了,但是很少學生能夠總結歸納,只知道“什么是什么”,并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或者是這樣做可以帶來什么樣的啟發,通過這些內容來設置情景可以培養學生探究事物本質的能力。例如,緒論第一節涉及的教學內容為“適應人生新階段”,教學的重點之一是使大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由于該課程的對象一般都是大學一年級新生,而且在上課前大部分學生都參加過軍訓,因此情景的設置可以以軍訓為話題,讓學生重溫一下軍訓中的點點滴滴,然后引導學生探討,再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討論,如:大學生的軍訓和中學生的軍訓有什么區別等話題。以學生親身經歷作為情景設置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讓他們感覺到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與中學的差別,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為學生進入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從熱點話題設置情景
不論政治、經濟、文化、娛樂等哪個方面,廣大學生都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了解到當今社會的熱點話題,部分話題后面還帶有個人色彩濃厚的評論。如何利用熱點話題進行場景設置,對正確引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榮辱觀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課本第四章講述道德實踐內容,加強道德修養時可以講述網絡上談論較多的道德熱點話題。如:羅浮宮泡腳事件、旅游期間“到此一游”事件、北京馬拉松“尿尿墻”事件等。通過設置熱點話題為情景,可以激發學生的熱情,積極地投入到討論當中,并從討論中深入地思考問題。當討論北京馬拉松“尿尿墻”事件時,會有學生提出生理需要、設施配套和道德三者關系的問題。這樣的情景設置,使學生切切實實地感受到道德缺失并不是虛無縹緲的事情,而是真實地存在我們身邊,有效地提高了課程教育的實效性。但并不是所有的社會熱點話題都適合拿來討論的,這是教師在情景設置或者是學生提問時必須考慮到的,如國家對東莞進行“掃黃”行動,很多學生看了不少的報到,部分學生會在微信或QQ簽名中寫上“東莞挺住”等簽名,這個行動性質本身沒有什么好討論的,是必須要做到的。
(二)學生參與
在任課教師課程情景設置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參與。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也是體驗式教學中重要的環節,只有學生積極參與才能將設計好的情景發揮出效果。學生的參與一般采取討論為主,輔以表演、辯論賽等形式效果更好。一般在學生參與活動前教師會圍繞某一主題或者是目的開展,討論的形式可以借鑒心理學團體輔導的形式將學生分組,條件允許的話可分成10人一組。例如:課本第二章中關于繼承愛國傳統、弘揚中國精神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提出漸進式的話題讓學生討論:(1)小學到中學老師經常和大家說愛國,大家也經常說自己愛國,那愛國到底是什么?(2)你所理解的愛國到底是什么樣?(3)你見過愛國嗎?你聽過愛國嗎?你做過愛國的事情嗎?愛國是否抽象?(4)現階段從生活上、學習上和網絡上應該如果表達我們的愛國情懷?這些問題都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組長負責組織,專門安排一個同學負責記錄,討論結束后組長和小組成員一起總結歸納成果,梳理好各位組員的意見,寫出共同認可的內容,個別特殊的問題可以作為小組的問題到組間分享討論。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每個同學都有思考和發言的機會,充分參與。學生參與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自我探索自我提高的過程,也是個人思想和眾人思想進行交流碰撞的過程。這一過程只要得到正確的指導,很容易會內化成自身思想上的認知,進而指導自身的行為,使學生的整體水平得到提高。
(三)交流分享
交流分享是體驗式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分享分為小組分享和組間分享。小組分享就是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思想的過程。組間分享先是各小組長介紹本組的討論情況,然后對于某些問題沒有達成共識的可以作為本小組的質疑讓其他小組補充或者是發表意見。例如:課本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的教學內容,很多小組的討論都認為要努力學習、多學習專業知識、加強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組間討論的較多問題是到底怎么學、如何安排時間,內容涉及方方面面,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在交流分享過程中任課教師的角色非常重要,要適時地調控學生討論問題的方向,討論的內容必然與課本內容相一致,教師還可以就討論比較突出的問題作出適當的引導,如上面提及的關于努力學習的問題,教師可以適時地引導學習的近期目的和長遠目的、如何規劃等。通過小組間的討論,增強了學生對學習課本知識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分析、判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原本只有任課教師一人發言的課堂變成了每個學生都想表達自己想法的場所。課堂氛圍活躍,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四)總結歸納
經過情景設置、學生參與和交流分享這3個環節的學習,接下來就到了總結歸納階段。總結歸納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由各小組派代表就課堂學習及討論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第二階段由任課教師根據課本中的觀點、內容和學生討論的情況進行歸納總結。第一階段由學生自行歸納總結,該階段主要鍛煉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還有檢驗學生是否能夠把握好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這個過程還可以提高學生個人的表達能力,發掘在組織方面有能力的學生。學生總結歸納的過程中任課教師暫不發表意見或建議,主要以學生表達為主。第二階段由任課教師進行歸納,老師的點評不能過于長篇大論,把書上的觀點逐一闡述。老師與學生的區別就是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教師的歸納總結必須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3],讓課程中所傳授的知識能夠進入學生的頭腦。總結歸納階段的目的就是避免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表面形式。
(五)內化應用
經過前面幾個階段的學習,要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是否已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本階段可以布置一些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任務讓學生完成。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根據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在實際中有了真實的體驗。例如在課本第七章“遵守行為規范錘煉高尚品格”中講述公共生活與公共秩序內容時可布置學生從日常生活出發,以文明行為為落腳點,以道德規范的內容為根據,去發現校園內的不文明行為,如:亂扔垃圾、浪費食物、買東西不排隊等。針對這些行為應該怎樣做和可以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減少這些現象,從而為校園的文明行為作出貢獻。本階段主要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通過實踐,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體驗式教學是一種有別于傳統教學的教育方式,與以說教為主的教育相比有了一個很大的提高。但在教學過程中對于體驗式教學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例如:(1)體驗式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如何進一步提高,不再僅僅是“被動”地進入老師設計好的情景或老師設計好的角色[4]。教學不再僅僅是從教師單方面地去探索教學內容。(2)如何做好體驗式教學方式和體驗式教學模式的轉變,使體驗式教學真正成為一種教育的常規模式而不是某部分或者某些時候的教育方法。方式向模式的轉變,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改革以往按照章節授課的局限,應從課本的整體上去統籌,以專題的形式整合書本內容,以專題的方式進行課程授課,然后再開展全方位的體驗式教學。(3)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推進,網絡信息優劣參差不齊,對學生的“三觀”影響很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的不僅僅在于某一節課或某一門課能達到良好效果,而是影響學生的發展。所以如何增強體驗式教學效果的持續作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上課氣氛熱烈,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體驗豐富,但是這個體驗持續作用的時間到底有多長,當受到外界“誘惑”時這個體驗的感覺能否堅持,針對這個問題是否需要進行教學制度管理改革等,這些都是在進行體驗式教學時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1]百度百科.體驗式教學[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 url=8gN8gJ8_ydtS7btYRmTvo5doNjdfPxzCp27Cq0EzC8pu9 m_1m7jnYBP00srAKH_p0TJVz-XVDuLpco3eI01aha.
[2]韋文廣.淺談體驗式教學方法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的運用[J].黑河學刊,2010(2):126-128.
[3]周娟.體驗式教學: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改革的選擇[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9(7):155-156.
[4]徐迅.對德育課程體驗式教學方式的再思考[J].職教通訊, 2012(6):52-54.
G642.4
A
673-8535(2014)02-0088-04
吳燕端(1972-)女,梧州學院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輔導員隊伍建設。
(責任編輯:高堅)
2014-01-20
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立項課題(2013C084)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