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宇
摘 要:作為財務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財務風險對企業以及整個社會經濟都起著比較重要的作用。不少企業由于發生財務危機而陷入破產的境地,在這之中,財務風險是很多企業產生危機的根源。試圖對財務評價體系進行研究,以幫助企業提升其應對財務風險的能力,從而有助于提升其競爭力。
關鍵詞:財務風險;評價體系;財務危機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4-0152-02
引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是任何企業都不能完全回避的。作為企業風險貨幣化的一種表現,財務風險一般有三種形式:籌資風險、投資風險、信用風險。目前對財務風險的評價和管理主要有兩個趨勢:其一是風險管理,其二是安全管理。本文所研究的財務風險評價體系系指通過運用數學、統計等方式對財務與非財務指標進行分析研究,以具體的數值來表達財務風險。一般來說,財務評價體系通過分析收益類、流動性、安全性等指標來進行財務風險的評價。這類指標不僅能夠對企業基本的財務情況有所反應,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的財務決策。通過這些指標,可以了解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以及面臨的財務風險,從而幫助企業科學合理地對其財務風險進行評價。
一、目前中國財務風險評價體系研究存在的問題
(一)理論研究滯后,缺乏行業針對性
與國外財務評價體系的發展相比,中國相應的研究開展得比較晚,理論和實踐經驗都較缺乏。現階段,中國不少企業還依舊使用單因素變量模型進行分析研究。這種方式固然有其方便性,然而卻無法對復雜的企業信息進行充分反饋,使得其應用面臨著內在的缺陷。理論研究的這種滯后,造成缺乏足夠的分析模型用于實際的財務管理工作。
中國的現實情況是,多數企業往往采用一套通用的評價體系,并沒有具體結合自己行業的特點去進行設計和開發。不同行業的財務情況是大不相同的,如果都運用一套指標體系,將無法科學地進行對比分析,改進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
(二)過于重視定量數據而忽視了對定性問題的考察
由于定量數據往往容易從財務報表上獲得,對其的分析應用也比較簡單,從而造成了對定量數據的過多考量。然而有些財務風險無法從企業的財務數據上得到解釋,卻在企業外在的、非財務類數據中得到體現。在這種情況下,只進行定量考察無疑會造成很大的風險暴露。雖然定性分析面臨著主觀判斷的影響,對個人素質的依賴較大,但在進行財務風險評價中卻十分必要。
(三)指標不能如實反映企業的真實情況
目前國內的財務風險評價中,對有些指標的歸類不盡合理,設計上也有失偏頗,從而造成財務信息時常發生失真的情況。首先,現有指標對短期償債能力的分析存在著缺陷。如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都是靜態指標,不能夠實現對財務情況的動態評價。這些資產的質量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償債能力。存貨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的會計處理方式,會造成財務信息傳遞的滯后。多數償債指標忽視了資產在現實生活中的變現速度,從而對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評判造成影響。其次,長期償債能力的分析也存在不足。現有的評價指標對企業資產的質量關注不足,從而會高估低質量資產的價值,弱化相應指標的準確性。此外,長期償債能力指標無法區分由于會計政策等的變化,往往會因此造成評價結果的改變。最后,對盈利能力的評價尚須改進。大多數有關企業盈利能力的指標都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進行會計處理的,這些指標忽視了現金流入流出的具體時間點,也無法對這些盈利的質量進行科學評判。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企業的現金流狀況越來越影響其生存和發展,而目前的評價指標對這些則無法兼顧。
二、改進現有財務風險評價體系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理論研究,分行業建立評價體系
財務風險對企業以及整個社會經濟都起著比較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引進國外的研究方法對國內的財務風險失敗案例進行實證研究,以期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評價框架,建立相應的財務風險評價體系。另一方面,分行業建立相應的財務風險評價體系。每個行業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必須結合各自的特點,建立與之相適宜的評價體系。例如,在高新技術行業中,產品的成本因為一般只包括形式產品和產品,再加上往往把研發費用計入管理費用之中,從而對產品的利潤率造成了高估。如果此時還用通用的財務風險評價體系,就無法得到準確的計量結果。
(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
為了更加準確地對企業的財務風險進行評價,必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信息被高速產生和傳遞,一些無法進行量化的因素也對企業的發展發揮著日益重要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對企業的財務風險進行定性分析是不可或缺的。伴隨著經濟聯系的不斷深入發展,企業的財務管理與其外部信用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密。雖然量化分析能夠對決策提供一定的參考,但最終的決策還依賴于專業人員的定性判斷。只有有機的運用理性判斷和經驗判斷,才能獲得全面準確的風險評價結果。
(三)改進指標體系,如實反映企業信息
首先,改進和完善短期償債能力分析指標。增加分析現金到期債務比率、負債現金流量比率和周轉率,能夠有效的改善原有指標體系的不足。這些指標更關注企業資產的質量,并能夠更加及時地傳遞信息,實現短期償債能力分析的動態評價。其次,強化對長期償債能力指標的完善。這同樣需要增加幾類新的指標,例如現金債務總額比率、現金償還比率和利息現金保障倍數。這三種指標的運用,能夠使得企業更加關注其現金流量的狀況,并降低會計政策變化帶來的計量影響。最后,改進和完善盈利分析指標。除了傳統的盈利指標之外,成本費用利用率、銷售現金率和資產現金率能夠更好地評價企業的盈利質量。其更多地關注企業的現金流和企業資金的運用效率,無疑能夠更好對企業的財務風險情況進行科學評價。
參考文獻:
[1] 王小燕.淺析財務公司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J].中國總會計師,2011,(9).
[2] 王懷棟,張許云.企業財務風險識別與財務預警機制建立[J].財會通訊,2011,(11).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