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艷
【摘要】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的大小的問題好似經濟學家和政府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到目前為止有很多國內外的經濟學家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對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做出了估計,本文將對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文獻做一個系統性概覽和總結,對比分析不同的估計模型所得到的結果,最終得出對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研究的重要性的結論。
【關鍵詞】通貨膨脹 福利成本 文獻綜述
一、前言
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是各國政府和經濟學家最為關心的問題,近30年來全球經濟發展迅速,因而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更為明顯,通貨膨脹帶來的問題就更為經濟學家以及各國政府所關注了,為了避免通貨膨脹或減少通脹的福利損失,各國政府采取很多措施抑制通貨膨脹。那么為什么各國政府對通貨膨脹如此關注,通貨膨脹究竟會對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經濟學家們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對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估算就是很重要的一個方向。正如我們所知,經濟學本質上追求的就是效用最大化,而持有貨幣可以產生直接效用,但是通脹使得持有的貨幣貶值即實際貨幣余額下降,最終導致社會福利水平下降。名義利率決定了家庭持有的實際貨幣余額的機會成本,實際貨幣余額的邊際成本基本為零,當名義利率大于零時,實際貨幣余額的機會成本和邊際成本就會有差額,那么就會產生無效率。高通貨膨脹率推高了名義利率,那么就使得持有實際貨幣余額的機會成本升高,此時機會成本和邊際成本的差距也加大,從而造成了更大的福利損失。對通貨膨脹的研究是貨幣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的部分,但是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相對不明顯,所以經濟學界一直在努力探討對溫和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計量方法。
目前為止,國內外對通貨膨脹福利成本所做的研究中,Lucas2000年的研究是最具影響力的。2000年,Lucas在他的文章中總結了前人對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研究成果,然后利用美國1900~1994年的數據,對美國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進行了研究和估算,得到的結論是:根據美國經濟的實際情況,當年通貨膨脹率為10%時,給美國消費者造成的福利損失僅僅是收入的1%左右,這也就意味著只有增加大約1%的收入才能確保通貨膨脹率為10%時的消費者福利水平與沒有通貨膨脹時的福利水平相同。對于通貨膨脹所帶來的福利損失的問題,在1996年,Dotsey和Ireland已經做了相關的研究,雖然方法不同,但得出的結果卻很相似,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對于美國經濟,當通貨膨脹率是4%時,會給消費者帶來大約0.41%的收入損失。如果根據以上結論,我們完全可以忽略通貨膨脹,因為雖然通貨膨脹率比較高,但是對社會福利的影響卻是很不明顯的甚至可以忽略,如此一來,只要把通貨膨脹比率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經濟的發展、具名的福利就不會受到很大的損失。然而對于顯示經濟而言,我們的直觀感受卻是相反的,通貨膨脹的確影響了我們的福利所得。事實上也有學者做出了相應的研究,得出結論符合現實經濟情況。Yang ruWu和Zhang Junxi在1998年和2000年得出的研究結果是:基于美國的經濟狀況,如果通貨膨脹率上漲4.5%時,帶來的福利損失將會超過5%;Lucas曾經在1993年的一篇文章中給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利用雙對數函數通過購物時間模型估算出通貨膨脹率上升到10%時,會帶來收入的大約1.5%的福利損失;而2003年陳利平在其文章中給出了一個比Lucas估計的1.22%的福利損失更大的一個結論,他測算的結果是根據美國經濟數據6%的通貨膨脹率將會產生相當于收入的1.56%的福利損失。針對以上結論,我們不能斷定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有特別大的影響,但通貨膨脹對福利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政府刺激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通貨膨脹。
二、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綜述和研究現狀
(一)國外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研究文獻概覽及現狀分析
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研究模型各式各樣,不同的學者關注的角度不同,其所用的模型就會有差異,消費者剩余方法、內涵貨幣效用模型、現金預留模型、購物時間模型、貨幣搜尋模型等等,其中有局部均衡模型也有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一般均衡模型,無論采用何種模型,最終得到結論都是通貨膨脹對福利損失的影響是顯著的。
最早計算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的是Cagan,早在1953年他就使用了半對數函數,通過積分,計算得到通貨膨脹無限上升時,通脹的福利損失最高會達到GDP的50%。不過,真正正式對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的研究則始于1956年。Bailey在1956年基于消費者剩余思想給出了通貨膨脹楊福利成本的定義:名義利率從i下降到0時,貨幣需求函數的逆函數曲線下方區域的面積,這個面積也被稱為“福利三角”。他在Cagan研究的基礎上,用積分的方法對歐洲惡性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進行了估算,得到的結果為惡性通貨膨脹時,其福利成本大約是GNP的0.6%。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學家們考察的因素也越來越多,Cooley and Hansen在1989年的研究中將“勞動-閑暇”選擇的效用問題加入到一個動態的一般均衡的隨機模型中,在該模型中他們認為消費與通貨膨脹密切相關,政府可以尋求一個最有通貨膨脹率以此把福利成本在一定范圍之內。1991年,Cooley and Hansen又設計了一個新的模型,給定一系列假設:經濟中只有現金商品和信用商品,現金商品只能用貨幣購買,那么現金預留模型的約束條件就只對現金商品有作用,用該模型估計得出的結果是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比較高,高于消費者剩余思想方法中福利三角計算得到的福利成本。
Lucas在2000年的研究中引入雙對數函數即log-log貨幣需求函數的理論方法,對美國經濟中的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進行了新的估計,同樣是1900~1994年95年間的美國經濟數據,用不同的方法所估計的結果卻是大相徑庭的,雙對數函數得到通貨膨脹率為6%時的福利損失大約為1%的GDP,而使用半對數函數即semi-log貨幣需求函數進行估計時,同樣的通貨膨脹率的福利成本不足GDP的0.3%,因此,Lucas認為log-log形式的貨幣需求函數更適合美國的現實經濟。Lagos and Wright在2005年使用貨幣搜尋模型,得出的估計結果為:通貨膨脹率從0上升到10%時的福利成本最高是消費的5%,跟傳統的消費者剩余方法相比,在一定條件下貨幣搜尋模型所得到的通脹成本要比消費者剩余方法計算得到的結果大很多。
(二)國外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研究文獻概覽及現狀分析
Wu and Zhang認為經濟實際增長率是影響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羅默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中采用現金預留模型同時加入了貨幣需求這一變量,其研究結果認為在平衡增長路徑的條件下,經濟體的內生變量穩態值的大小與經濟增長率密切相關,因此高通貨膨脹率帶來較大的福利損失,該結果也表明將經濟增長作為影響因素加入模型進行估計得到的福利成本損失大于其他方法得到福利損失。
龔六堂、鄒恒甫和葉海云在2005年,根據中國的經濟發展現狀,將消費者的財富的效用作為重要因素納入模型進行考察,其中他們將人們對社會地位、榮譽、權利的看中程度作為財富效用的組成部分,利用Lucas在2000年給出的福利成本補償方法,計算了不同財富效用觀情況下,用收入度量的福利成本和以消費度量的福利成本的差異。研究表明,低通貨膨脹率所產生的社會福利損失較小,當通貨膨脹水平較高時,它帶來的社會福利損失較顯著,而且,對比中國經濟和美國經濟,相同的通貨膨脹率導致的福利成本差異很大,中國的福利成本要比美國經濟中的福利成本大。
陳昆亭、鄭文風2007年利用Bailey(1956)提出的消費者剩余方法和Lucas(2000)提出的收入補償方法,分別計算了中國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結果表明傳統的福利三角估計的福利損失比收入補償法估計的福利損失小很多,具體數據是傳統的消費者剩余方法估計6%的通脹率的福利成本為收入的0.85%,而Lucas的收入補償法估計10%的通貨膨脹率的福利成本是收入的1.3%。陳彥斌、馬莉莉在2007年做了一篇關于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文獻綜述,在該文章中運用消費者剩余模型和新古典經濟學一般均衡模型估算了中國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并進行了比較分析,同時該文章列出了國內外對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研究的九種類型:消費者剩余方法、內含貨幣效用模(Money2in2Utility Model,簡稱MIU模型)、購物時間模型(Shopping Time Model)、現金優先模型(Cash2in2Advance Model,簡稱CIA模型)、貨幣搜尋模型(Search Model)、不完全市場模型、家庭異質性模型以及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一般均衡模型。
在現實經濟中,經濟人存在個體異質性,中國的資本市場是不完全資本市場,因此李俊青和韓其恒在2010年的文章中假設每個經紀人持有貨幣的目的是為了保險,在該框架下對中國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進行了研究,其結果表明,信貸約束較強的國家尤其是在市場不完全資本化的國家,流動性約束較強時,通貨膨脹帶來的福利損失就更大。另外,失業率也會對通脹的福利成本造成一定的影響,失業率升高,通脹的福利成本也會加大,此時采用工作分享計劃將會降低通貨膨脹的福利損失。但是,李和韓的研究結果還存在較大爭議,缺乏認可度較高的指標來度量相關變量,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于棟在2011年的文章中,把人口和貨幣理想收益引入貨幣效用模型,估計了中國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結果通脹的福利成本相對降低了很多。
三、結論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的卻不容忽視,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在我們國家也不可輕視,對通貨膨脹福利損失的估計雖然仍在探索當中,但是也已經出局規模,一,是雙對數貨幣需求函數的擬合效果優于半對數需求函數,估算結果相對于半對數需求函數也更符合中國國情;二,高通貨膨脹率造成的福利損失也更大。我們國家1978年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由計劃經濟逐漸向市場經濟轉變,雖然現在已經達到了市場經濟的標準,但在轉軌的過程中,也遭遇了重重困難,其中有兩次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中期。兩次通脹過后,經濟實現了軟著陸,政府采取了i系列的貨幣政策,遏制了高通脹也成功的降低了福利損失,到2005年達到最好的效果,福利成本降低了近50%。由此可以看出,通貨膨脹率過高,會對整個社會福利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對其作出定量估計,以此來為應對通脹提供更好的政策參考,促進經濟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Fershtman,C.and Y.Weiss1Social status,cul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Economic Journal,1993,103:946-59.
[2]L iutang Gong and Heng-fu Zou1Money,social status,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a cash-in-advance model[J].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2001,33(2)284-293.
[3]Lucas,R.E.J r1 Inflation and welfare. Econometrica,2000,68(2)247-274.
[4]卡爾.沃什,《貨幣理論與政策》[M],中譯本,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27-44,68-88.
[5]龔六堂,鄒恒甫,葉海云,2005《通貨膨脹與社會福利損失》[J],《財經問題研究》第8期(總第261期):3-10.
[6]陳昆亭,鄭文風,《中國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J],《世界經濟文匯》,2007年,第3期:86-100.
[7]陳利平,2003《通貨膨脹福利成本與消費攀比》[J],《經濟學(季刊)》,2003年,第2卷第3期:573-590.
[8]陳彥斌,馬莉莉,《中國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研究》[J],《經濟研究》,2007年,第四期: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