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君,王海巖,李 林
(北方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寧夏銀川750021)
“大學英語不好教,特殊專業(這里指藝體類或民族生)的大學英語更不好教”是說大學英語教學成效總是不夠理想、不盡人意,特殊專業大學英語教學更是費時無效。這是全國絕大多數普通高校特殊專業大學英語教師的普遍呼聲。據筆者了解,幾乎無人愿意承擔這些特殊專業的大學英語教學,他們的大學英語教學甚至可能是處于舉步維艱的境地,這種情況在民族院校更明顯。這使人反思:特殊專業的大學英語教學出路在哪里?特殊專業的學生有必要學習大學英語嗎?研究特殊專業英語教學規律已是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1]。
筆者及幾位同仁近年來一直在苦苦思索、艱難嘗試努力尋找突破口,為此,分別申請了校內項目“藝術類本科生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驗研究”、區級項目“大學英語教學團隊”、英語教學專項“大學英語與專門用途教學銜接的探索實踐”等大學英語課題研究。從教學理念如分級分類、因材施教、聽說領先等,教學方法與手段如網絡自主學習平臺建設研究、無紙化機考、課件共享、以及大學英語改革發展趨勢研究等分別進行嘗試探索。這些都還仍在進行中,在局部取得了經驗和實效,然尚無突破性進展。不過,在“藝術類本科生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驗研究”課題實驗研究的第三階段的一次大學英語教學時感到有些異樣,隨即更加關注那個模塊的教學。10學時的教學任務完成后,一個強烈的感受就是:這是一個“成功的模塊”(不是說“這是一個教學成功的模塊”)!因此,特別進行了原因剖析。
當時是在教學實驗研究的第三階段后半期,雖然教師依然像往常一樣盡職備課、教學,但課堂上沉悶的氣氛逐漸增多、學生遲到、缺課現象有所增加,每次總是少數學生在努力認真地聽課學習。然而,在學習“Stay for the Music”by Gary Schmidt[2]那個模塊時,即使是在上第一節課的引入部分時,課堂氣氛就開始出現了不同往常的活躍跡象。通常一個模塊的計劃學習時間是5次課10學時。該模塊的導入部分筆者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是播放Whitney Houston演唱的一首英文歌曲“I Will Always Love You”并配備中英文的歌詞顯示[3]。這是電影《保鏢》(the Bodyguard)的主題歌。當即課堂就顯示出“凝神聚力”的氣氛,全班聚精會神在“跟著歌詞聽歌曲”。選這位歌手是因為該模塊的教學內容中出現了她的名字,選歌是因為該模塊是與音樂有關,選該首歌只是因為在網絡上搜到這首歌的中英文歌詞,并下載到該首歌的MP3格式,能在課堂上播放。然后是一個不到一分鐘的Michael Jackson“太空步”(moon walk)的視頻[4]導入 English songs作為聽力。除了凝神屏氣觀看外,有的學生顯得很激動。然后,讓學生自愿唱他們會唱又喜愛的英文歌曲。以English songs singing作為說的部分,這是該專業的特長,課堂氣氛集體活躍,有學生就自愿站起來,且還有“伴舞”主動加入。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自覺自愿的積極參與!隨后,呈現本單元與音樂相關的詞語,即進入了詞匯學習部分,作為朗讀的一部分。然后是整個單詞部分——歌曲名、樂器名、音樂專業術語、音樂相關形容詞、普通詞匯——的學習,學生似乎也比往常認真和投入許多。
當即筆者不由得問自己:和往常一樣的備課、同樣的教學程式、同樣的教學組織,可是課堂氣氛、學生參與程度、教學效果(還有學習效果?)就為什么會明顯的不同呢?課上為什么能出現如此出人意料的結果呢?一是有音樂(歌)且有中英文歌詞,有視頻,形式生動有趣直觀,可賞性強;更重要的是該模塊也與該班學生的專業相關。
基于此,又補充備課,進行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實踐探索:(1)增補專業基礎詞匯;(2)除基本語言學習外,加強課文學習的賞析性深入分析;(3)重點觀察學生的“學習能動性”。
第二節課開始課文學習,設問思考、向學生“請教”課文中出現的音樂專業知識并請用動作表現出來;重在語言表現出的情景,通過學習語言,體會語言的魅力;重在課文欣賞。課堂學習氣氛濃厚、對專業詞匯似乎更專注、課文學習明顯投入。
結果在隨后的四次上課發現:的確這一模塊教學,學生明顯專注,能跟著老師走,課堂上學習氛圍較以往明顯濃厚,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神情明顯專注,教師教得輕松、順手(當時沒能做到檢查),感到教學效果比較好(較以往已是相對滿意)!教師心情也很好!此外,還似乎藝類生更能欣賞美感!
這是一個“成功的模塊”!學生對專業詞匯明顯感興趣,課文學習是也能認真學習,并能比較注重語言的細節,因為語言細節更能體現這篇“音樂”故事的生動性和音樂特點。只是遺憾的是沒有做事先沒有做好教研準備,學習效果檢測,只是感觀、不是量化,但是它給筆者的感受很強烈、很有啟發。
后來,對這一“成功模塊”從教材內容、教材編寫、教學設計、教學組織等方面進行深入反思,加之當時對這一模塊的課堂關注,以及與幾位同仁的探討總結,我們認為有以下幾個現象值得關注:(1)事后教材分析發現,這是藝術類專業本科生《大學英語》課程兩學年四學期選用的教材及教輔資料共四十個模塊中唯一的一個與藝術類專業(音樂)相關的模塊:“為了音樂,請留下來!”(Stay for the Music)。(2)導入有音樂(歌)且有中英文歌詞,有視頻,形式生動有趣直觀,可賞性強。(3)教學準備比較充分,能“因材施教”,根據內容努力擴充材料,如歌曲、視頻的準備等認真備課。(4)或許是有教研任務,對課堂學習活動等監控關注比較多;并且能積極進行教研改進,使該模塊的學習能朝著理想的方向發展。又補充備課:(1)增補專業基礎詞匯;(2)除基本語言學習外,加強課文學習的賞析性深入分析;(3)注重觀察學生的學習能動性。
這一模塊的成就感比較強(很難得),即使是語言學習水平差的學生也顯示出興趣,教學效果比較好(較以往明顯好,超常好)。分析后更堅信:這與他們的專業(將來的事業?)有很大關系,教學內容如果與學生專業相關,學習效果可能就好。還有“影視”“歌曲”效果也比較好,視頻材料直觀,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也給我們一些啟發:(1)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應該與學生專業相關,這樣會收到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2)教材內容編寫要與專業相結合;(3)大學英語向專業英語(專門用途英語)方向轉變應該是今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4)大學英語深入改革發展的著力點之一可以是專門用途英語的師資力量準備、教材建設和有效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探索。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的需求日益增長[5]。這個“成功模塊”給我們也指出了《大學英語》課程建設的一個新的努力目標——教材建設,即應該嘗試使用與專業相關的教材。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教材分析和教材研究,特別是專業英語教材的選取或編寫問題,如專業詞匯、專業文章、專業閱讀材料,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為本。大學英語課程建設應該加強教材建設,不同的專業應使用不同的教材,大學英語教材應該多元化。沒有藝術類的專業英語教材,或起點太高,積極嘗試編寫起點比較低、適合藝類學實際英語水平的教材,或大學英語向真正意義上的專門用途英語過渡的教材,彌補教材多元化的不足。
本次教學實驗研究再一次證明認真備課、認真設計組織是基本功,很重要。設計好,才能出彩!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即使是再好的材料,恐怕也難以出彩。大學英語的教研活動不可少??傊?,只有嘗試了才知道好壞、才會再尋找、再選擇。似乎唯有這樣,才能深入、深化。同時感慨,假如每一節課都以示范觀摩課、公開課、精品課或教研課精心準備,或以有人聽課 (督導聽課、領導聽課、教研室聽課、領導走課等)認真慎重對待,師生投入和效果都會有很好的提升。“一節課”的教學理念應涵蓋“課前、課上和課后”。
一個模塊成功后,筆者繼續研討并努力深入嘗試,針對藝術類專業本科生嘗試編寫起點低、適合藝術類學生實際英語水平的教材。并收集整理藝術類詞匯(繪畫、設計類和音樂舞蹈類)基礎詞匯,有待進一步梳理整理和篩選,匯編成冊;已收集部分與西方音樂有關的一些資料,正整理成雙語閱讀學習教學內容;還將結合民族地區院校實際,規劃增補民族音樂部分的雙語材料,以期能編著成冊,對藝術類的英語教學進行突破性嘗試改革,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為本。此后,還將著手繪畫、設計專業的英語教材。
但也有諸多問題需要思考和梳理協調,如專業英語教材的選取或編寫問題[6],專業詞匯、專業文章、專業閱讀材料搜集等,限于自身力量,又恐有失誤。如果藝術類專業的大學英語另行獨立,如何管理?如何考評?如何評估藝術類專業的大學英語教學?相應的,如何開展教研活動?另外,對大學英語的課程定位、課程規劃、改革發展等系列長遠問題也不得不思考。在此求教同仁,共謀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發展新出路、好出路。
當前大學英語依然面臨機遇與挑戰,仍需深入改革。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是機遇、是發展,但更是挑戰。探討研究ESP教學是適應大學英語教學深入改革發展的要求,但面臨的首要問題是ESP師資力量準備、教材建設和有效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探索,這是開展有效ESP教學的前提。
[1]郭建輝.論音體美特殊專業大學英語教與學[J].懷化學院學報,2005(4):130-133.
[2]傅勇林.創新大學英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WHITNEY HOUSTON.I will always love you[EB/OL].[2012-10-23].http://www.baidu.com.
[4]MICHAEL JACKSON.Moonwalk.[EB/OL].[2012-10-23].http://www.56.com/u33/v_ODk2Nzg1MzQ.html.
[5]蔡基剛,陳寧陽.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專門用途英語需求分析[J].外語電話教學,2013(9):3-9.
[6]姚欣.專業英語閱讀教材編寫中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教研究,2000(1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