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 要:介紹了連江縣耕地利用現狀,針對其質量下降、水土流失嚴重、耕地種植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提出實現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措施,主要包括:加強耕地管理,確保基本農田的穩定;合理利用耕地,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耕地生態環境等。
關鍵詞:連江縣;耕地;可持續利用
中圖分類號 F323.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5-68-02
連江是一個海闊山多耕地少,地域差異明顯,以漁業、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縣內耕地資源短缺。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土地的需求將不斷增加,因此,保持耕地的可持續利用,對于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以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1 連江縣耕地利用現狀
據統計,2012年連江縣的耕地面積15 975.77hm2,其中水田11 577.62hm2,占耕地面積的72.5%;旱地4 398.15hm2,占27.5%。農作物播種面積21 009.6hm2,耕地復種指數131.51%,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0 084.47hm2,占總播種面積的48.0%;油料作物659.27hm2,占3.14%;蔬菜、瓜果類9 094.33hm2,占43.3%;其它作物播種面積1 171.53hm2,占5.6%。
近年來,我縣嚴格控制非農建設用地占用耕地,對耕地的宏觀調控力度進一步加強。據統計,1992年耕地面積為14 671hm2,2002年耕地面積減少至13 614.6hm2,2012年耕地面積又上升至15 975.77hm2。可見,1992-2002年,減少1 056.4hm2,而到了2012年由于開發復墾,整理新增耕地2 361.17hm2,耕地補充超過建設占地耕地面積。
2 連江縣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耕地質量下降 據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連江縣耕地土壤中,一級肥力的高產土壤占32.7%,二級肥力的中產土壤占24.2%,三級肥力的低產土壤占43.1%。在福建農林大學2009年福建省連江縣耕地地力調查報告中提到,2009年連江縣一級肥力高產土壤占22.9%,二級肥力中產土壤51.38%,三級肥力低產土壤25.72%。與30a前相比,高產土壤比例下降9.8%,中低產土壤比例增加9.8%。
造成耕地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1)由于城市發展的需要和敖江、琯頭、丹陽開發區的建立大量占用了城鎮周邊高產穩產農田,而新開墾整理出的耕地往往肥力低,結構差,一般要經過數年種植熟化后才能達到良田熟土的產量,造成了耕地整體質量下降。(2)在新增耕地和中低產田改造中,偏重耕地的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對提升耕地內在質量投入不足。(3)施肥結構不合理,土壤營養比例嚴重失調。
由于長期重用氮肥,輕磷鉀肥和微肥,用養制度不合理,造成土壤中養分不平衡,連江縣缺鉀耕地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47.5%,缺硼耕地面積占60.21%。由于農民長期粗耕粗種,偏施化肥,少施或不施有機肥,造成土壤嚴重板結、發白,加速了生態惡化,并直接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人們的身體健康。
2.2 水土流失嚴重,耕地污染加劇 近幾年,我縣水利灌排系統設施老化、配套不齊全,加上地表植被稀少,陡坡墾荒能力低,遇到集中的大強度降雨,尤其是臺風來襲,耕地水土流失非常嚴重,土壤有機質及有效養分也隨著表土的侵蝕被帶走,由此造成土壤耕地層變薄,肥力下降。此外,不合格工礦企業的“三廢”直接或間接向耕地排放,養殖業、畜牧業畜禽糞便的排放,加上農藥、化肥的廣泛施用以及膜殘留等,都加劇了耕地土壤污染。
2.3 種植結構不合理 多年來,連江縣種植結構雖有調整,但仍存在著諸多不合理之處,歸納起來主要有:(1)尚未建立科學的耕作制度,設施農業偏重種植西紅柿等作物,輪作換茬比較單一,養地作物尤其是豆科作物比例偏小;(2)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種植結構不合理,具有本地特色的優質農產品比重偏小,像東湖鎮的水蜜桃和長龍鎮的綠茶都沒有形成規模產業,縣域內的優勢未能很好地發揮。
3 實現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措施
3.1 依法加強耕地保護,認真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 各級政府應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并且認真貫徹執行《福建省開發耕地管理辦法》,嚴格實行“占一補一”,確保耕地占補平衡。
3.2 合理利用耕地 根據連江縣的實際情況,本著優化配置農業資源的原則,把本縣分為3個經濟區塊:(1)西北部中低山丘陵糧、林、茶、牧業區;(2)中部平原糧、經、牧、副業區;(3)東南部沿海丘陵漁、牧、旱作區。這樣能最大發揮本地優勢,培育特色支柱產業,提高拳頭農產品的品質,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并且適時發展無土栽培等農業“五新“技術,以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經濟效益。
3.3 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連江縣耕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區和中部平原。西北部山區包括小滄、蓼沿等鄉鎮,中部平原包括琯頭、敖江沖積平原和馬鼻、官坂海積平原。從2008年開始,經過幾年的平衡施肥工程摸索出,平原區水田最佳施肥量配比是1∶0.5∶0.85,山區水田最佳施肥量配比是1∶0.5∶0.75。
3.4 增施有機肥,培育地力 為提高土壤肥力應增施有機肥。具體措施:一是利用這幾年福建省有機質提升項目,在冬閑田上大量種植紫云英、蠶豆等,并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技術,這樣可提高土壤肥力,同時紫云英開花的美麗風光還帶動了當地休閑農業的發展;二是抓好優質農家肥、蘑菇土等肥源的使用;三是指導農戶和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商品有機肥。
3.5 因地制宜,改良中低產田 全縣中低田的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7.1%,影響到耕地地力水平。因此,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種改良技術措施,提高全縣耕地質量。干旱型耕地,應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進灌溉技術,發展節水農業,推廣以色列滴灌技術。缺素型和瘠瘦型耕地,要推廣“合理調控氮、磷和鎂,重視增鉀、補硼”的平衡施肥措施,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加強水土保持等。
3.6 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田間排灌系統 一是在風沙危害大的沿海鄉鎮如大官坂墾區,建設生態公益林、沿海防護林等工程,以減少風沙侵蝕,提高防災減災能力。二是農田水利建設項目中,應加大本縣農田基礎設施配套資金投入,特別是在水利設施比較落后的鄉鎮如蓼沿、長龍等。
3.7 建立健全耕地信息技術系統 以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為支撐,將測土配方數據庫用于建立耕地質量信息系統。多年來在丹陽、馬鼻等鄉鎮設立地力監測點,獲得同一地點不同年份的地力監測數字。并且通過有機質提升項目來改善土壤有機質含量,同時通過新實施的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項目來監測土壤重金屬含量。將各種項目的數據整合建立健全耕地的信息技術系統。
3.8 加強后備耕地資源的開發與整理 土地后備資源的開發和整理是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的基本途徑。荒草地、墾區灘涂和廢棄的園地是新增耕地的主要來源,要根據其具體特征,遵得“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牧則牧”的原則,因地制宜的加以開發和整理。同時注重新增耕地的環境保護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3.9 切實改善耕地資源的生態環境 (1)加強耕地污染防治。合理施肥,提倡使用低毒、低殘留的農藥,應用生物防治措施,利用生物的降解和吸收作用,降低土壤中的殘留量;合理規劃工業區,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加強對耕地污染的監測和治理;加強規模養殖場禽畜糞便污染的防治和合理利用,大力發展沼氣建設,減少灌溉水源污染;推廣高標準農膜和殘膜回收等試點。(2)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在中部的敖江、馬鼻沖積平原和東部沿海地區要大力推進植樹造林種草,保持水土,完善生態環境;建立沿海防護林體系,并筑堤防潮,營造防風林保護農田,減少蒸發,防止鹽害。在沿海利用超小型山塘,水池群落,串連成網,建立特殊的蓄水工程網絡。
參考文獻
[1]連江縣統計局.農村生產資料[Z].1992-2012.
[2]林芬,林松青,黃曦,等.福建耕地資源持續利用探討[J].福建農業科技,2003(6):24-26.
[3]張文英.福州市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5(10):1 977-1 978.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