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軍
教師教學以學生為對象,教學質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需要的認知與回應。結合教學實際,論證了應學生之所需的必要性。從前提和必備要素兩大方面,對怎樣做到及時有效回應學生之所需給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議,既是對教學實踐的一種反思和探索,也是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的貫徹和引領。高中政治教學學生所需回應一、應學生之所需的必要性
從經濟常識上講,生產經營者只有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才能有市場,才能得以生存發展。我們可以形象地把學生比作消費者,把教師比作生產經營者,教學效果比作產品,那么可想而知,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不知學生所需、不能滿足學生所需,那么將沒有好產品,最終失去市場。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學生學到什么、得到什么?這是任何教學都必須追問和思考的問題。可如何保證學生有效地得到與學到呢?筆者認為就是要在學生需要了解、透析什么的時候及時回應他們,在學生需要自我整理的時候給予他們時間,自己則作為一個引領者甚至旁觀者。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心理學“自我實現”理論的。
既要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又要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重中之重就是要把握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那些共性問題,諸如知識性的、答題策略上的、能力鍛煉上的,或是與教師的距離感、疲憊感等。然后有針對地及時去解決,使學生獲得一種尊重感、親近感、滿足感、收獲感,教師才有成就感、愉悅感,整個學與教的過程才能減少縛贅冗雜而顯得厚重踏實。“存在那些問題”,就是本文所指學生之所需,而要真正做到應學生之所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千錘百煉不斷地去提高自身的執教能力。
二、應學生之所需的豐富內涵
1.“應”的前提,想辦法知道學生需要什么
一個人的需求會通過他的語言、行為、表情表達出來,中醫學的“望”“聞”“問”“切”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素材。“望”即觀察,看學生的表情、眼神、反映。“聞”即聽學生的表達,應與“切”的運用相結合。“問”是了解學生需要比較直接的一種方式,如哪些題需要講。只要教師能夠細心一些地對學生望聞問切,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需求應該不是難事。
假如學生能夠將自己的需要,即學習過程中的狀態與知識等領域的不解與問題,主動地跟老師溝通,那么將是比較理想的。很多學者強調,引導學生質疑,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們更愿意將自己的想法說給一個沒有距離感的傾聽者。因此,要想更加準確地理解學生的需要,就需要教師試著主動傾聽,做一個傾聽者。實踐證明,主動傾聽可以釋放更多的有利于教學的時間。它能澄清事實、促進提問、建立一種使學生感到可以自由思考、提問和探索的氛圍。但在傾聽過程中,切記不能經驗主義的越俎代庖,否則了解不到學生的真實需要。
2.“應”的必備要素
“應”的必備要素之一,是教師的綜合素質要豐厚。所謂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新課改使教材增加了新的內容,信息化也使學生了解的東西越來越多,從而質疑的水平和頻率越來越高。因此,教師如果缺少了內涵、底蘊,便會失去學生的認同和信賴。從服務教學角度來說,文化知識內涵的豐厚尤顯重要。“豐”即涉獵領域要寬,歷史人文的、社會科學的、甚至學生中流行的,不求透但需知;“厚”即具備扎實深厚的專業知識,透徹應是內心產生自我發展的強烈需求。舉例說明,關于“美國三權制衡”這個版塊知識,教材上只是做了終端的一個簡單呈現,這就需要教師在對美國政治運行有著較為透徹了解的基礎上,形象地講給學生,才能滿足學生求知欲與好奇心,這就是“厚”;“為什么新聞報道國際原油價格下降,而我們的汽油價格卻是上漲的,它們不是屬于相關商品嗎?”如果不關注新聞,不了解國內石油公司進口、冶煉成本,不清楚國內整體汽油供應不足,不明白石油行業壟斷等情況,就無法“應”學生之需,這便是“豐”的體現。
“應”的必備要素之二,是備課有預見。要想有針對的及時的應對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需”,備課過程中做到提前預見,會得心應手許多。而這就要求盡可能站在學生角度去理解、思考,大致推測出學生會在哪些點上存在困惑。預見的準確性一般受這樣幾種因素的制約,一是教師的嚴謹和認真態度。比如,要講評一份練習,即使水平再高也容易馬失前蹄,自己先做,多方考量哪些題和點容易犯錯,否則,“老師,D選項欵乃一聲山水綠”什么意思啊?”“不知道啊,你們課下問問語文老師吧。”這樣的尷尬就是難免的。二是對自己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判斷;三是專業知識的厚度;四是反思與積累。有預見的備課是一個長期磨練的過程,是一個帶有主動性創造性研究學生的過程,它有別于“預設”,對“應學生之需”是大有裨益的。當然,課堂會有“意外”“偶然”“非常規”,教師不是神,不可能什么都能預見,隨機應變的利用好那些“旁逸斜出”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技術和藝術。
“應”之必備要素之三,求真務實。學生需要的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老師要給他們質疑的權利,理解他們的疲憊。一個能滿足學生需要的教師必定是一個善于思考、善于整合、有勇氣求真務實的教師。真理性的認識也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所以我們的教材內容肯定會存在某點瑕疵,假如一味地尊奉教材、教參為金針,教參上怎樣寫,就怎樣教,照單全收,用“書上是這樣寫的”來回應質疑、反駁的聲音,那將是教學的一種失敗。如《哲學與生活》教材第八課框標題為“世界是永恒發展的”,從“發展的實質”角度思考,其表達明顯是不夠嚴謹的。筆者認為,只能理解為“世界帶有普遍的發展趨勢”,如果求真地進行解讀,就會起到引導學生帶有思想地去學習。這種求真務實還表現在課時短缺,教學計劃安排緊湊。當學生表現出對前段學習過的知識已經淡忘的時候,你是否有勇氣停止授課,給學生時間去溫故知新?當課后發現自己課上斬釘截鐵的講解有偏頗的時候,是否有勇氣在學生面前承認錯誤并糾正?或是當發現學生作業量比較大的時候,是否敢于給于學生一份信任,一起協商有選擇、有寬限地完成?甚至是當盛夏午后第一節學生很困乏的時候,是否舍得給十分鐘讓學生休息?求真務實的教育思想,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滿足學生需要,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師生關系。
三、總結
應學生之所需,對教師而言,可以使教學更加高效和靈活,并促使其不斷地去提升創新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的能力,是教師綻放智慧的契機;對學生而言,可以減輕學業負擔,激發出思考、善問、理性的智慧,而不是簡單的知識涂抹。應學生之所需,是學生與教師的一種深入對話,是讓教育沐浴“尊重”這一人性陽光的實踐,也是教育必須承擔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有效教學的最終標準是學生成長[N].中國教育報,2007-06-16.
[2]鄭金洲.對話教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楊洪芳,肖清彥.論思想政治課教師的缺失.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9,(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