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金陽
學業負擔過重問題日益成為制約當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頑疾,成為我國教育體制患上的一種慢性病。成績與時間是維系這些關系的紐帶,學校高壓、教師失控與學生無助是作業與教學關系異化的臨界點。確保師生平衡、家校平衡和校社平衡是重建作業與教學間動態平衡關系的出路。學業負擔 數學教學 家庭作業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關鍵在老師,要依靠老師的長期努力。正如教育家卡特金所說:“教師要用自己全部的力量,把教學工作由學生沉重的負擔變成歡樂鼓舞和全面發展的源泉。”
一、精心備課,提高課堂效率
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根本在于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變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為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教材鉆得越深、越透,學生負擔越輕;課中表達越準確、越簡潔,學生負擔就越輕。變加重學生的過重課業負擔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向40分鐘要質量。為此教師必須做到:“功”在課前,以幾倍于一堂新授課的功夫去備好一堂課。抓住本課的重難點,以學生最易接受的教學方法,向他們傳授知識。
如我在備組合圖形面積時,我認為多數學生都會計算它的面積。但本課難點是:根據圖形之間的聯系和一定的隱蔽條件,選擇最恰當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也就是分割的有效性和簡捷性。所以我在設計教案時,在學生匯報了分割方法后,我沒有僅僅停留在匯報多種方法上,而是進一步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這么多的方法,你喜歡哪種?請說說你的理由。為什么沒有人喜歡分割成3個圖形的方法呢?我抓住時機讓學生自己進行歸納,并感受到在運用分割法解決問題時,分割圖形越簡潔,其解題的方法也將越簡單。
在練習題的設計上,也注重了對難點的突破。如圖,我采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在紙上如何分割或添補這個組合圖形。然后再給出已知條件,學生看到所給的條件,發現圖2的這種分割因缺少條件,無法計算出分出的這兩個梯形的面積。因此,不能計算出組合圖形的面積,也就是說圖2的這種分割是無效的。
通過本節課的講解,學生們原來普遍存在的問題減少了,提高課堂效率。
二、注重課后作業的布置,減輕學生負擔
數學課的課后練習是理解鞏固數學知識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內容,有選擇地安排課后的作業練習,而不要把多做練習作為提高學生成績的法寶。事實上,學生的作業有相當一部分是機械重復的。因此,在布置作業時,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學習特點,合理設計精練作業并體現層次,因材施“練”。為了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禁止重復作業和無效的“題海戰”。作業和練習的設置呈階梯式,供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使用。以相遇問題為例。
第一梯度:設計基本的、簡單的易于模仿的題目,促進知識的內化和熟練。低起點、降難度的作業適用于學困生。
1.挖一條長165米的隧道,由甲、乙兩個工程隊從兩端同時施工。甲隊每天向前挖6米,乙隊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這條隧道需要多少天?
2.北京和呼和浩特相距660千米。一列火車從呼和浩特開出,每小時行駛48千米;另一列火車從北京開出,每時行駛72千米。兩列火車同時開出相向而行,經過幾小時相遇?
3.甲乙兩車從同一地點向相反方向行駛,甲車每小時行駛6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50千米,多少小時后兩車相距550千米?
第二梯度:設計具有綜合性和靈活性的供大多數學生使用的題目,加強對知識的同化。這類題目適用于中等生。
1.淘氣家和笑笑家相距840米,笑笑每分鐘步行50米/分鐘,淘氣每分鐘步行70米/分鐘,,兩人同時從家里出發。
(1)兩人幾分鐘相遇?
(2)相遇時笑笑走了多遠?
2.甲騎摩托車,乙騎自行車,兩人從相距240千米的兩地同時相向出發,經過3小時相遇,甲騎摩托車每小時行50千米,乙騎自行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3.A、B兩站相距363千米。甲車從A站開往B站,每小時行75千米,甲車開出后1小時,乙車從B站出發開往A站,每小時行69千米。再過幾小時兩車相遇?
第三梯度:設計一些思考性和創造性較強的題目,供學有余力的學生使用,以利于對知識的強化和活用,這類題目適用于優等生。平時多鼓勵學生自學,充分挖掘其潛能,總結規律,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
1.甲、乙兩列火車同時從相距1980千米的兩個城市相對開出,12小時后相距180千米,甲車每小時行駛7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2.一輛快車和一輛慢車同時從甲乙兩地出發,相向而行,經過了5小時兩車相遇,相遇后,快車又繼續開出了3小時到達乙地,已知慢車每小時行48千米,甲乙兩地的距離是多少千米?
三、復習時,全面吃透教材,準確地把握教材中的題型以及易錯點
首先,歸納題型,提高效率。在復習過程中,應對所學知識進行及時的梳理,對重點、熱點題型心知肚明。那么在指導復習時,就能減少盲目性,就能對有關內容進行大膽取舍,以求精煉到位。
以北師版第九冊內容為例,我歸納了應用部分有這幾種題型:分數加減應用題;鋪地磚問題;旅游方案問題;相遇問題;設計方案問題;點陣規律問題;租車問題;雞兔同籠問題;看圖找關系問題;組合圖形面積問題;用最小公倍數或最大公因數解決實際問題;圖形問題。復習時,圍繞這些題型進行專項訓練,真正提高復習效率。
其次,對做錯的題目及時反饋,是復習中的重要一環。要及時對做錯題目進行分析,找出錯誤原因,并盡快訂正。有些學生在做錯題目后,往往會自我安慰,將錯題原因歸結為粗心,這或許有一些因素在里面,但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題目做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分數加減法應用題為例,很多同學看題里有多就用加法,有少就用減法。
例如,(1)一根鐵絲長45米,比另一根短14米,兩根鐵絲共()米。
(2)一根鐵絲長45米,另一根比它短17米,另一根長()米。
這兩種題型易混淆。第一題先求另一根的長度,另一根的長度是長的,要用加法,而不少同學看到少就用減法,沒有仔細分析題意。而第二道題的另一根是短的,求第二根的長度就用減法。所以,在平日教學中,就要把這兩道題進行對比練習,引導學生仔細分析求哪一個量,要看這個量是多還是少,然后再確定到底用什么方法來計算。這不是單純的粗心問題,而是概念的模糊。諸如這類錯誤,如不經過仔細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后還會犯同樣錯誤。
另外,圍繞這些題型進行專項訓練,針對易錯點加強講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準確把握知識的重點、難點與關鍵,正確選擇與設計高效率的教學方法,無論是課堂講練,還是課后作業布置,都能做到目標明確,避免隨意性、盲目性,具有針對性、代表性。這樣,教學的質量提高了,學生的負擔也自然減輕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