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玲 周洪泉
小學數學導課策略高效
一、巧設懸念,創設情境
每個孩子,都有著強烈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學生肯深入思索事物奧秘的動力,也是培養追根究底精神的催化劑。因為學生只有在強烈好奇心的催動下,才能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自主地參與學習,激發創新興趣。作為老師,如果能夠在課堂開始就能把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起來,無疑是給課堂教學加了催化劑,對于這節課的教學非常重要。久而久之,學生的好奇心、自尊心逐漸與創造性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形成創新意識,發展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學“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時候,我要求學生在黑板上隨便寫幾組數,然后說題目是你們自己出的,那么現在老師想跟你們比一比,看看咱們誰先快速地求出這幾組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同學們同意嗎,學生們回答“能!”接著比賽開始,這時教室里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爭著來比過老師。但是,我卻利用自己的簡便方法和掌握的兩個數之間存在的關系很快地做出結果,并在很短的時間內宣布了結果,學生們感到十分驚訝。接著,我進一步質疑:“你們想跟老師這樣擁有神速的計算技術嗎?”學生們都非常興奮,都想快速地擁有老師這樣的本領,此時,掌握新知便成了學生們最大的愿望。
二、利用已學知識,啟發學生的思維
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邏輯性、系統性強,新知是舊知的發展和深入。根據認知心理學的同化理論,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起固定作用的觀念,教者可以把它當成聯接新、舊知識的紐帶和橋梁。奧蘇伯爾稱之為“組織先行者”。在教學“認識幾分之幾”時,老師先給同學們講一段“孫悟空分月餅”的西游記故事。唐僧師徒4人去西天取經,路上遇到一位賣月餅的老爺爺,望著那香噴噴的月餅,孫悟空和豬八戒讒得直流口水。老爺爺說:“你們要吃月餅可以,我先得考考你們”。他拿出4個月餅,說:“4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兩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2個月餅平均分給2人。最后他拿出1個月餅問:“1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悟空和八戒回答說:“半個”。那么半個用一個數表示怎么寫呢?這下便難住了悟空和八戒。這里利用學生們喜愛的西游記故事,很自然地從整數除法向認識分數過渡,利用舊知做鋪墊,過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啟”而能“發”,激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巧借實物器件,激發學生思考
學生學習新知總是在一定的情感中進行的。新授前,教者應構建“愉”“悅”的教學情感,使學生在一節課開始,就被一種愉快和諧的氣氛所陶冶。而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圖畫等教具,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應用數學能力。
例如,在教學“平面圖形”時,我想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找找身邊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等各種平面圖形造型的實物,什么紅領巾、黑板、紙盒的一面、玻璃……各種生活中平面圖形的造型物品全都讓學生給挖掘出來了,學生在感官上對這些圖形立刻有了非常直觀和形象的認識,因此對于新知的教學非常簡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