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瑩
語言訓練是語文教學之本。也就是說,語言訓練不能脫離文本。語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一貫堅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課堂中采用讀、說、換句式等訓練方式,這些方法無非就是讓師者引導學生把字、詞、段放回文本這個整體語境中,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會文章主旨,真正走進文本,達到在品詞析句中更好地感受、感悟和積累。工具性人文性品詞析句語言訓練閱讀感悟語文素養語言訓練是語文教學之本,我們不能理解為語文教學僅是孤零零地一些詞句,把閱讀課上成僅僅是字詞的訓練課,也就是說,語言訓練不能脫離文本。葉圣陶先生認為:“訓練思想,就學校課程方面說,是各科共同的任務;可是把思想語言文字三項一貫訓練,卻是國文的專責。”縱觀葉老的思想,我們清楚地看到,他強調語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一貫堅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閱讀一篇課文,思想和語言不可分,內容和形式緊密配合,語言是思想的表達形式,只有把語言內涵揭示透徹,才能體現出思想教育的深刻性、人文內涵的豐富性。語言和思想、人文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文章的情和理上,情與理在文章中往往是交融的。在語文教學中,就得充分地閱讀文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
一、讀——貫穿始終
讀是“思”的憑借,是“悟”的前提,是“說”的準備,是“寫”的基礎。要內化語言,首先要加強讀的訓練,“課標”提出:“要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這就要求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通過閱讀,將課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什么是品詞析句?它指的就是揣摩品味課文中的重要詞句,領悟欣賞其意義、情味和表達的技巧。葉圣陶老先生曾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指的是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借助文本中一個個鮮活生動的詞語,一句句精妙的句子,架設起一座座橋梁,實現與文本的對話。
1.創設情景,讀有示范
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中,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抓住“爸爸是怎樣的一個人”這條主線,通過思考,學生找到這句話,評價了爸爸是一個愛和平的勇士時,我利用多媒體圖片配上哀樂,范讀了這一段。“老師讀后你體會到了怎樣的心情?”學生的回答讓我震撼:“這種痛是母親失去兒子的痛;是妻子失去丈夫的痛;是孩子失去父親的痛。這種痛是心如刀絞,是萬劍穿心,是肝腸寸斷,是撕心裂肺。”那就用你的低沉、緩慢的情感把這種痛讀出來。讀有所悟,悟有所思,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間進行了有效的對話。
2.形式多樣,讀有變化
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搭石》一課時,我連續設計了幾個問題:“一行人走搭石,你是從哪個詞看到了走搭石的畫面美?怎樣的動作是協調有序?”通過初讀后,又帶著疑問精讀,抓住重點段合作讀,男女合作讀。(前面的(男)……后面的(女)……)隨機點評,“你走得輕快而平穩,真棒。我能感受到你們小組走得真默契。這樣的動作就是協調有序。”“你還從那些詞體會到了畫面的美?”“‘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的畫面美”“說說你對這兩個詞的理解”。“水清澈見底,小河里倒映著走搭石的倒影,一個接一個,很美。”“你體會的真好,看來用心體會詞義,這種方法值得我們學習。一行人走搭石可真美!當時,那種動情的朗朗讀書聲,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和學生們在讀中感悟到了走搭石的美,深深地體會到了這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樂美、畫面美,難怪作者說這是家鄉的一道風景。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只有緊扣教材,進行扎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學生才能真正學好語文。
二、說——練在其中
葉圣陶先生說:“理解之后必須能夠運用。”讀是閱讀的基礎,運用是學習的目的,要使學生真正將課文中規范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必須設計遷移運用的練習,讓學生在說寫中運用規范的語言。
1.創設情境,創造說話
在《搭石》一課的教學時,可以設計以下說話練習:“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就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還有假如————————,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仿照句式說話。于是,就有了眾多常見生活的場景。“假如(碰上趕集的日子……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假如(遇到了下雪天……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假如(遇到孩子上學……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這些都是家鄉人們互助互愛的事,也是容易被我們忽視的事,可家鄉的人們卻把這些事當成理所當然的事。學生在情景氛圍中說話交流,感受到了家鄉的人們有著善良、淳樸的美,正所謂美好品德處處傳。
2.照例子,模仿說話
在《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課中,我是這樣做的:“爸爸就這樣犧牲了,他還有許多未了的心愿,他的嘴張著,仿佛在呼喚著什么。”在教學時,我大膽改換原文的句式,讓學生填充括號里的句子。爸爸的嘴張著,仿佛在呼喚著什么,啊,我聽見了,他在呼喚:(和平、和平、和平)。爸爸的嘴張著,仿佛在呼喚著什么,(啊,媽媽聽見了,他在呼喚:和平、和平、和平)。爸爸的嘴張著,仿佛在呼喚著什么,(啊,在場的叔叔阿姨聽見了,他在呼喚:和平、和平、和平)。爸爸的嘴張著,仿佛在呼喚著什么,(啊,全世界都聽見了,他在呼喚:和平、和平、和平)。
教師不費吹灰之力,挖掘出語文教材中提供的極大的思考與想象的空間,正是對學生語言文字訓練的好的出發點。牢牢抓住語言文字去說、去想、去感受和交流,才能更好地解讀文本。
總之,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覺得現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做法,通過字里的深入分析研究,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會文章主旨,真正走進文本,達到在品詞析句中更好地感受、感悟和積累。課堂中好的訓練方式,能將情感、感悟沉淀下來,能凝結成學生的思想,化為語言實踐的能力,能將學生融入文本角色中,將個性化的感悟表達出來,釋放自己的情感,從而達到了“工具”與“人文”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教學.2003~2010.
[2]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3]小學語文教師.2010.
[4]小學語文教學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