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獅水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情感”應該是貫穿始終的主線。這要求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促進情感交流;同時,教師要學會運用親切的語言、富含情感的體態進行教學;還要善于為學生展示自己創設平臺,用情感因素激勵學生成功。這樣以多種情感因素貫穿課堂教學,必定事半功倍。英語教學情感運用激勵措施實施途徑情感既是知識轉化成智力的動力,也是師生之間進行思想和語言的溝通、交流的橋梁和紐帶用。因此,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積極的情感因素,以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信心,“使每個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初中英語課標語)。
那么,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應該怎樣在正確的處理教學內容與采取恰適的教學方法之間,恰到好處地展開情感教育,并使之貫穿英語教學的始終呢?
一、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要正確認識自己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教師不僅僅學生學習活動的控制者、管理者,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朋友。教學相長的理念也應使教師認識到,學生也可以做教師的老師,只因“術業有專攻”(韓愈《師說》)。在這樣的理念下,師生之間必然會建立起一種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師生之間身份與地位的特殊性,也必然會使教師成為“平等中的首席”,使學生成為“平等中的主體”。這種師生間身份與地位的清晰,會使學生對教師愈加尊重和信賴,也使教師對學生愈加關心與愛護。這種良好的人際情感反映到學生的英語學習上,必然會是因“親其師”而“信其道”,“向師性”愈加明顯,因而也就愈加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并取得好的學習成績。由此可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與情感交流,對于學生的英語學習是何等重要。
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以教師親切的情感來影響學生
這種影響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以親切的語言來表達教學內容。干癟的教學語言最無味、最讓學生厭煩,而飽含親切情感的教學語言最易讓學生動容、動情,進入到學習狀態中去,只因為其可以感染學生,引發興趣,又易于學生理解相關的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以語言呈現教學內容時,務必要使自己的教學語言充滿激情又飽含溫情,這無形中也是對學生展現的一種善、一種希望、一種熱愛和一種巨大的肯定與鼓勵。例如,在學習仁愛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個主題“nice to meet you”時,登上講臺伊始,我即用一種熱情洋溢的聲音與學生打招呼介紹自己說“Hello! My name is Zhang san.”然后走到某個學生身邊親切的詢問“Hello,What is your name?Can you tell me your name?”稍稍停頓等待片刻,即幫助學生回答“My name is…”在這個過程中,只要學生能夠意識到我是在詢問他的名字并作了回答,我就會挑起大拇指示意并以非常高興而輕快的語調做出肯定的表示:“Oh,very good.What a nice name! Nice to meet you.”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學生尚未學習相關的知識點,但在多次重復與示意后,即可領悟到我所講話語的確切含義。這會讓他們非常高興,開始了建立英語學習自信心的第一步。
二是以恰當而適合的體態語來傳遞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初中學生英語學習的一大困難是,作為第二語言,我們沒有一個真實的交際環境作為需求來使用這些學到的知識(語言)。這就使得我們的學生更多的只能采取最簡單的方法——反復多次的重復,才可以學會、掌握。因此,教師在日常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在使用有聲的語言展開教學時,也要多多重視體態語言的使用并關注來自學生的體態語言。畢竟,體態語言在集中學生聽課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控課堂行為、反饋教學信息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學代詞時,面對學生,用手指指著對方說“you”;面對一名學生,用手指指著另一名學生說“he”“she”等。又如,在教授單詞“cold”時,我做出身體發抖、搓手并放到嘴邊哈氣等動作,學生遲疑片刻,馬上就猜出了該詞的含義并有樣學樣地學起來,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興趣和學習效果,學生心中蘊含的情感也得到了自由的抒發。
三、給學生一個表現的平臺,激活其成功的渴望
對成功的渴望是每一個人的夢想,也是每一個學生的夢想。在今天的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課標的要求和時代的需求,都要求今天的英語教師以飽含關愛的微笑溫馨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以無比信任的眼光照亮每一個學生的成長,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高高興興地學習、快快樂樂地進步。所以,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應該可以、也能夠自由地發表自己的學習感受和對教師及其英語教學的意見與建議,自由地參與教學活動,這也是素質教育實施的必然要求。所以,英語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有必要拿出一定的時間,創設一個合適的、適宜學生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某種程度上,教師的心有多大,搭建的舞臺有多大,學生的才華就有多么寬廣。
以我自己的實踐為例,一方面,課標明確提出了學生參與合作的教學理念;另一方面,教材中的“情景對話”“活動課教學”等,又均離不開學生對教學過程的主動參與和合作,被動適應不如主動進取,索性我就放開手腳,以教學目標為燈塔,積極創造合作空間,指導學生在一定規則下,自由分組、自由安排角色扮演并組織進行等。這里,教材內容是腳本與根據,教師是導演兼評判者,學生是組織者兼演員,達成教學目標是目的,一場“教學大戲”就此上演。在這一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分享,既增進了學生學習主體的意識,又增強了英語課堂的凝聚力,既形成了對于英語學習的合作與競爭的意識,又增進了師生交際的樂趣,可謂一舉多得。
總之,作為英語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情感因素在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的巨大作用,以其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努力做到“以情輔教”,影響學生的學習,激發其學習的原動力、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實現英語教學的師生雙方共同參與、和諧發展。而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英語修養和教師的教學質量,也是大有裨益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