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峰
聽寫訓練過程中,以豐富的語文知識作為基礎并以多樣化的方式來呈現,符合小學生的情趣特點與學習規律。對此做了有益的探討。
小學語文聽寫訓練內容方式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作為幫助學生掌握字、詞、句、篇,也是檢查其學習效果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聽寫訓練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聽和寫的結合,是先“聽”后“寫”的訓練,是學生把聽到的內容按要求用文字記錄下來的綜合過程,其勢必要求學生耳、手、腦等器官的協調并用,因而對于學生鞏固和熟練知識、培養和提高聽寫與思維能力等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傳統的聽寫方式使“聽寫”訓練成為一個事實上的偏義詞,即輕“聽”重“寫”,教師說學生寫,無疑限制了這一方式的創新,使很多教師產生該方式采取上的“雞肋”之感。事實上,只要我們拋棄陳規、開動腦筋、集思廣益,努力豐富聽寫訓練的內容和方式,它仍不失為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
一、努力豐富聽寫訓練的內容
語文課標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非常重視,并著重指出,“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所以,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構建,應以語文學習過程中豐富的內容為基礎,否則沙上建塔,重而無基,能力培養只能流于空談。對聽寫訓練這種方式來說,亦是如此。因而,豐富訓練內容成為一種必需。
一是字詞。從一年級開始,課文后面的練習或者語文園地中,即設有“我會寫”“我會填”“讀讀寫寫”“讀讀抄抄”“看看寫寫”等欄目。針對的內容,首先,是生字;其次,是詞語、詞組、短語等,其直接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課標語)并積累詞匯。故此,為幫助學生強化識記、避免遺忘,課后的聽寫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同時,這些字詞在新授課過程中已為教師所強調并為學生所練習,門檻較低,也易于培養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和自信心。
二是課文中的精彩語句和片段。語文課標對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詞句積累與運用有著明確的要求。例如,第二學段階段目標“閱讀”條下第7點“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并要求“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即是一個明證。僅以課內要求來說,由教師指導、幫助學生背誦并能夠熟練地書寫這些語句,強化學生對課本語言的積累——如《清澈的湖水》一文中對山石的描寫、《匆匆》一文中,大量的整句與散句的結合等,就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明確任務。為完成這一任務,采取聽寫方式是最為簡單易行的。
三是課外閱讀中獲得的精彩片段。語文課標第二學段階段目標“閱讀”條下第7點的規定可作為教師進行此類聽寫的依據。事實上,學生在平常的閱讀過程中,接觸到精彩語句的機會是很多的,在教師的要求下也做過不少抄寫與筆記。但面對寫話與習作要求時,仍感到即使搜腸刮肚仍詞匯貧乏、好句子寥若晨星,其原因即在于沒能夠真正理解這些詞匯與句子的真正含義,沒能夠充分感受到其優美的意趣所在。所以,教師創設情境,指導學生充分感受課外閱讀中一些精美語句、片段的美與趣是有必要的,而聽寫可以作為這種強化方式之一種。
二、豐富聽寫訓練的方式
新奇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總能引起學生的期待,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因而豐富聽寫訓練的方式,觸發學生的趣味點,對于提高學生積極參與聽寫的興趣與效果是有幫助的。
一是豐富聽寫者的人選。傳統的聽寫訓練,多是教師說學生寫。盡管教師作為聽寫者,優勢明顯,如可有效地針對教學目標、內容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查,目的性明確,性價比高等,但長時間如此,單一的方式選擇難免會引起學生的審美疲勞,降低學生參加聽寫訓練的積極性。因此,讓聽寫“從學生中來”再到“學生中去”就很有必要。例如,在教師指導下,可按一定比例選擇語文成績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為聽寫者人選,由其在考察范圍內自主確定聽寫內容、陳述聽寫理由,并順次輪換等。這樣做,對聽寫者來說,要考查別人,首先自己要做到足夠好,會促進該生的學習積極性;對被聽寫者,則會因聽寫方式與內容的無法預測而產生新奇感,進而吸引到學生的高度注意,聽得專心,記得牢靠。
二是創新聽寫的方式。豐富聽寫者人選,給予其一定的自主性,必然會帶來聽寫方式的創新。例如,學習完《“紅領巾”真好》一文后,有學生在擔任聽寫者角色時,心血來潮,在講臺上做向高處蹦跳的動作,然后讓學生猜是哪個字并書寫,學生即領會到是“蹦”字。這一方式,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增加了學生對該字的形象化記憶;又如,學習完《清澈的湖水》后,聽寫時,擔任聽寫者角色的學生說,“我困了,我的()快閉上了,我要睡()”,要求學生做填空式書寫,寫下“眼”和“覺”二字;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選擇。最為有趣的是學完“識字6”(人教版,二年級上冊,103頁)后的聽寫,一個學生故意拉長了聲音說話,“請寫出——‘美——的反義詞”,有學生聽到“美”字出現即進行書寫,結果卻發現聽寫者要求寫的是“‘美的反義詞”,又忙不迭的趕緊改寫,在事實上給了學生一個關于聽力的教育,即聽話要聽仔細、完整。這也使聽寫訓練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聽”和“寫”。
三是提示性或推理性聽寫。有時,由于學生的復雜性,教師難以預測到某些學生對聽寫內容的一些具體反應,如高估部分學生能力與低估某些聽寫內容的難度,導致學生難以完成聽寫任務等。這時,就需要教師給予適時而適當的提醒。如聽寫“液”字時,有學生一時想不起,我即作提醒說“這是個形聲字,左邊是三點水,右邊是……”在耐心地等待中幫助學生完成聽寫。推理性的聽寫也會很多,如學完《夜書所見》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兩詩(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9課)后,我要求背寫全詩,有學生一時想不起第二首,我即提示道“獨在異鄉為異客……”學生即會推理得出下面的句子是“每逢佳節倍思親”進而聯想起全詩內容,這對于幫助學生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也是一個有益的鍛煉。
總之,盡管聽寫訓練的內容與方式并不僅限于上述種種,但以豐富的語文知識作為基礎并以多樣化的方式來呈現,符合小學生的情趣特點與學習規律。這對于提高聽寫訓練的效果、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對于這一傳統教學方式“老樹開新花”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易冰冰.讓低年級的“聽寫”鮮活起來[J].學苑教育,2013,(04).
[2]姚楓.低年級詞語聽寫的變式訓練[J].小學語文教學,2010,(26).
[3]薛艷梅.讓聽寫訓練回歸小學語文課堂[J].新課程學習(上),201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