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伍 王義坤
摘 要:實踐育人是基于實踐并向實踐開放,根據社會需要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一種綜合育人方式,是我國高校育人觀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長期堅持和倡導的育人方針。當前,面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勢新任務,時代潮流賦予實踐育人以新的內涵,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并不斷創新實踐。該文闡述了實踐育人的含義、實踐育人的四個主要特征、實踐育人的五種主要形式、實踐育人的原則以及實踐育人的功能價值。
關鍵詞:實踐 育人 特征 形式 功能價值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a)-0206-02
實踐育人理論主要源自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和以“知行合一”為核心的我國傳統文化“知行觀”,而現代意義上的實踐育人作為新時期一種新型育人方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獨特的功能價值。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十分重視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樹人工作,強調實踐育人在人才培養和青少年成長成才中的重要作用。習近平同志在2014年五四重要講話中希望廣大青年大學生要在“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上下功夫,深刻指出:“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1 實踐育人的涵義
所謂實踐育人是指以學生獲得的理論知識和間接經驗為基礎,通過開展與學生全面發展密切相關的各種導向性、應用性、綜合性的實踐活動,加強學生綜合素質,促進他們形成高尚品格、責任意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一種新型育人方式。
2004年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社會實踐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確立了實踐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
2 高校實踐育人的特征
實踐育人是對教育主體和客體統一于教育實踐活動的再思考,是教育的時代特征與教育價值追求的辯證統一,具有以下四點特征。
2.1 實踐性
實踐育人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教育實踐活動,實踐性是其本質屬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明確規定:“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是強調教育的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即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2.2 主動性
實踐育人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自我價值實現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重視學生的自主參與、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確立和保障學生的實踐主體地位是實踐育人的一種價值理念,也是一種工作原則。
2.3 整合性
實踐育人不但是以實踐為途徑、以培養實踐能力為目的,而且指向人的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育人模式和育人實踐的整體,是一個涉及課堂內外、校園內外多種因素的、開放的、復雜的系統和體系。
2.4 開放性
實踐育人實現了從封閉教育向開放教育轉變,在頂層設計上兼顧了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的有機結合,在形式上,實現了教育時間、教育空間、教育內容、師生關系的全方位開放。
3 實踐育人的主要形式
實踐育人是新形勢下教育方式的創新與發展,這一理念對于探討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近年來,我國各個高校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實踐能力,構建了內容豐富、點面結合的實踐育人體系,實現了全方位、多途徑的實踐育人模式,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結合。
3.1 與專業學習相結合
在專業學習中開展實踐育人,積極引導大學生將實踐活動中碰到的問題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相互印證,進一步強化對專業知識的認識、理解與掌握,并且,學生通過與社會生活的接觸,進一步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反過來推動學習能力的提升。
3.2 與服務社會相結合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中青聯發[2005]3號)文件明確提出:大力倡導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等公益活動,引導大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服務人民,奉獻社會,培養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要拓展社會服務的新領域、新載體、新形式,鼓勵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貧困地區支教計劃、青春紅絲帶志愿行動等活動。
3.3 與勤工助學相結合
實踐育人與勤工助學相結合,不但可以解決學生的生活困難,而且能夠鍛煉學生各方面能力,促使大學生更好地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縮短與社會的差距,培養自強自立的精神,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有效途徑。
3.4 與擇業就業相結合
實踐育人與擇業就業相結合的主要形式是就業見習。就業見習在比大學生所學專業更大的區域和行業中,給予青年人在就業前一段積累工作經驗的機會,以提高未來就業和創業的成功率。
3.5 與創新創業相結合
實踐育人與創新創業相結合,可以培養大學生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給大學生的學習方法帶來變革,變傳統的“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尋求知識,還有利于學生磨練意志、砥礪品格、提升實踐能力。大學生參加創新實踐,是一個接受科學研究方法、模式訓練的過程。要有創新,必然要求突破前人既有的觀點和結論,開拓新的道路。
4 實踐育人的功能價值
4.1 實踐育人的目標
當前實踐育人的總體目標: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科學發展觀,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人為本,遵循大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4.2 實踐育人的原則
4.2.1 堅持價值引領
高校要把大學生的思想引領作為推進大學生實踐育人的首要任務,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要引導大學生始終堅持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黨的領導的高度統一;引導大學生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結合;引導大學生將個人成就和社會責任相結合,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
4.2.2 堅持普遍參與
高校要按照“兩個全體青年”政治目標的要求,結合各院校辦學特點、專業特點,在學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學校黨組織和共青團組織優勢,努力使實踐育人工作體系面向最廣大的普通大學生來設計,力爭做到普遍適用、普遍參加、普遍評價,要確保每一個大學生都能有參加實踐的機會,對每一個學生的實踐效果給予評價。
4.2.3 堅持以人為本
高校實踐育人要遵循學生成長的規律,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的特點,針對性地設計符合青年學生需求的實踐方式,充分注意對學生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把實踐教育、幫助成長和價值引領結合起來。
4.2.4 堅持自主開放
在實踐育人工作過程中要注意鼓勵學生通過自主設計、自主實施、自主評價實踐活動,培育青年學生在全球化視野下振興中華的自信心和自覺性,以實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有機統一。
4.2.5 堅持分類指導
實踐育人工作要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年級和不同類型的學生群體特征和個性特點,采取不同的途徑、方法分別進行設計、規劃和實施。要按照“系統規劃、分類設置、分層安排、有效銜接、整體推進”的要求,構建大學生實踐教育的活動載體和工作體系。
4.3 實踐育人的功能價值
4.3.1 加強了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當今社會,大學生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有利于不斷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從而提高自己對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系的認識,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增進對國情的了解,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4.3.2 滿足了大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的需要
實踐育人對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整個實踐過程中,它不僅可以培養團隊之間、師生合作、成員之間的協作能力,同時也為大家提供了提高溝通能力的好機會。實踐育人活動還為同學們提供了鍛煉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的機會,并使得同學們開拓了視野,提升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3.3 培養了大學生的專業實踐和創新能力
在實踐育人過程中,大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可以自主設計活動方案,通過實踐育人活動,使所學的專業知識得到應用,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實地考察、調研、體驗生活,培養了他們堅韌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感,加深了他們與社會各階層的接觸、溝通和交流,從而充實了自己,提高了自己面對問題的應變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宣傳教育方面的能力。此外,在實踐育人過程中,大學生不斷與社會融合,進一步認識了自我,發展了自我,完善了自我,提高了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加強了心理成熟度,培養了各方面的素質。
4.3.4 加速了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實踐育人的過程是幫助大學生更進一步接觸社會,使其樹立基本的社會意識,掌握基本的社會技能的過程。大學生在實踐育人過程中了解、體驗勞動的艱辛和意義、學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處理,樹立法規意識、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實現與社會現實的融合。通過參加實踐活動,認識社會,認清自己的社會位置,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找出自己業務上的差距和不足,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為擔當新的社會角色作好心理準備、思想準備、業務準備和生活準備。通過實踐活動,大學生不斷提高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的各種能力,加速社會化進程。
4.3.5 激發了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理論知識最終要通過實踐發揮作用,參加實踐育人的過程可以很好的實現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結合,對提高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大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之前所學習的課程多是基礎課,參加實踐既加強了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又可以使他們對實踐的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另外,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時可以觸類旁通解決 實踐中的未解難題,這無疑也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理論知識的積極主動性。
5 結語
在當前全力推進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樹人工作的大背景下,各級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將實踐育人作為重要的育人理念、方法、載體和路徑,在頂層設計、體系建構、方法創新和工作規劃等方面積極探索,形成諸多創新成果,取得明顯的育人成效。
參考文獻
[1] 張軍輝.高校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化推進模式研究[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2).
[2] 徐洪珍,李茂蘭,曹俊武.校企合作模式下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2009(22).
[3] 羅雙發.我國高校實踐育人研究模式評述[J].中國農業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