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婭,衡艷林 (長江大學醫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不斷提高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來華留學生數量逐漸增加,留學生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藥理學》是高等院校醫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具有涉及知識面廣、內容繁雜、邏輯性強、與臨床關系密切等特點[1],其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后期臨床課程的學習。我校從2010年開始招收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留學生,現結合筆者帶教留學生《藥理學》理論課的教學實踐過程,總結教學經驗和體會。
我校留學生主要來自于巴基斯坦,該國家以英語為官方語言,因此留學生們具有良好的英語聽力、閱讀和寫作的能力,進入我校后雖然學習了漢語 (包括醫學漢語),但尚不能熟練適用漢語,所以授課以英語為主為主。這就對授課教師的語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英語口語流利,聽力水平較好,與留學生之間無交流障礙;二是普通話發音標準,且書寫工整。由于留學生都或多或少地帶有不同程度的口音,因此承擔留學生教學的教師需要利用業余時間加強英語學習,尤其是聽力和口語。
與國內高校學生相比,留學生在課堂上表現更為活躍自由,在老師授課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會打斷老師,隨時提問,并希望能當場溝通,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必須認真備課,加強《藥理學》專業英語的學習,熟悉講課內容,并能深入淺出講授問題。《藥理學》內容涉及面廣,備課時還要注意積極學習生理學、病理生理學以及臨床醫學課程等相關知識背景的英語表述方式,講授具體藥物之前首先簡單介紹相關臨床知識、背景。如心血管系統疾病治療藥物中血管轉換酶抑制劑涉及到生理學中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必須先帶領學生復習生理學中相關內容,才能解釋清楚藥物的作用機制,同時還要介紹該藥物治療的疾病的簡單病理生理、臨床表現,這樣學生能更好的理解藥物的臨床應用。
教材是教學的藍本和依據,目前國內各個高校使用的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藥理學》教材不統一,根據學校生源特點自行選擇合適的教材。鑒于我校留學生基礎較差、漢語水平普遍較低的情況,我們選用全英文教材《Pharmacology(Lippincott's Illustrated Reviews Series)》,這本教材內容豐富且說理透徹,系統性較好,各章節論述藥物作用的體系一致,書中插圖多,便于學生理解。但是,這本教材內容很多,很難在有限的學時完成全書的講授。為此,我們依據留學生來源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和醫學教育對《藥理學》的要求,參照我國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學大綱,從《Pharmacology(Lippincott's Illus-trated Reviews Series)》中節選符合教學需要的內容,自己撰寫教案、講稿。經適當取舍,做到少而精,對代表性藥物、重點內容力求講解透徹,學生通過掌握經典藥物來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為自學奠定基礎。例如傳出神經系統藥物,首先詳細分析講解傳出神經系統的遞質和受體、受體分布和激動時引起的效應,在后續章節中講授具體藥物時,提示學生藥物作用的受體和選擇性作用的組織器官,就能引導學生分析其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需要注意的是,留學生以后在中國醫院實習,必然面臨與醫護人員、病人及家屬用漢語進行溝通交流,在授課中要對留學生加強中文輸入,尤其是藥物的名稱、適用疾病應該用中文反復強調。
留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知識結構和文化基礎的差異性較大,學習態度和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也具有較大的差異;另外,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環境使留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方法與國內學生有所差異,在學習習慣、紀律約束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到留學生各方面與中國學生的差異,了解留學生的文化背景,充分認識培養對象,以利于因材施教。
與國內本科生相比,留學生在課堂上更為為活躍,發言積極,提問多,愿意與老師多溝通,師生互動較好,但紀律性較差,自由度大,在課堂上接聽手機、小聲講話,嚴重干擾教師授課和其他學生的學習[2]。針對留學生的這些特點,在教學中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討論式教學、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案例式教學等,變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加強師生互動,充分發揮留學生性格特點中的長處。上課前以提問的方式復習前一堂課的知識;上課中隨機點名提問,要求學生回答問題,并選擇一些機制相對簡單的藥物,讓學生備課,進行10min左右的PPT講課,鼓勵學生自行查找資料、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和其他學生自由提問,最后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分;每次授課結束后,請學生簡要總結當天課堂上講授的內容。提問式教學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壓力,上課集中注意力聽講,勤記筆記,課堂紀律顯著好轉;下課后多數學生能及時復習,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這種教學方式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探索及學習的興趣,鍛煉學生對《藥理學》知識的系統組織能力,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留學生《藥理學》課程總評成績由考勤狀況、平時測驗、課堂表現、期末考試成績等多個部分組成。由于留學生缺席、遲到早退現象嚴重,我們嚴抓考勤,課前點名,并將考勤納入總評成績。對于平時經常缺課的同學,不允許其參加課程結業考試,嚴格的考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留學生的行為。《藥理學》理論課內容可分割為8個部分,每一部分講授完后,都有隨堂小測驗,測驗成績按一定比例計入期末總評成績。平時測驗既能督促學生平時抓緊時間學習,避免為應付期末考前突擊造成的知識掌握不牢固,又能方便教師及時了解到學生對該部分內容的掌握情況,在以后的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或進行有針對性地輔導。另外,學生上課發言、講課、實驗課表現也會納入總評成績。通過以上多種方式綜合評價學生對《藥理學》課程的學習情況,避免了一張考卷決定其成績的舊模式[3]。
留學生醫學教育是各醫學院校在新形勢下面臨的新課題,如何提高留學生的教學質量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過程。我們將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培養能夠適應國際化競爭需求的高水平醫學留學生。
[1]白靜,齊亞娟,呂華等 .醫學專業《藥理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2,12(11):35-36.
[2]于爽,察雪湘,馮國清,等 .案例教學法在留學生《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2,24(2):253-254.
[3]童旭輝,董淑英,蔣志文 .留學生《藥理學》教學初探 [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4):386-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