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珺
【摘 要】導生制是英國的貝爾和蘭卡斯特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創建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而在我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今天,導生制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健全和完善高校導生制,充分發揮導生制的作用,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導生制 學生班主任 高校 輔導員 思想政治教育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的安德魯·貝爾和約瑟夫·蘭卡斯特開創了一種以學生教學生為基本特征的新型教學組織形式,以解決當時教師匱乏的矛盾,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導生制。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導生制運用于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本研究在闡明導生制的起源與內涵的基礎上,深入剖析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運用導生制的多重原因,并提出實施導生制的有效路徑。
一、導生制的起源與內涵
導生制(Monitorial system)又叫貝爾—蘭卡斯特制,是由英國國教會的貝爾和公益會的教師蘭卡斯特所開創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曾在英國和美國流行過數十年,為英、美兩國普及初等教育做出過重大貢獻。導生制的具體組織形式是:教師先選拔一些年齡較大或較為優秀的學生進行教學,然后由這些學生做“導生”,每個導生負責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教給其他學生。導生作為教師的助手,不但負責教學工作,還負責檢查和考試。導生制這樣的教學組織形式使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大大減輕,因而能夠教育更多的學生。
導生制這種教學組織形式在我國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時期,史書中有記載“次相授業”的教學形式。“次相授業”是私學大師實行的一種逐次傳遞學業的方式,即先由教師教給先來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頭去教其他弟子,可以二傳、三傳乃至更多。“次相授業”使一個教師可以通過逐次相傳的方式教授眾多弟子。20世紀初,鄉村教育家晏陽初先生在全國推廣識字運動,即是通過在學生中選拔表現優秀者,經過培訓,繼而引導教會其他學生。我國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指出人人都要將自己認識的字和學到的文化隨時隨地教給別人。尤其重要的是“小先生”的責任不只在教人識字學文化,而在“教自己的學生做小先生”,由此將文化知識不斷綿延推廣。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運用導生制的原因分析
2006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要求,高等學校總體上要按師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設置本、專科生一線專職輔導員崗位。而我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型向大眾型轉軌,高考錄取率逐年提升,高校學生數逐年擴張。絕大多數高校無法滿足師生比為1∶200的比例要求,一名高校專職輔導員帶300多名甚至更多學生仍是普遍現象,這就容易導致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法做到面面俱到。特別是輔導員還要忙于日常瑣碎的事務性工作,因此,在工作中很容易出現教育死角和關注空白。實施導生制,為每個班級配備1-2名學生班主任,有助于減輕輔導員的工作壓力,協助輔導員了解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狀況,便于輔導員有的放矢地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導生制有助于架構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容易給學生留下“管人”和“嚴厲的教育者”的印象,容易讓學生產生距離感。而“導生”是從高年級學生中選拔出來的,這些學長學姐是學生的身份,學生與學生之間容易產生親切感。加上選拔出來的高年級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工作能力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容易得到低年級學生的尊敬和信任,并容易走入他們的內心,有助于搭建良好的師生溝通橋梁,有助于和諧校園建設。此外,學生班主任與低年級學生具備相同的學科專業背景,更容易達成專業共識,低年級學生便更愿意接受學生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大學新生,在學生班主任的指導和幫助下,能夠更好更快地適應嶄新的大學生活。
導生制有助于提高高年級學生的綜合能力。導生制亦有助于“導生”自身的成長與進步。首先,優秀的“導生”既可以為低年級學生樹立榜樣示范,使他們向優秀生看齊。同時,“導生”也會在協助輔導員管理學生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發現他人的長處,從而取長補短,使自己獲得進步與完善。此外,學生班主任通過管理班級的經歷,鍛煉了處理人際關系、語言表達、人際溝通、組織管理等多項能力,有助于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導生制有助于開展新媒體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近年來,社交網站、博客、微博、QQ、飛信、飛聊、微信——這些基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延伸出來的新媒體幾乎讓當代大學生寸步不離。筆者曾對天津市某高校300名大學生開展對新媒體使用情況的調查發現,97.8%的學生使用QQ,80.2%的學生使用微博,71.3%的學生注冊人人網,64.5%的學生有自己的博客,59.8%的學生使用微信。由此可見,通過新媒體營造的虛擬空間已成為大學生的第二生存空間。有專業人士稱,這些新媒體不再是工具,而是形成了一種環境。可見,利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被提上日程。學生班主任和低年級學生年齡差距小,擁有的共同語言多,幾乎沒有代溝,且他們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很容易通過新媒體開展溝通和交流。同時,學生班主任也很容易通過低年級學生的網絡言語和心情簽名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態,有助于及時加以干預和引導,進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三、導生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實施
導生制在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今天具有極強的生命力,要充分發揮導生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在實施中應采取如下措施。
(一)重視優秀“導生”的選拔,充分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學生班主任應該從高年級本科生(大三、大四)中選拔,在學生群體中應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代表性,能夠在道德品行、專業學習、實踐技能、學術科研、素質能力等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學生班主任不僅要給低年級學生以學業上的指導,還應在低年級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與形成中給予引導和幫助,在個人潛能開發、職業生涯規劃、成長與發展方面給予教育與指導。學生班主任應是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過硬的學生,應充分發揮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幫助學弟學妹們更好地成長成才。endprint
學生班主任的選拔可通過公開競聘的方式進行。高校中各二級學院可組成以黨總支書記、副書記、學辦主任、團總支書記、輔導員為代表的評選小組,通過符合條件的高年級學生本人競聘演說的方式,擇優選拔出能夠勝任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優秀學生班主任,以發揮優秀“導生”的教育、引導、示范作用,協助輔導員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加強“導生”的培訓工作,努力提高學生班主任隊伍水平
“導生”的教育能力和水平直接影響到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輔導員要重視對學生班主任的培養和培訓工作,以更好地發揮這支隊伍的示范作用和教育功能。
第一,組織崗前培訓。建立學生班主任準入制度,在正式上崗前,學生班主任需要參加統一的崗前培訓,經考核合格后方能正式上崗。
第二,組織集中培訓。建立學生班主任集中培訓制度,每個月舉辦一次培訓會,對學生班主任進行教育學、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等知識與技能培訓。定期舉辦學生班主任工作座談交流會,交流工作體會,相互借鑒有益方法。組織開展思政專家、輔導員與學生班主任面對面交流會,幫助學生班主任迅速成長,提高其實際工作能力。
第三,為學生班主任提供發展平臺。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班主任提供發展平臺。通過舉辦感動校園、自強之星、最美大學生評選以及各類校園競賽活動,讓更多優秀的學生班主任脫穎而出,使他們在學生群體中獲得廣泛的知名度和認可,為低年級學生提供更好的引領和教育。
(三)健全高校導生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
第一,完善激勵機制。為了激發學生班主任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他們更好地協助輔導員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采取合理適當的物質激勵、精神激勵、情感激勵法。通過合理評價和有效激勵,使學生班主任增強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不斷提高主觀能動性。輔導員運用激勵方法時,要堅持及時性、適度性、重精神激勵的原則。
第二,完善責任機制。制定《學生班主任工作規范和管理辦法》,明確學生班主任工作職責和工作目標要求,使他們的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可依。
第三,完善考核機制。堅持優勝劣汰的原則,健全淘汰機制。建立明確完整的學生班主任學期考核指標體系,對他們的政治素養、工作態度、工作內容、工作能力、工作實效等方面進行綜合考評,采用輔導員評價、低年級學生評價、學生班主任自評相結合的考評方式。對考核不合格的學生班主任,進行淘汰;對考核優秀的學生班主任,進行表彰。
“導生制”自誕生至今已有兩百余年的歷史,其思想精髓在當今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中依然熠熠閃光,其對高等教育學生管理的探索與發展影響深遠、啟示永恒。各高校應緊密結合校情,培養導生隊伍,完善導生工作方式,創新導生工作方法,建立有效的導生育人模式,進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胡鳳陽,李捷.導生制發展的歷史回顧與斷想[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3(1):46-48.
[2]李海花.導生角色研究[D].華南:華南師范大學,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