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總結蛟河市2013年推廣“高光效”栽培技術經驗,探索進一步推廣這項技術的必要措施和模式。
關鍵詞:探索;高光效栽培技術;經驗;模式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4-39-1
農作物“高光效”栽培技術是一項促進糧食增產增效的創新技術。“高光效”技術,全稱是高光效休耕輪作栽培技術,是吉林省在玉米水稻生產應用上推廣的一種新型栽培技術。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發明的。具體說就是壟向調整,由現在的南北方向調整為南偏西18°~20°,實行寬窄行種植,大壟雙行,每行密植,1大壟種的株數高于常規種法的3壟株數,種一壟空兩壟,壟壟是邊行,棵棵是地頭。通過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作物受光時間和受光強度,增強光合作用,進而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
按照《全省“高光效”新型栽培技術示范工作方案》要求。2013年蛟河市落實高光效新型栽培技術示范面積3525畝,其中:玉米示范面積2308畝,涉及9個鄉鎮;水稻示范面積1217畝,涉及2個鄉鎮。從拉法街拉法村水稻測產情況看,高光效示范田公頃產量為8040.87公斤,對照地塊的水稻公頃產量為7290公斤;水稻比照地塊增產10.3%;從漂河鎮先進村玉米高光效示范田公頃產量為11431.46公斤,對照地塊公頃產量為9431.7公斤,對照地塊增產10.6%,初步取得了明顯效果。
1 基本經驗和做法
1.1 加強領導,認真制定實施方案
為貫徹省政府部署,首先,市政府成立了領導小組由一名副市長親自掛帥,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由農業局牽頭與各鄉鎮層層簽訂責任狀,并將高光效新型栽培技術示范工作納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責任制考核細則》,考核結果作為評價干部業績的重要依據。
1.2 開展科技培訓和專題推廣
結合陽光工程冬春農業科技服務活動,采取聘請專家授課、舉辦培訓班、成立技術指導組、印制宣傳單、制作技術光碟、召開現場會等有效形式,把高光效新型栽培技術宣傳培訓工作開展到鄉鎮村屯,開展到農戶家中。先后到拉法街拉法村,漂河鎮先進鄉級玉米高光效示范田進行觀摩和工作交流,為扎實做好示范推廣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1.3 突出重點,采取多樣化經營模式
在落實高光效示范任務過程中著力突出重點,勇于突破難點,因地制宜,大膽創新。在實踐中總結出三種經營模式:一是以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為主體的統一經營模式。依托他們土地流轉集中連片優勢,實行統一整地播種,統一育苗栽插,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機械收獲。例如:新站鎮五家子玉米專業合作社自己就承包示范了300畝,收到較好效果。二是以種糧大戶、農機大戶為主體的集約經營模式。這些種糧大戶、農機大戶頭腦靈活,科技意識強、愿意接受新事物,新技術,有能力租用其他農戶土地進行集約經營,不受改壟難的制約。三是以農戶為主體的分散經營模式。通過廣泛宣傳引導,消除農民的思想顧慮,使其接受并應用高光效新型栽培技術。然后按照農戶原來承包面積由村里組織統一丈量土地,統一整地改壟向,再重新分配分散經營的模式。
1.4 依靠政策扶持推動新技術示范
按著實際推廣面積落實補貼資金,省里按落實面積給予玉米每畝補貼20元;水稻每畝補貼10元的基礎上,市財政再對玉米每畝補貼10元,水稻每畝補貼5元。
2 當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高光效栽培新型技術必竟在吉林省是第一年大面積推廣,它還是一項新生事物,讓大多數群眾都接受還有一個認識過程。特別是蛟河市所處的地理位置還和其他地區不一樣,半山區山地多,平地少,旱田多,水田少。問題是山坡地,低洼地,排水困難;易倒伏;作業成本高等。
3 今后工作思路和建議
3.1 繼續加大宣傳和科技培訓力度
要讓群眾完全接受這項新技術,必須用事實說話,看到效果。因此,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要不斷向群眾宣講觀摩,引導他們充分認識高光效技術不但能提高產量,最關鍵的是還能休耕土地,恢復地力,這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土地休養都具有重要意義。
3.2 落實高光效技術方案
核心技術與配套技術相結合,抓好指導服務,尤其是專家要把好關。有的群眾反映能不能種一壟空一壟,或者在空壟中種一些如土豆、馬鈴薯、蔬菜等矮棵作物,既不誤通風透光,又能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增加農民的收入。
3.3 強化扶持政策和資金支持
要繼續鼓勵有實力農戶擴大示范面積,加大政府資金支持。落實優惠政策和補貼資金。在購買專用機具方面也要優先向推廣“高光效”農戶傾斜。
3.4 因地制宜抓好典型
要不斷總結好的典型,成熟一個推廣一個,不搞一刀切、一哄而起,強迫命令。確保項目工程健康有序進行,在今后工作中取得更大成效。
作者簡介:郭力銘,蛟河市農業機械化學校教師,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