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茜
摘 要:探討了初中語文寫景散文的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中的優缺點以及課后的反思總結,嘗試將閱讀教學與寫作相結合。
關鍵詞:初中語文;寫景散文;閱讀與寫作
一、閱讀寫作,必然結合
在中學諸多學科中,語文是中高考的重頭戲。《2014年重慶中考語文考試說明》中要求“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課改后的初中語文教材中,寫景散文只有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11-13課(《春》《濟南的冬天》《風雨》)三篇課文,也就意味著整個初中階段的寫景散文的教學必須在這三篇課文中完成,而且要讓學生過手,成為自己的東西,為自己所用。
那么三篇課文,課時安排一周的時間,如何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
二、宏觀分析,提煉要素
進行教學設計時,我的思路是先從宏觀上分析三篇課文,提煉出寫景的五大要素:1.修辭手法;2.觀察順序;3.感官的調動;4.特殊詞語的使用;5.側面烘托。當然寫景不只這五個方面,但是以教材中的三篇課文為范本,以上五點是比較突出的,所以其余的就不再涉及。
提煉出了這五點,“教什么”心中就有方向了,接下來就是以具體課文為依托,“怎么教”的問題了。
三、大膽放手,學生自主
(一)《春》的教學
第二篇課文上《春》。有了《風雨》一課做基礎,這篇課文就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老師只在最后加以總結。
我先提示學生思考:寫景散文要從哪些方面分析?學生立即將《風雨》一課的三項原封不動搬出來。于是我引導大家《春》與《風雨》的側重點不同,《春》比較突出的有四點:1.修辭手法;2.感官的調動;3.特殊詞語的使用(疊詞);4.側面烘托。然后讓學生逐段尋找這四點。與前一課到全文中尋找不同,這一課要求逐段尋找,每段一個學生找不完,其余學生補充,因為這是對學生掌握情況和能力的考查,因此要讓學生盡量找完。
修辭、感官和疊詞完成得非常好。但是當問到側面烘托,因為全文到處是“春”字,與《風雨》中沒有出現這兩字完全不同,所以學生直接回答沒有側面烘托,只是直接描寫。于是我解釋不是側面烘托春,而是側面烘托春天里的具體景物。比如“坐著,躺著,打兩個滾”,用人在草地上的活動側面烘托出春草的柔軟。受到啟示后,學生又重新回到文中繼續尋找。終于找到蜜蜂、蝴蝶是側面烘托出花的香。至此,學生對側面烘托的理解又進一層。
最后的總結本來計劃是我來完成,但是學生也把我的工作給搶去了,并且分析的頭頭是道,我只幫他們精煉了語言: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該事物的特點。2.最后三段的排比意寓春的不同成長過程,表達對春的贊美之情。3.多感官的調動讓讀者如身臨其境。4.疊詞使文章具有音韻美。5.側面烘托從另一個角度展現事物的特點。
《春》雖是講讀課文,但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也完成得非常好。
(二)《濟南的冬天》的教學
有了《春》的自主學習的成功,第三篇課文《濟南的冬天》,學生覺得是小菜一碟,已經不需要我提示從哪些方面來分析,自己都能掰著手指頭數出來:1.修辭手法;2.感官的調動;3.特殊詞語的使用;4.側面烘托。我補充:前面學習的兩篇課文不明顯,但是你們在小學應該涉及過,寫景還應注意什么?想了一會兒,終于有學生想起來:空間順序。然后照前一課的方法,放手讓他們到課文中去尋找。
比喻、擬人依然是最先完成的。將濟南與北平、倫敦、熱帶對比,很快也找出來了。
感官上只使用了視覺。
特殊詞語,疊詞沒找到,不過學生很快找到了很多表示色彩的詞語。有什么作用呢?我順勢提問。學生思考后得出結論:豐富的色彩交織,展現了濟南冬天的秀美。
側面烘托,這次實在找不到。我反復暗示:以人的神態展現冬天的溫暖。最后學生小心翼翼地問是不是這句:“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我非常肯定地回答“是”,學生們才舒了一口氣。
空間順序在第四段“薄雪覆蓋下的小山”體現地最明顯: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從上到下)。
四、寫作訓練,活學活用
三篇課文學習完后,寫景散文已經掌握地差不多了,于是我讓學生課堂練筆:描寫陽光。要求:1.使用側面烘托,不能出現“陽光”“太陽”等詞。2.使用修辭手法。3.100字左右。完成后當堂分享。學生完成的情況非常好,甚至有一位學生超額完成,利用課下時間寫了近600字,而且一直沒有出現“陽光”“太陽”等詞。
第二次上這個部分,因為是公開課,為了調動氣氛,將寫作內容改動了一下:描寫一個事物,運用修辭和側面烘托,我們一起猜猜你寫的什么。學生表現得非常積極,在猜謎的娛樂中完成了寫作訓練。
五、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通過這一單元的教學實踐,基本完成了寫景散文的閱讀與寫作目標,并且老師講得少,大多數任務都是由學生自主完成的,學生的學習意愿被調動起來,因此學習效果比單純的老師講學生記要好很多。學生學習完以后,不僅會分析,還能將所學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為中考這座大廈又壘上了兩塊堅實的磚。
編輯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