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燕,張尹莉
(安徽大學 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230601)
管理類專業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實踐性、綜合性,要想將管理工作做好,必須承認管理既是一門科學,同時又是一門藝術。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領域中存在著大量的隱性知識,而隱性知識又恰恰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關鍵因素,為了使管理類專業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快速適應工作并謀得發展,高校教育應注重對學生獲取隱性知識能力的培養。1997 年,源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研討式教學”理念影響到我國的高校教育并被積極推廣。它是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通過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師生共同查找資料,研究、討論、實踐、探索,提出解決問題辦法的方式,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1]。這一教學法在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實現從知識的單向傳遞到主動構建的轉變,能夠幫助學生積累、運用和實踐自己的隱性知識,從而提高該專業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及探索創新能力。
研討式教學法的運用,就是要把單向的知識傳授轉變為教師指導學生共同研究問題和討論交流,它重視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引導他們參與教學過程,使之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讓學生在研究問題的科研實踐中學會學習與研究。可見,研討式教學,不僅僅是如何上好一堂課的方法,而是將研究、討論貫穿于一門專業課程始終的方法。在該教學模式下,學生會轉變為學習的主體以及隱性知識的主動構建者。此教學法在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中的運用,可以促進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活學活用、將顯性知識自覺轉換成為自己的隱性知識。而具有完善的知識體系的管理類畢業生,則更容易勝任日后的管理工作。
研討式教學法吸收了研究法與討論法這兩種教學方法的精華,是將研究、討論有機地結合起來并進行創新后形成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首先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學生組成團隊,團隊成員間相互討論,相互幫助,相互提示,并提交研討組研究結果。信息時代下,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夠通過網絡、論壇等及時提出問題、交流想法、討論觀點。可以說,研討式教學更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協作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此外,研討式教學也要求師生共同查找資料,研究、討論、實踐、探索、評議,最終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可見,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唱獨角戲的“演員”轉變成“導演”的角色,學生變成了積極的演員,師生之間的溝通也必然從單向說教轉變為多向交流,這樣既可以真正做到師生之間的教學相長、和諧共進,同時也有利于隱性知識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
研討式教學的宗旨“是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即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教學能力、研究與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研討式教學法理念的提出就是為了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讓他們在研討問題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習能力,如檢索文獻、閱讀資料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文字表達與口頭表達的能力等。管理類專業要解決的問題總是聯系著管理實際,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期間為了做好一個科研項目或專題,往往會主動走出校門,走進企業,走向社會,通過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來尋求數據支持,進而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因此,通過一系列的實地調研活動大學生們必然會提高其自身的綜合素質。
研討式教學事先規劃很重要,在學生選課之后到新學期開始這段時間,教師可提前將教學目標、教學規劃等等放到網上。學生可以提前了解該門課程的教學規劃,教師甚至可以將教學大綱和內容也提前放到網上,學生可以利用假期就開始自學,變“教學”為“先學后教”。
課程開始后,師生就可以進行充分的交流,教師可將與該課程相關課題題目列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與科研興趣。按照學生興趣和意愿,教師指導全班學生進行選題、分組。每組就是一個科研團隊,教師對其可以做科研方法方面的指導與交流。教師對學生的“言傳身教”其實是學生獲得隱性知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學生在明確選題目標后,團隊成員可先按照教師指導的科研方法開展獨立的科研活動,獨自思考與探索之后,寫出科研初稿,列出自己的心得體會以及疑問。這樣可以變學生的“被動學”為“主動學”,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以便于他們自覺主動的構建知識。
每個團隊成員在小組范圍內進行交流自己的科研初稿并討論。此后,團隊成員還需要分工協作,對這一課題進行深入探討,每個團隊成員都有自己的角色,比如有收集資料的,有實地調研的,有分析數據的,有整理結論的,有制作PPT 的等等。對于達成一致的科研結論,將由團隊中善于口頭表達的學生負責將其編成講稿。在此環節,學生必然會積極地投身于實踐活動中,促進了企業的隱性知識向大學的轉移。
在展示課上,由各組推出的團隊成員在全班負責講述各組的科研結論。然后,教師和其他組同學一起進行評價。各組還要安排幾名善辯的成員上臺負責對教師和其他組同學提出的質疑進行現場答辯。這一面對面辯論的過程實現了思想火花之間的相互碰撞。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提示,相互啟發,有助于他們之間的隱性知識的共享。
展示課結束以后,每組除了撰寫一篇課程專題科研論文之外,每組的團隊成員還要根據自己的體會和認識寫出各自的評學評教的文章總結。這一總結與寫作過程最終實現了學生隱性知識的顯性化,也有利于教師日后此類教學活動的成功開展。
研討式教學法,倡導的是“以學生為中心”。它強調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發揮,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教學理念上,它期望實現教師知識的“單向傳授”向學生知識的“主動構建”的轉變;變“權威教學”為“平等教學”。大學教育不僅要強調理論知識的講解,還要向學生解釋知識點的實際用途和使用方法,以此才能讓學生活學活用,實現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模式的轉換,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2]。實施研討式教學法時,要求教師的角色不再是一位“主要演員”,而是要轉變成為一名優秀“導演”。可見,為了切實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研討式教學法對教師的組織能力及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真正地做到“教學相長”。
傳統對學生成績的評價制度,實質上是“期末考卷定高下”,由于閉卷考試成績所占權重過大,所以學生平時研討的參與度不高。在實施研討式教學法時,若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考試評價制度就必須隨之發生改革。考試形式可采用開卷或閉卷形式;考試方法采取筆試、面試、實踐等多種方法;在成績評定上,應極大降低期末考試筆試成績的權重,增加平時成績的權重。學生在每一個研討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實際情況都應隨堂記錄,并計入其平時成績中。期末考試時,有條件的話應加設面試、實踐或情景模擬環節,以此來測試學生獲取、積累、實踐隱性知識的能力。
高校應加強與企業、事業單位、科研院所之間的聯系與合作,積極搭建對外交流平臺,各校面對新的發展戰略,提出了開放式辦學的發展模式。即在與地方政府、企業的密切聯系和合作中尋求無限的空間、資源、機遇和潛能,學校與社會各界互利互長[3]。比如建立一批穩定的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在管理類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中,學生們需要走向社會、深入企業,通過咨詢、了解、考察、調研等方式來豐富和完善其自身的隱性知識體系。高校可以與多家企業、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簽訂聯合辦學協議,與企業單位合作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可聘請企業單位的管理、技術人員作為校外實習指導教師,讓學生與管理者近距離的接觸與交流。通過實習和實訓,管理人員會自然地將經驗和訣竅傳授給新入行的大學生們,這將有利于企業的隱性知識向大學的轉移與共享,不斷提升高校師生的創新能力,進而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
[1]李年終.研討式教學研究評述[J].南華大學學報(科社版),2001(1):68 -69.
[2]左 欣.高校隱性知識教學的缺失及大學生隱性知識的構建[N].吉林日報,2012 -12 -18.
[3]許 臣.高等學校開放式辦學的外部支撐體系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5(6):57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