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鋼
(湖南軟件職業學院 經管學院,湖南 湘潭411201)
2014 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演講中談到中國教育結構調整和現代職業教育時透露,我國高等教育將發生根本性調整,調整的重點是1999 年大學擴招后“專升本”的600 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將逐步轉型,做現代職業教育,重點培養工程師、高級技工、高素質勞動者等。她指出,中國首先將建設一個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即從教育模式、教育機制到人才培養模式,均以就業為導向。我國高等教育的調整,為各高職院校的發展在提供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挑戰。如何抓住這難得的發展機遇,成為各高等職業院校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近幾年,會計專業成為高職院校招生人數較多的專業之一,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在用人單位對會計人才不斷提出新要求和招生人數逐年增加的情形下,針對高職院校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如何培養出合格的、受用人單位歡迎的會計專業人才,是各高職院校需要認真研究解決的緊迫問題。
盡管高職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取得了較大發展,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變化,高職院校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也不斷涌現出來。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2020 年)》,高職院校以“培養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我國現行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上,由于缺乏對本專業、社會需求進行分析,沒有對畢業生的就業市場進行細分,仍然以培養面向各行各業的各類大中小型公司或企業的會計專業人才為目標,沒有充分體現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的應有特色,競爭優勢不明顯,從而導致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與高等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出現嚴重的同質化,不利于學生的就業。
高職專科學生學制3 年,除去校外實習半年左右的時間,學生實際在校學習時間不足兩年半。高職學生的課程學習分為理論和實訓兩部分,兩者的學時比例一般為60%和40%,有些學校甚至各占50%。考慮到這些因素,對于在校學生來說,用于課堂理論學習的時間大大減少。但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仍存在傳統的辦學理念,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開設了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近30 門。由于受課時有限的限制,無法保證專業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的需要,不符合高職教育應培養出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辦學理念。
作為應用性很強的一個專業,高職會計教育在強調理論的基礎上,更應重視實踐操作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而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需要有一套科學完整且行之有效的試驗實訓教學體系作保證,才能滿足技術技能型會計人才培養的需要。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開設有會計專業,但在對實踐教學硬件和軟件條件的建設上,各高校普遍存在思想認識不到位,從而導致學校對其投入嚴重不足,實訓條件簡陋甚至缺失,無法開展有效的會計實訓。
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具有較大優勢:有利于實現高等職業院校和企業共同發展;有利于高職院校為社會建設培養大批急需的技術型、應用型專門人才;有利于培養企業急需的對口的專門技能人才。目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會計專業大多采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理實一體、頂崗實習”的模式開展教學,盡管在教學效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首先,合作欠穩定,表現為合作時間、合作崗位數量、合作基礎和合作內容不穩定;其次,合作欠深度,由于會計行業有其特殊性,會計工作涉及單位的財務機密和商業秘密,涉及錢賬等實物的安全性。因此,合作企業對學生的實踐學習不得不有所保留或防范,不愿讓學生參與會計部門真實的運轉流程,學生也就很難接觸和掌握到崗位的真諦;第三,合作方式欠規范,具體表現為高職院校一般是按照會計專業某門課程的需要或會計實訓項目的安排來尋找合作企業,忽略了對合作企業進行系統的分析和分類,忽略了對合作項目各資源的有效整合,從而導致合作方式的不規范,因此校企合作僅僅是解決有了合作企業的問題,以及合作企業數量的問題,很難保證合作企業能真正滿足課程教學和實訓項目的需要[1]。
教育要發展,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育的特點是培養高級技術技能型的專門人才,要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組建一支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師資隊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謂結構合理,主要是指教師隊伍的學歷、職稱、年齡和實踐工作經歷等方面能夠勝任和滿足專業教學的需要,這不僅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而且還要具備豐富的實踐性知識維系施教的能力。但目前高職院校中高水平會計專業師資力量不足是一種普遍現象,“雙師型”教師奇缺。大多數會計教師都是從本科院校畢業后直接走進高職學校從事教學工作,由于教學時間短,教學經驗不足,自身又缺乏從事會計工作的經歷和經驗的積累,對于一般的理論教學尚且能夠應付,但對于有一定實踐經驗要求的專業課程的實訓實習指導就顯得力不從心。
鑒于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各高職院校應認真自我檢查,對于確實存在上述問題的,應根據本校實際情況認真加以改進。
各高職院校應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2020 年)》,結合學校自身的辦學特點和資源優勢,進一步明確學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素養為基礎,以提高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為抓手,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率為方向,以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為目標,各高職院校應切實根據自身所具有的資源優勢和所處行業的特色,發揮校企合作辦學的機制,努力培養出具有各自特色的會計專業人才,避免與其他院校會計專業人才的同質競爭。
高職院校主要側重于學生技術技能的培養,與本科院校有著根本的不同。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與本科層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相比較,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除了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會計電算化等幾門主干課程之外,其他專業課程可以盡量少開設或不開設。與此同時,與主干課程相關的實訓課程也應該是課程設置時應重點考慮和加強的。這樣設置課程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將有限的學習時間主要用在有關會計業務處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上,以便學生畢業時能盡快適應會計工作崗位的特點和業務能力的要求,更快更好地進入工作狀態。主要措施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課程安排“重心前移”。即在培養方案中課程教學時間安排上,改變以往傳統做法,將專業課程尤其是核心課程的開課時間盡可能提前,以滿足學生考證與通過技能抽查的需要,提高考證和抽查的通過率。二是在課時分配上,大幅度向“專業核心課程”傾斜。即改變過去均等對待、面面俱到的課時分配辦法,大幅度增加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時數。
實驗實訓教學的有效開展,主要涉及兩個方面,首先,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學主管部門應高度重視會計專業實驗實訓教學的重要性。應根據人才培養目標,逐步建立和完善會計手工和電算化實驗實訓室,為實驗實訓教學的開展提供較完善的教學硬件設施。其次,在實驗實訓教學過程中,師資的配備和教材的選用也是很重要的環節。針對實驗實訓教學,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在教學環節上,向“實訓教學”傾斜。即在核心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環節,確保實訓教學時數所占比例大于50%,使每門核心課程既有章節實訓,又有綜合實訓,讓實訓伴隨整個課程的學習,以提高學生的實務操作技能。2)在教學內容上,不求“全”而求“精”,向“企業常見業務的會計核算”傾斜。即在確定教材內容時,不片面強調“系統性”與“全面性”,而是將重點放在企業經常發生的經濟業務方面。3)在案例選編上,去“粗”取“精”,求“真”務“實”。即教學案例的選編,盡可能選擇企業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真實業務。即使自行編撰,也務求在深度調研的基礎上,盡可能貼近真實。4)在實訓教學上,立足“校內仿真模擬”。即堅決摒棄一切不切實際的想法與做法,突破校外實訓難這一瓶頸,將實訓教學的落腳點移到“校內”,通過高仿真的模擬實訓教學,縮小學生學習與就業間的時空距離。
針對會計專業自身的特點,在開展校企合作方面,與其他專業相比存在較大的不同。因此,在合作的內容上,可能也不一樣。出于會計工作崗位的重要性和會計信息是一個企業的重要商業機密這些特點,合作企業不可能接納大批學生頂崗實習。因此,我們的合作內容和方式只能另辟蹊徑,可以考慮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校本教材的編寫、“雙師型”教師的培養等方面展開深入的合作。首先,高職院校在制訂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方面,與合作企業的相關人員進行充分的討論,聽取各合作企業的意見和建議,這樣就能保證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將來能夠滿足各用人單位的需要,不至于閉門造車,培養出來的學生不符合用人單位的需要。在校本教材的編寫過程中,也可以請合作企業參與其中,可以引用企業會計工作的實際案例和相關的會計信息資料。其次,學校可以定期派遣部分專業教師去合作企業頂崗鍛煉,提升教師的實踐工作經驗,將自己打造成“雙師型”教師,以滿足教師崗位對教師的新的要求。此外,還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高職院校聘請符合條件下會計管理人員擔任學校的兼職教師,從事相關會計實訓課程的指導。最后,高職院校還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采用訂單培養模式,按企業的要求,批量培養會計專門人才。
一個學校沒有好的師資隊伍,是培養不出優秀的專業人才的。當前的高等職業院校,尤其是民辦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建設是他們面臨的共同問題。由于各種原因,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整體水平不高,流動性大,對正常教學任務的開展造成不利影響。為避免此種情況的發生,高職院校應引起高度重視,下大力氣解決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一方面,在教師選聘和引進方面,應嚴把教師質量關,在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學歷、職稱等方面設置一定的條件,對于某些專業核心課程教師的選聘上,條件應更嚴格;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部分教師往往是從普通院校引進或中專升格上來,無論在教學能力和教學經驗方面,均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因此,學校應建立校內教師定期進修和培訓機制,采取內部培養的方式,打造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2]。
針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大部分教師均是從高校畢業就進入高職院校從事教學工作,其自身缺乏從事會計工作的實際經驗,缺少理論指導實踐這個重要的環節,而實踐教學又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因此,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這個機制,為會計專業教師提供專業實習和鍛煉的機會,提高教師自身的實踐經驗,培養和打造一支既懂會計理論,又具有豐富會計實踐工作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此外,高職院校也可以考慮聘請合作企業中符合條件的會計工作者擔任學校相關會計實訓課程的指導教師。
[1]王 蓬.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校企合作問題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10):168 -169.
[2]蔡維燦.基于能力視角下的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思路探討[J].商業會計,2011(12):65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