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蕾
理解教育及自然分材理念下的歷史課堂
●劉蕾
理解是教育人的有效手段,如果充分開發理解的認識性、道德性、情感性、實踐性與創造性及其綜合而成的特殊本性,教育實踐合理性就會有所提升。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認識理解在教育評價中的比重,使教育真正成為理解的教育。自然分材教學是指教學任務隨學生差異自然分化并引導學生針對自己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的一種教學理論與實踐形態。以上的定義強調了兩點:一是“讓教學任務隨學生差異自然分化”,這就意味著其學習任務由學生的學力因素決定而不是人為分配,主要表現為誰學得快誰就獲得更多的學習內容;二是“學生針對自己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這就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更有針對性,使得每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任務與速度。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根據理解教育及自然分材教學的理念,把課堂教學劃分為以下幾個環節:學習診斷—普讀求是—補讀幫困—自主建網—因人作業。
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復習舊知識,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掃除“障礙”,做到“溫故而知新”。具體操作方法是,導入新課后,學生依據教師編制的課堂《指導自學書》自主完成“學習診斷”中設置的問題,之后依據教師出示的答案或者學生提供的答案,小組之間同學互批,在互批的過程中,針對“學習診斷”中出現的問題,相互點撥。之后,學生將作業中的錯誤寫在《指導自學書》的最后一欄“因人作業”的位置。反思診斷的內容可根據學科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就上一堂課留下的課外作業進行反思;教師根據上一堂課或上幾堂課所學內容設置診斷補償練習;根據上節課的學習重點設置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這一環節,我們主要根據上節課教學重難點或前后知識銜接點設置幾個小題,同時關注到歷史課本上疑難字的書寫,讓學生在練習中強化記憶,并能夠把所學知識放在歷史坐標上,形成知識體系。
這一環節主要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探求,讓學生獲取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主要由“讀—議—釋—思”四步驟來完成。(1)“讀”就是“自學”。教師應先編制“指導自學書”。學生憑借教師的“指導自學書”先自行學習教材,或圈點勾劃或填空解答或查閱資料。總之,凡學生能自學解決的內容盡可能讓學生自學解決。(2)“議”就是“合作探究”。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者對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分析,都可通過小組互助的形式討論解決。(在實踐中我們將學生座位形式進行了一些變革,改為6-8人對桌式)前兩個環節可以解決本節課中的重點知識,因為初中歷史很多知識點其實并不需要教師講得太多,學生根據提綱通過看書、讀圖、閱讀史料,分析即可解決多數問題。(3)“釋”即“釋疑”。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在自學與討論中提出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有重點地講解,啟發學生自解疑難。這一環節需要教師在課堂中發揮主導作用,用精當的語言和適當的方法引導學生掌握探究歷史問題的基本方法,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具備一定的歷史觀。(4)“思”就是“反思”。反思的主要方式是學生通過完成教師針對學習內容所設置的練習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在實際教學中通過設置“效果檢測”讓學生及時總結自己學習中的長處與不足,及時解決學習中的“漏點”。
需要說明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凡學生能自學解決的應盡量讓學生自學。教師通過“指導自學書”解決學生“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以防學生在課堂上不明確學習目的而走神。互助討論要有明確而具體的學習內容和要求。比如,什么問題?幾分鐘?如何匯報成果?當然重要的還有如何評價(自然分材課堂教學評價),根據課堂表現及時給予學習小組和個人恰當的評價;同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巡視,及時發現學生討論中不能自行解決的問題。
這是“自然分材教學”關鍵的一環。通過對前面教學內容的學習,必然會使學生產生自然分化,為使學生不因知識缺漏而掉隊,有必要及時幫助因分化而產生的“補讀生”補上一把火,以防止他們積重難返,進而由“補讀生”變為差生。在“普讀求是”環節,通過練習分出了“普讀生”與“補讀生”。此時很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大部分學生為“補讀生”,少數學生為“普讀生”;第二種情況與第一種剛好相反。在第一種情況下,則需要集中“補讀”,而“普讀生”為當堂的“知者”,可安排他們學習更有挑戰性的內容。第二種情況下,可進行分散“補讀”,讓“普讀生”繼續學習新的內容,而補讀生可到黑板前與教師一起(或其他形式)研究疑難,進行補充性學習。“普讀生”與“補讀生”不是一成不變的,當日為“普讀生”來日可能會成為“補讀生”。總之,這一環節的實施需要教師具備高超的課堂調控能力,及時調控課堂上出現的學生學習的新動向。
這一環節主要通過知識網絡的構建,使學生更加清晰地把握學習重點,進而鞏固學習內容。自主建網的方法很多,可引導學生總結排列知識要點,也可引導學生畫出知識樹,或引導學生列表填圖。總之,自主建網要以簡捷清晰的形式將本節課的知識要點予以呈現,同時注意知識點的前后銜接使之形成知識體系,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比如,在授完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上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筆者引導學生用表格的形式從時間、入侵國家、在位皇帝、結果、影響等方面梳理四次侵華戰爭的相關知識,形成知識體系,這樣可以使學生對近代以來幾次大的侵華戰爭的主干知識有更清晰的認識。這一環節特別強調要學生“自主”建網,教師應避免越俎代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自主建網是學習中有效的方法之一。
這一環節通過作業練習檢驗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診斷自己的學習問題,將問題記錄在“問題檔案”里,完善“問題檔案”的建立。這一環節特別強調“因人”。可分為基本練習與拓展練習兩種。一般學生只完成基本練習,學有余力者再完成拓展練習;基本練習以回顧課堂所學知識要點為主,還包括“學習診斷”環節出現的錯題,拓展練習則以探究歷史本源訓練學生綜合能力為主。可見,“自然分材教學”特別注重因材施教,其作業設置中“因人”主要考慮給學生布置個性化作業,以適應不同層面的學生的學習需求,體現“理解”的內涵。
理解教育及自然分材教學改革為我們的歷史課堂帶來了活力,學生有興趣了,再也不是置身歷史之外,而是參與分析歷史的過程,學生們課堂上敢于發言了,成績提高了,發言思辨等綜合能力更得到了提升。當然,在這一理論實踐的過程中我們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地探索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不斷的進行相應的調整。最近,我們結合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又對學生的座位和課堂評價進行了相關改革,比如,將座位由“秧田式”改為“馬蹄形”,在課堂中采用了以激勵為主的“自然分材課堂教學評價表”等。理解教育及自然分材教學的課堂,課堂上看似教師輕松了,其實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教師在課前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設計指導自學書、設計問題,課堂上要具備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及時發現學生學習的問題,課后需要對學生進行問題跟蹤等等。
理解教育及自然分材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理論,必然存在不足,當然也預示其更有生命力,我們將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與充實,以求教學效益最大化。
[1]熊川武.理解教育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熊川武.實踐教育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華東師大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金傳寶)
劉蕾/青島市嶗山區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