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彪
高校師生交流低效問題與改進對策研究
●宗彪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高校師生交流因為信息時代知識觀的改變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而受到嚴峻挑戰。師生交流中的突出問題有交流頻率低,交流內容單一,過分依賴間接交流方式等。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包括性別差異及大學生心理特點、社會人際關系功利化和冷漠化、學校客觀環境因素、未能充分利用媒體的功能等。對此,需要全面考慮教師、學生、學校等因素,從觀念、評價手段和交流方式等方面進行系統改進。
高校;師生交流;低效;師生關系
近年來,伴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技術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學習等各領域。高校傳統的師生關系也因信息時代知識觀的改變和信息技術廣泛應用而受到嚴峻挑戰。新時期的師生交流呈現出交流次數過少,交流內容偏重課程知識,忽視情感交流,交流方式單一,媒體利用率低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基于此,本文對濟南市五所大學師生交流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以期分析信息時代高校師生交流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與建議。
(一)調查對象和調查方法
利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了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輕工業學院、濟南大學、山東財經大學等五所學校大一、大二、大三等三個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性別學生共計335人,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共發放問卷335份,有效回收問卷329份,其中文科150份,理科179份;男生176份,女生153份。男女比例和文理科比例大致相當。
(二)當前高校師生交流存在的問題
問卷統計結果表明,只有不到10%的同學對目前師生交流狀況感到很滿意,不滿意和基本滿意的總和占到了80%以上。從態度上來看,絕大部分師生對師生交流持肯定態度,并愿意且非常樂意對促進師生關系采取相應的措施。但是通過我們的調查發現,在具體的交流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1.師生交流頻率低,女生更為突出
師生交流頻率不高,學生與教師一學期交流1~2次的比例占到37.08%,從未交流過的比例占到了24.92%,而每周都有交流的比例僅僅占到16%。師生交流基本上都是在課堂上,課下單獨交流的頻率很少,通過和教師的訪談了解到,一般都只有固定的幾個學生經常和教師交流,其余同學幾乎沒有交流過。正由于學生與教師交流過少,師生之間很難有深入了解,導致師生和諧關系很難建立,因此更不愿意交流,這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男女生在交流頻率方面對比來看,男生在“每周兩次以上”,“每周l~2次”,“一個月1-2次”的頻率段上分別比女生高出大約4%,2%,10%。而女生則在“一學期1~2次”,“從未交流過”,兩個頻率段上比男生均高出8%左右,雖然不是顯著性差異,但是可以得出結論:男生和教師交流的頻率比女生略高,女生則多數沉默寡言,不愿和教師交流,或者只在考試前和教師偶爾交流考試問題。
2.交流內容單調,主要以課程內容為主
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高校師生交往不僅頻率低,而且交往內容也比較單調。17.72%的學生和教師交流過生活、情感、挫折等生活化的話題;64.17%的學生和教師交流課程等學習內容;而18.11%的學生和教師只在考前交流一些關于考試的問題。由此可知,師生交流內容更多關注課程學習,很少涉及生活化的交流主題,而這種涉及個體自身生活的主題才是較深層次的交流,能夠坦誠地談論自己,交流雙方才能建立比較親密的人際關系。師生交往的頻率較低直接反映出了師生交往的缺失,而對師生交流內容的分析則可以折射出,在低頻率的師生交流中,大量的交流仍然集中于知識傳遞、課程學習等方面,有助于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的師生之間深入親密的交流嚴重不足。總結起來就是:知識交流多,情感交流少;淺層次交流多,深層次交流少。
3.交流方式直接間接兼顧,但更傾向于間接交流
學生在和教師交流時采用間接交流方式的比例是63.8%,采用直接交流方式的比例是36.2%。直接交流方式和間接交流方式的比例存在一定差距。由于信息時代的媒介方式給人類交流方式帶來的多樣性、及時性,加之個人的心理原因,學生更傾向于選擇間接交流方式。男女學生在選擇交流方式時有略微差別,女生選擇間接交流的方式占68.17%,比直接交流方式高出36%;而男生在選擇直接與間接交流方式上則差別沒有女生明顯。雖然,間接交流的方式為很多不敢直接交流的學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臺。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55.3%的同學并不確定電話、短信等間接交流方式在促進師生關系發展上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甚至認為會拉遠師生之間的距離,由于交流內容上也容易局限于就事論事,最終導致這種間接交流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幫助不大。
高校師生交流存在的問題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大學生個性發展的內在原因,也受社會、學校等外在客觀因素的影響。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一)性別差異及大學生心理特點的影響
男女生在生理上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身高體重等“硬”指標是可以直接測定的,男女心理上的差異卻很難直接測試。男女心理上的差異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動機、人格、能力、行為。[1]從統計分析的結論可知,正是因為多種心理方面的差異使得男女生在師生交流方面產生了明顯的差異,女生和教師交流時普遍會產生害怕心理,從而減少了和教師交流的頻率。雖然男生在師生交流方面存在較少的害怕心理,但是由于師生關系不和諧,男生與教師交流的次數也并不太多。大學生的年齡特點一方面決定了其獨立自主性比中學階段有所增強,于是降低了對老師的依賴心理,不愿主動與老師多接觸;另一方面大學生正處于心理學家所說的心理斷乳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不成熟導致了他們不想和老師多溝通交流,但又非常渴望老師成為自己的感情寄托。[2]這種心理使學生對老師的期望值過高,當事實上沒有能夠達到這種愿望時,便容易加深他們的怨恨、封閉心理,從而加劇師生關系惡化,交流減少。
(二)社會人際關系功利化和冷漠化的影響
隨著經濟的發展,信息時代的來臨,人們的社會生活越來越走向功利化,這種功利化的思想逐步在人際交往中滲透,高校中師生關系也深受其害。高校中,很多教師并沒有把教學當成是一種教書育人的使命和責任,而當成是一種工作,一種任務,很多學生也沒有把學習當成是一種增長知識的途徑,只是為了考試及格拿到畢業證,或者考高分去爭取一些榮譽。當師生之間都過分的把教和學看作是獲得某種利益的手段,師生關系的功利化就不言而喻了。在交流內容上,教師強調知識而很少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等領域。學生也同樣關注著考試的內容、考試的分數,很少和教師交流一些思想和情感。正是由于思想情感的交流過少,師生關系總是用一種利益關系維持,從而師生關系容易變得冷漠,交流逐漸變少,最終,學生和教師之間無話可說。
(三)學校客觀環境因素的影響
除了學生個性特征和社會大環境對學校師生交流的影響外,學校自身的環境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師生交流,影響著師生關系和諧發展。
1.師生比例失衡
2.多校區影響
同樣由于辦學規模的增加,很多學校開始在偏遠的地方新建校區。教師下課后需要定點趕班車回本部,很少有時間和學生進行很深入的交流。師生交流減少自然影響了師生關系的良好發展。
3.學校評價機制缺失
高校對教師職稱的評定只能和量化的科研業績掛鉤,很難評定師生交流和師生關系程度。因此教師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學生成績和科研業績,很少關注與學生的交流,更無暇顧及師生關系的改善。此外,針對師生關系和師生交流很難做到準確的評價,一些高校雖然有相關的評價措施,但大都流于形式。
(四)現有媒體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
信息時代的到來,給人類帶來了方便快捷的教育媒介,例如互聯網、手機等,這些媒介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頻率。但是以所調查的學校為例,我們發現師生在交流時并沒有很好的利用這些現代化的媒介。很多學生害怕和教師進行面對面的直接交流,因此更多的選擇了間接媒介進行交流,但是間接交流的方式增加了交流頻率卻并不一定能增加師生情感,促進師生關系和諧發展。我們站在教育技術的視角上來看待這些媒介對教育的影響就可以發現,目前師生之間利用網絡進行交流的方式很少,僅僅用電話、短信、E-mail等社交軟件,能夠滿足的只是知識的傳遞,很難進行感情的傳遞。也就是說目前的這種網絡媒介的利用不僅不會增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反而容易導致交流的機械化和虛擬化,形成不了良好的師生交流,不能促使師生關系更深入發展。
師生關系是一種多邊關系,改善師生交流應全面考慮教師、學生、學校等因素,并從觀念、評價手段和交流方式等方面進行系統改進。
(一)增強師生的交流意識
盡管完成任務的過程困難重重,但是肖建國覺得一旦接受了任務就一定要完成。當時國內排版系統落后,要依靠輸入命令進行排版,版面輸出結果要憑想象,如果要實現交互式組版系統,就需要從頭研發。在天生好強和不落后精神的推動下,肖建國完成了方正第一代報紙排版系統——交互式報紙組版系統的開發工作,實現了從屏幕所見即所得的排版能力,大大提高了組版改版的效率。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H.米德在研究人的內省活動時發現,自我意識對人的行為決策有著重要影響。[3]意識是在反省自身與社會評價、社會期待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交流意識的形成可以促使師生確立自身的角色定位,教師通過反省能夠意識到通過更好的交流才能將信息傳遞給學生,才能完成肩負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能。學生通過反省才能意識到自身肩負著社會與家長的期望,只有通過認真學習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更主動的和教師進行交流,處理好師生關系才能達到這種期望。
學校在師生交流意識形成方面應該采取多種措施,形成良好的師生交流氛圍,促進師生關系良性發展。如通過相關課程、組織學術和心理講座等使高校師生從思想意識上進行改變,從而改善師生交流行為。
(二)建立和完善師生交流評價機制
評價是行為產生的“指揮棒”。現在高校總是關注教師科研業績和課堂教學方法,很少也很難針對師生交流狀況和師生關系狀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評價機制。目前很多學校采取了學生座談會的方式了解教師與學生交流的狀況,雖然讓學生隨意發表意見,但是這種方式更多流于形式,未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筆者認為,學校應該在期中、期末時組織學生對教師在師生關系改善上所做的工作進行打分,在平時也可以組織座談會進行了解。其評價和交流內容應包含交流動機、交流方法、交流內容、交流價值四個方面。然后將評價結果及時并客觀的給教師進行反饋,以改進教師的交流行為,促進師生關系發展。
(三)創新和改善師生交流方式
按照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H.米德的觀點,自我反省屬于人內傳播,師生交流屬于人際傳播。個人從事人際傳播的重要動機之一是自我認知與相互認知。相互認知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希望對方能夠充分了解、理解和評價自己。[4]師生之間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交流就是為了對方能夠更理解自己的心情、意志、感情、意見、態度。我們按照時間不同分為課上和課下兩個時間點,分別分析其不同的交流方式。
1.改善傳統課堂中的師生交流方式
“主動參與”是人們對事物的一種積極反應的態度。[5]如今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缺乏有效交流,師生雙方主動參與課堂的意識都不強。課堂中,教師重視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忽視通過情境,有效設問等方式促進學生的高級認知。學生在課堂中也常常采取低效的記憶方式進行學習,所以師生雙方都不重視師生有效交流并主動參與課堂。對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中有效創設學習情境,并利用詼諧、幽默的教學語言藝術,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和師生交流,從而增加交流頻率,增進師生情感,為改善師生關系做鋪墊。學生也應該具備這種主動參與的意識并積極的參與到教師創設的課堂情境中去,和教師進行深入、透徹的交流。
2.教師在課下充分利用多種媒體創新交流方式
(1)通過社會性軟件發表有關生活的話題
博客和微博是基于互聯網web2.0和web3.0技術的一種網絡應用和手機應用交流平臺,用戶可以依據虛擬的社會網絡關系,通過“背對臉”的廣播式傳播方式,以達到實時傳播、獲取信息、人際交往等傳播目的。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微博的方式互相關注,教師可以通過博客和微博多發一些自己對生活、情感的看法,接近學生生活,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教師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多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有利于師生更好的交流,增進師生關系。
(2)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與學生進行多方面交互
在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網絡教學平臺已被很多人所熟知,其研發與應用也成為現階段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研究的焦點。縱觀國內外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和發展狀況,出現了眾多知名的平臺,如Blackboard、Desire21earn、Angel、eCollege等,也出現了知名的開源平臺,如Moodle、Claroline、Atutor.Sakai等。美國著名遠程教育學者Moore將遠程教學中的交互分為三類:學習者與學習內容的交互、學習者與教師的交互、學習者與學習者的交互。[6]其中學習者與教師可以利用這樣一種網絡教學平臺進行事件通知、日程安排、作業布置、投票、測驗等交流溝通,也可以通過內置郵件,BBS等渠道交流溝通生活、思想、情感及專業課程知識。這種交流方式能很好的解決師生見面少導致的交流少的問題,達到通過增加師生交流促進師生感情提升,最終改善師生關系的目的。
[1]王米渠,王穎冰.男女心理差異[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29.
[2]鄧顯波.淺析師生關系淡漠的原因—從高校師生關系談起[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6).
[3][4]盧正芝,左小娟.師生交流的傳播學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04,(6).
[5]蔣國珍.尋求信息技術進入課堂的根本性突破[J].中國電化教育,2005,(3).
[6]姚芳芳.現代遠程教育中基于網絡的社會性交互環境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
(責任編輯:孫寬寧)
宗彪/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教育技術系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現代教育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