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飛
摘 要: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和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被應試性和結論性的教學人為的割斷,課堂上,孤立地學習拼音,孤立地集中識字,再把孤立的課文“支解”成段落、層次、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閱讀,不重視引導學生運用生活體驗領會文章的妙要;寫作,不重視引導學生開發生活源泉,只在寫法上做文章。其結果,學生對語文產生了“格格不入”的現象,學習的積極性大大降低。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兒童生活;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235-01
語文教學需要融入生活
面對現狀,我們老師就該去深思了,怎樣才能讓學生喜歡語文,喜歡學語文呢?
我認為語文教學需要融入兒童生活才可以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原因有三。
其一,學生,作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一員,特別是兒童,他們首先接觸的,而且接觸最多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知識世界。
其二,語文學習是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天然地和生活聯系在一起的,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言:“語文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所以,語文教育理應回歸生活和順應生活的聯系,向廣闊的生活開放。
其三,《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了語文課程的生活化,要求進一步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要求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把語文的背景擴大到學生的整個世界。
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并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揭示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學中,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訪一訪,觀察生活
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再留心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
例如教學《露珠》一文,小露珠對于學生而言可謂司空見慣,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同學卻不多,教師應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并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特點去觀察。這樣,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
再如,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就可以指導學生走進大自然去觀察蒲公英、蒼耳、豌豆等,領悟植物傳播種子的奇妙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中仔細觀察,學到更多知識。
二、演一演,再現生活
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例如教學《王二小》一文,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播放小英雄王二小為了保衛后方機關和幾千個老鄉,將敵人領進八路軍的埋伏圈而被敵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場面,加之教師抑揚頓挫的表情朗讀,精心剪輯的配樂。音樂、畫面、語言、神情營造出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氣氛,使學生入境動情,順利地跨越時代的鴻溝去理解、領悟二小的英雄氣概,同時獲得情感的陶冶。
再如教學《九寨溝》一文,有一句描寫瀑布:“由此形成一道道高低錯落的瀑布,宛如白練騰空,銀花四濺,蔚為壯觀。”如何引導學生想象并體會瀑布“高低錯落”的奇異,“白練騰空”的氣勢,“銀花四濺”的華姿呢?教師可找些九寨溝瀑布的資料,設計多媒體課件,將上述壯觀景象組合在一起播放,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學一學,體驗生活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應該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有的課文內容雖然淺顯易懂,但是如果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那么語文的學習將更上一層樓。
例如:《說茶》一文中作者用形象的筆調敘述了品茶的過程:一觀其色,二聞其香,三品其味。在上該課時如果僅限于品味語言文字,可能學生感受不大,畢竟現在的孩子是在飲料堆里長大的,茶對于他們來說是陌生的。在此不妨讓學生泡上一杯綠茶,在課文描繪的情景中邀友品茶、說茶,并寫下自己的感受。這樣,不需教師多費口舌,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定會像品茶那樣,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無窮。
四、談一談,領悟生活
在語文課中除了讓學生感受、品位,我覺得還應該創造機會讓學生說。
例如教學《稱贊》一文,在初知了小刺猬和小獾之間的相互稱贊,消除了對方一天的疲勞,樹立了對方的自信心之后,我們教師可創設機會,讓學生來相互稱贊,并請被稱贊的學生說說聽到別人稱贊自己時的感受與體會。這樣的教學延伸,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的感悟,更懂得了稱贊能給他人帶去希望與溫暖,今后的生活中他們便會多去發現別人的閃光點,多去送給他人稱贊。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融入兒童生活,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能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才能綻放出迷人的光彩。
參考文獻:
[1] 白金聲.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主動識字,小學語文教師,2003,3.
[2] 童睿娟.談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
[3] 陸鳳娟.加強聯系,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小學語文教師,200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