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艷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將所學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促進有效教學做了簡要探討。
關鍵詞:生活實際;小學數學;契合點
小學生正處于思維的成長和發育期,對未知事物的理解能力還存在著不足之處,因此,不能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識內容。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一些知識比較抽象難懂,讓學生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長期下去就會使他們產生厭惡數學的心理。但是,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發現,如果將課堂知識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種由生活到知識的過渡平臺,進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此外,新課程改革后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和積累的生活經驗出發,尋找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契合點,進而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接受能力,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為此,筆者結合多年小學數學教學經驗,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聯系生活實際促進有效教學做了如下探討。
一、善于尋找生活中與數學知識相關的契合點
在聯系生活實際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不能做到有效教學,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師沒有找到與知識相連的契合點,只是為滿足教學要求而盲目地在學生實際生活中尋找教學素材。因此,教師要認真地觀察和分析學生的生活,將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且可以用于數學教學的事物帶進數學課堂,讓學生運用熟悉的生活經驗解決新知識內容。例如,在講解“數字的加法運算”時,教師可以尋找很多與加法相關的生活問題,如吃餃子的個數、家里的人數、吃飯時的碗筷等。教師可以選擇吃飯用的碗筷作為知識聯系生活實際的契合點,問學生在吃飯過程中一共用幾只碗、幾雙筷子等,然后通過增加吃飯人數的方式來教授加法運算的知識。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效學習加法運算,還能讓學生在吃飯中下意識地去計算碗筷的數量,由此在生活之中鞏固所學知識內容。
二、運用生活實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數學思維是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的,其質量的高低決定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好壞。為培養學生高質量的數學思維能力,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去灌輸。數學作為一門系統性和邏輯性都很強的學科,一些思維很難形成,但這并不代表無路可尋。由于數學的本質是對生活中數學規律的一種提煉,運用生活實際教學,可以有效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為此,教師應充分利用生活實際,挖掘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跨越思維障礙,進而提高他們的數學水平。例如,在講“139+99、135+99”這樣的題型的簡單計算方法時,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將原式轉換成“139+100-1、135+100-1”的類型,由此簡化算數。但很多學生的思維根本無法理解和掌握這種簡化方法,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聯想生活中買東西“付整找零”的現象,這樣學生很快通過生活中的實際理解其中思維的精髓,進而培養和提高了數學思維能力。
三、在學生生活實踐中應用數學,鞏固數學知識
數學知識源于人們的生活,也可以應用到學生的生活之中。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不僅可以讓學習走出課堂,鞏固所學知識內容,還可以提高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應根據所學的數學知識,探索可以與知識點相對應的實際生活,然后讓學生進行生活實踐來鞏固所學知識。例如,在學習完“24時計時法”和“12時計時法”后,為讓學生鞏固掌握所學內容,可以讓學生在雙休日的時候分別用這兩種計時法記錄自己的作息時間,這樣不僅可以通過生活實踐掌握所學的計時法,還可以讓學生在記錄過程中懂得時間的寶貴,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更加珍惜時間。
總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能力,同時還能鞏固學生所學內容,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善于尋找生活中與數學知識相關的契合點,巧妙地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結合在一起,通過教學聯系學生生活,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紀義勇.略論如何讓數學教學走進小學生的現實生活[J].新課程:教研版,2009(12).
[2]王勇.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6).
[3]梁紹玲.淺談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2(3).
(作者單位 吉林省梨樹縣郭家店鎮鎮郊中心小學校)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