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惠清
摘 要: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始終,學習時間長,分量也最重。計算的準確率和速度如何,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質量。在教學中,結合相應策略對學生給予計算能力的培養,對提高計算效果有著十分有效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計算能力;提高策略
計算能力是思維能力和運算技能的結合。在小學階段,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對計算能力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學生在計算中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對小學生計算難度的要求卻有所降低,特別是對小數、分數的混合運算以兩步為主,不超過三步。細心分析,你會發現對計算能力的要求并未削弱,計算要熟練、準確、簡捷、合理,同時在解題過程中,要求能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在數學的計算教學中,有效地抓住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結合相應策略對學生給予恰當的培養,對于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有著十分有效的作用。
一、創設有趣情境,深入理解算理,提高計算理解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時,應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數感,增進對運算意義的理解。”因此,要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悟算理,掌握計算方法,提高計算能力。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在教學中通過具體情境和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形象感知、理解算理。例如,分數除法中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一課,我通過讓學生折紙活動來理解其意義及方法。拿一張長方形的紙,讓學生折出它的■并涂上顏色,再平均分成2份,讓學生觀察每份是幾分之幾。學生形象感知到是把■平均分為2份,就是■的■。由此實現對除以一個數等于乘這個數的倒數的實際算理及含義的理解,為分數除法計算打下基礎。
二、注重對題目結構特點的分析,提高計算判斷能力
數學是具有嚴密的邏輯體系的知識系統,數學題目中的每一個條件在解題過程中都有重要的作用,計算題也不例外,特別是列式計算題,因此,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題目,挖掘已知條件的每一個信息顯得尤為重要。若不能很好地挖掘這些條件所隱含的信息,就很難找到簡捷的計算途徑。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它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需要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作為保證。但是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在平時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對于列式計算的試題,做題前不妨讓學生多讀幾遍題目,讓學生讀題后劃出重點部分、重點字詞,再看題,使學生詳細理解題意,確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是否需要帶括號,最后列出算式;純計算題要求看清題目后判斷有無簡便方法,用什么方法簡算,再判斷運算順序,最后計算,以提高準確率。同時,教師在上課時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尋找有用的數學信息來解決問題。
三、計算方法的整合、最優化,提高計算速度
計算能力是思維能力,思維是有規律可循的。對于計算教學來說,重點在于計算的技巧,也就是計算的技法及巧算的方法,這要在長期的教學中不斷地總結規律,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使之達到熟練。例如,在學習乘法分配律時,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名學生參加這次植樹活動?”,而后放手讓學生根據提供的條件,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4+2)×25=4×25+2×25這個等式。學生在“觀察這個等式左右兩邊的不同之處”時,整體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時利用情景,讓學生充分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來源于生活計算的需要,萌生求簡計算的意識,為后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有力的保障。對于分配律的運用題,學生特別容易出錯,為了更好地掌握,要進行題組對比分析,如,25×(2+4)和25×2×4;25×125×8×4和25×4+125×8;一題多解,如,25×44你能有幾種方法?(1)25×44(2)25×4×11(3)25×(40+4)(4)(20+5)×44,提煉出最優的方法是什么,等等。同時,為了讓學生熟練掌握,給學生總結一些固定結合的數,如,25和4、125和8等,幫學生迅速找到簡便算法。力爭達到“簡算”成為學生的一種自主行為,能根據題目的特色靈活選擇適當算法的目的,以此達到算法優化,提高計算速度。
四、多樣練習、算法體驗,提高計算正確率
計算方法對于基礎扎實的學生來說,幾個例子后他們便可以很好地掌握計算法則。但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練習了幾次在他們腦海中只是暫時的印象,并沒根深蒂固。老師講的時候好像都會了,自己做作業時又不知怎么做了。對于計算方法、公式的理解,許多時候并不是一下子、兩下子就能完全弄明白的,而是在有了一定的感知、理解后,再進行不斷的重復和感悟,才能越來越清晰。因此,練習顯得尤為重要。訓練的內容要有層次:基本訓練在課上,重在掌握法則、運算定律、計算公式等;針對性訓練在課后,重在糾正學生容易出差錯的地方逐一輔導;特殊訓練放在練習課上,可用分組競賽、口算接龍游戲、計算公式“對抗賽”、簡便計算“接力賽”等多種專項算法訓練及體驗,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準確率。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更是如此。學生是千差萬別的,個體之間存在很大差異,計算教學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不斷改變方法策略,還需要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影響的學習習慣,如,最基礎的讀題、書寫、檢驗等良好計算習慣。計算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貴在堅持,貴在研究學生的問題所在,適時適當地給予訓練輔導,只有長期訓練才能真正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樂市第六中學)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
摘 要: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始終,學習時間長,分量也最重。計算的準確率和速度如何,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質量。在教學中,結合相應策略對學生給予計算能力的培養,對提高計算效果有著十分有效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計算能力;提高策略
計算能力是思維能力和運算技能的結合。在小學階段,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對計算能力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學生在計算中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對小學生計算難度的要求卻有所降低,特別是對小數、分數的混合運算以兩步為主,不超過三步。細心分析,你會發現對計算能力的要求并未削弱,計算要熟練、準確、簡捷、合理,同時在解題過程中,要求能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在數學的計算教學中,有效地抓住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結合相應策略對學生給予恰當的培養,對于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有著十分有效的作用。
一、創設有趣情境,深入理解算理,提高計算理解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時,應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數感,增進對運算意義的理解。”因此,要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悟算理,掌握計算方法,提高計算能力。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在教學中通過具體情境和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形象感知、理解算理。例如,分數除法中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一課,我通過讓學生折紙活動來理解其意義及方法。拿一張長方形的紙,讓學生折出它的■并涂上顏色,再平均分成2份,讓學生觀察每份是幾分之幾。學生形象感知到是把■平均分為2份,就是■的■。由此實現對除以一個數等于乘這個數的倒數的實際算理及含義的理解,為分數除法計算打下基礎。
二、注重對題目結構特點的分析,提高計算判斷能力
數學是具有嚴密的邏輯體系的知識系統,數學題目中的每一個條件在解題過程中都有重要的作用,計算題也不例外,特別是列式計算題,因此,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題目,挖掘已知條件的每一個信息顯得尤為重要。若不能很好地挖掘這些條件所隱含的信息,就很難找到簡捷的計算途徑。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它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需要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作為保證。但是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在平時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對于列式計算的試題,做題前不妨讓學生多讀幾遍題目,讓學生讀題后劃出重點部分、重點字詞,再看題,使學生詳細理解題意,確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是否需要帶括號,最后列出算式;純計算題要求看清題目后判斷有無簡便方法,用什么方法簡算,再判斷運算順序,最后計算,以提高準確率。同時,教師在上課時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尋找有用的數學信息來解決問題。
三、計算方法的整合、最優化,提高計算速度
計算能力是思維能力,思維是有規律可循的。對于計算教學來說,重點在于計算的技巧,也就是計算的技法及巧算的方法,這要在長期的教學中不斷地總結規律,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使之達到熟練。例如,在學習乘法分配律時,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名學生參加這次植樹活動?”,而后放手讓學生根據提供的條件,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4+2)×25=4×25+2×25這個等式。學生在“觀察這個等式左右兩邊的不同之處”時,整體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時利用情景,讓學生充分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來源于生活計算的需要,萌生求簡計算的意識,為后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有力的保障。對于分配律的運用題,學生特別容易出錯,為了更好地掌握,要進行題組對比分析,如,25×(2+4)和25×2×4;25×125×8×4和25×4+125×8;一題多解,如,25×44你能有幾種方法?(1)25×44(2)25×4×11(3)25×(40+4)(4)(20+5)×44,提煉出最優的方法是什么,等等。同時,為了讓學生熟練掌握,給學生總結一些固定結合的數,如,25和4、125和8等,幫學生迅速找到簡便算法。力爭達到“簡算”成為學生的一種自主行為,能根據題目的特色靈活選擇適當算法的目的,以此達到算法優化,提高計算速度。
四、多樣練習、算法體驗,提高計算正確率
計算方法對于基礎扎實的學生來說,幾個例子后他們便可以很好地掌握計算法則。但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練習了幾次在他們腦海中只是暫時的印象,并沒根深蒂固。老師講的時候好像都會了,自己做作業時又不知怎么做了。對于計算方法、公式的理解,許多時候并不是一下子、兩下子就能完全弄明白的,而是在有了一定的感知、理解后,再進行不斷的重復和感悟,才能越來越清晰。因此,練習顯得尤為重要。訓練的內容要有層次:基本訓練在課上,重在掌握法則、運算定律、計算公式等;針對性訓練在課后,重在糾正學生容易出差錯的地方逐一輔導;特殊訓練放在練習課上,可用分組競賽、口算接龍游戲、計算公式“對抗賽”、簡便計算“接力賽”等多種專項算法訓練及體驗,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準確率。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更是如此。學生是千差萬別的,個體之間存在很大差異,計算教學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不斷改變方法策略,還需要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影響的學習習慣,如,最基礎的讀題、書寫、檢驗等良好計算習慣。計算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貴在堅持,貴在研究學生的問題所在,適時適當地給予訓練輔導,只有長期訓練才能真正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樂市第六中學)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
摘 要: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始終,學習時間長,分量也最重。計算的準確率和速度如何,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質量。在教學中,結合相應策略對學生給予計算能力的培養,對提高計算效果有著十分有效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計算能力;提高策略
計算能力是思維能力和運算技能的結合。在小學階段,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對計算能力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學生在計算中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對小學生計算難度的要求卻有所降低,特別是對小數、分數的混合運算以兩步為主,不超過三步。細心分析,你會發現對計算能力的要求并未削弱,計算要熟練、準確、簡捷、合理,同時在解題過程中,要求能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在數學的計算教學中,有效地抓住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結合相應策略對學生給予恰當的培養,對于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有著十分有效的作用。
一、創設有趣情境,深入理解算理,提高計算理解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時,應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數感,增進對運算意義的理解。”因此,要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悟算理,掌握計算方法,提高計算能力。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在教學中通過具體情境和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形象感知、理解算理。例如,分數除法中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一課,我通過讓學生折紙活動來理解其意義及方法。拿一張長方形的紙,讓學生折出它的■并涂上顏色,再平均分成2份,讓學生觀察每份是幾分之幾。學生形象感知到是把■平均分為2份,就是■的■。由此實現對除以一個數等于乘這個數的倒數的實際算理及含義的理解,為分數除法計算打下基礎。
二、注重對題目結構特點的分析,提高計算判斷能力
數學是具有嚴密的邏輯體系的知識系統,數學題目中的每一個條件在解題過程中都有重要的作用,計算題也不例外,特別是列式計算題,因此,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題目,挖掘已知條件的每一個信息顯得尤為重要。若不能很好地挖掘這些條件所隱含的信息,就很難找到簡捷的計算途徑。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它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需要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作為保證。但是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在平時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對于列式計算的試題,做題前不妨讓學生多讀幾遍題目,讓學生讀題后劃出重點部分、重點字詞,再看題,使學生詳細理解題意,確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是否需要帶括號,最后列出算式;純計算題要求看清題目后判斷有無簡便方法,用什么方法簡算,再判斷運算順序,最后計算,以提高準確率。同時,教師在上課時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尋找有用的數學信息來解決問題。
三、計算方法的整合、最優化,提高計算速度
計算能力是思維能力,思維是有規律可循的。對于計算教學來說,重點在于計算的技巧,也就是計算的技法及巧算的方法,這要在長期的教學中不斷地總結規律,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使之達到熟練。例如,在學習乘法分配律時,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名學生參加這次植樹活動?”,而后放手讓學生根據提供的條件,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4+2)×25=4×25+2×25這個等式。學生在“觀察這個等式左右兩邊的不同之處”時,整體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時利用情景,讓學生充分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來源于生活計算的需要,萌生求簡計算的意識,為后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有力的保障。對于分配律的運用題,學生特別容易出錯,為了更好地掌握,要進行題組對比分析,如,25×(2+4)和25×2×4;25×125×8×4和25×4+125×8;一題多解,如,25×44你能有幾種方法?(1)25×44(2)25×4×11(3)25×(40+4)(4)(20+5)×44,提煉出最優的方法是什么,等等。同時,為了讓學生熟練掌握,給學生總結一些固定結合的數,如,25和4、125和8等,幫學生迅速找到簡便算法。力爭達到“簡算”成為學生的一種自主行為,能根據題目的特色靈活選擇適當算法的目的,以此達到算法優化,提高計算速度。
四、多樣練習、算法體驗,提高計算正確率
計算方法對于基礎扎實的學生來說,幾個例子后他們便可以很好地掌握計算法則。但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練習了幾次在他們腦海中只是暫時的印象,并沒根深蒂固。老師講的時候好像都會了,自己做作業時又不知怎么做了。對于計算方法、公式的理解,許多時候并不是一下子、兩下子就能完全弄明白的,而是在有了一定的感知、理解后,再進行不斷的重復和感悟,才能越來越清晰。因此,練習顯得尤為重要。訓練的內容要有層次:基本訓練在課上,重在掌握法則、運算定律、計算公式等;針對性訓練在課后,重在糾正學生容易出差錯的地方逐一輔導;特殊訓練放在練習課上,可用分組競賽、口算接龍游戲、計算公式“對抗賽”、簡便計算“接力賽”等多種專項算法訓練及體驗,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準確率。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更是如此。學生是千差萬別的,個體之間存在很大差異,計算教學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不斷改變方法策略,還需要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影響的學習習慣,如,最基礎的讀題、書寫、檢驗等良好計算習慣。計算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貴在堅持,貴在研究學生的問題所在,適時適當地給予訓練輔導,只有長期訓練才能真正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樂市第六中學)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