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輝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湖南長沙,410000)
隨著當前社會的發展,知識的力量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與此同時,無論是社會、家庭還是個人,都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的學習壓力也相應增加,進而產生學習倦怠的現象。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不斷對學習倦怠的現象進行研究,取得一些成果,比如關于學習倦怠的定義更加嚴謹、規范。早期對學習倦怠的研究是職業倦怠研究在學習領域的延伸。1974年美國心理學家Freuberger將“職業倦怠”(job burnout)引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用以描述個體由于長期的工作壓力不能有效緩解,從而產生的身體和情緒的疲勞狀態。[1]這一定義也被用來描述學習倦怠。隨著研究的發展,“學習倦怠”這一概念的定義逐漸深化、細化,對學習倦怠的針對也更加綜合全面。當前國內對學習倦怠的診斷主要是從情緒低落、行為不當、成就感低三個方面評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果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表現出情緒衰歇、積極性不高,逃課、曠課,不愿去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對自己的學習缺少成就感等狀態,可以認為該生已產生學習倦怠。
隨著高校擴招,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高校的不斷發展,大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使得大學生的學習也呈現出新的問題,比如學習倦怠。這一現象的產生既制約了大學生個人的發展,對于社會的進步也是不利因素。國外對于學習倦怠的研究偏向學生的學習和課業壓力,多從社會事件和課程設置進行研究,而國內學者對于學習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學生學習倦怠的現狀和影響因素。本研究采用連榕、楊麗嫻等人編制的《大學生學習倦怠量表》研究大學生學習倦怠現象,并著重探討人格與大學生學習倦怠的關系,旨在從完善人格角度改進大學生的學習現狀。[2]
在心理學的發展過程中,國外學者對人格的研究很多,本文主要采用艾森克(Eysenck)的人格特質理論,該理論也稱人格的“三因素模型”。[3]這一人格理論認為人格包括三個方面的因素:1.外傾性E(extraversion),表現為內、外傾的差異;2.神經質N(neuroticism),表現為情緒穩定性的差異;3.精神質P(psychoticism),表現為孤獨、冷酷、敵視、怪異等偏于負面的人格特征。另外,艾森克人格問卷還有第四個維度,即掩飾性L(concealment),主要用來測定被試的掩飾性。[4]
本次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湖南師范大學在校生進行調查。調查工具選用《大學生學習倦怠調查量表》和《艾森克人格問卷量表》。調查樣本涉及不同專業和不同年級的在校大學生150名。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32份,有回收率為88%。現根據調查數據對大學生學習倦怠現狀進行統計分析。

表1 被試分布情況(N=132)
1.學習倦怠調查量表
連榕等參照Maslach的量表編制的《大學生學習倦怠調查量表》,共20道測驗,分為三個維度,即情緒低落、行為不當、成就感低。[5]該量表采用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個記分等級。總量表的a系數為0.865,分半信度為0.880。每個項目與總量表之間的相關在0.408~0.762之間(P<0.01)。[6]
2.人格問卷量表
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包括4個分量表:P、E、N和L(即外傾性、神經質、精神質和掩飾性),共88個題目,內外向分量表得分愈高表明愈外向,精神質分量表得分愈高表明精神質程度愈高,神經質得分愈高表明情感愈不穩定。

表2 大學生學習倦怠的性別差異分析(M±SD)
從表2中的數據可以看出,男生在學習倦怠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女生,男女差異顯著(t=3.076*)。由此可見,性別是影響大學生學習倦怠的一個重要變量。

表3 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年級差異分析

表4 大學生學習倦怠年級平均差
從表3、表4可以看出,通過對各年級大學生學習倦怠得分進行F檢驗,不同年級學生在學習倦怠上表現出顯著差異(F=12.295,P<0.05)。

表5 大學生學習倦怠的相關(r)
從表5可以看出,神經質與學習倦怠呈顯著的正相關,即神經質程度越高的學生學習倦怠程度也越高,也就是說情感越不穩定的學生,其學習倦怠程度也越高;內外向與學習倦怠的情緒低落和成就感低呈顯著的負相關,越內向的學生學習倦怠程度越高,越外向的學生學習倦怠程度越低。從調查結果來看,沒有觀察到精神質、掩飾性與學習倦怠之間存在顯著性相關,可以認為學生掩飾性的高低、精神質的程度與學習倦怠程度的關系不大。
從表2中可以看出,男生的學習倦怠得分要高于女生。這可能和我們的傳統觀點認為男生要承擔更多的家庭和社會責任有關。因此,男生在校期間,除學習以外的各個方面都需要更多地鍛煉自己。比如現在高校很多男生更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擔任學生干部,更早地為自己將來找工作積累經驗,以致在課堂學習上投入的精力較少。再者,當代大學生所面臨的社會壓力超過以往,尤其是男性大學生,他們面臨更大的壓力。這與湖北師范學院李夢霞的研究相吻合,即男生比女生存在更為嚴重的情緒耗竭現象。自我意象水平越低、焦慮程度越高,越容易產生學習倦怠現象。
大一新生表現出較高的學習熱情。他們從高中剛剛進入大學,高中時期為高考而拼搏所養成的習慣,對大學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習環境的變化,使得他們表現出更高的學習欲望。進入大二后,學生已經適應大學的環境,而且學習的專業性提高、難度加大,加之大學里相對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缺乏相應的學習指導和監督,學生更容易產生學習倦怠。當然,造成學生產生學習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學校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師上課缺少新穎性等,都會使學生產生學習倦怠。進入大四以后,即將離開學校、走上工作崗位的學生對知識的需求顯得更加現實和緊迫,在實習和見習的過程中,學生懂得知識的實用性,也更加珍惜在學校的時間,從而更加認真學習,學習倦怠的現象也比其他年級少。
人格的分量表中,N與學習倦怠總分呈非常顯著的正相關,而內外向與學習倦怠的總分呈顯著的負相關。E分越高的學生性格越外向。他們愛交際,喜參加聯歡會,擁有較多的朋友,渴望同他人談話,不愛一人閱讀或作研究,渴望興奮的事,喜冒險,外向發展,喜實際的工作,回答問題迅速,隨和,樂觀,喜歡談笑,不易產生學習倦怠現象。這一結果與許清鵬等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7]他們的研究表明,喜歡探索、鉆研,與人交往活躍、樂觀的人格特征不易產生學習倦怠。由此看來,學生除了努力學習外,積極與人交往、學會傾訴、適應外界環境也是有效改善學習倦怠的良舉。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除了要認真教學,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給學生提供強大而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相反E分較低的學生,性格較為內向。這類學生喜歡安靜的環境,喜愛讀書而不喜歡接觸人,思想比較保守,與人保持一定距離(除非摯友),做事瞻前顧后,不喜歡興奮的事。他們的學習狀態可以用《學記》中的一句名言,“獨學而無友”來概括。因此,這類學生較易出現學習倦怠現象。
N分越高情緒越不穩定,越易產生焦慮、緊張,易怒,壓抑。這類學生的睡眠不好,對各種刺激的反應都過于強烈,情緒激發后很難平復下來。強烈的情緒反應會影響他們的正常適應。他們有時表現為不可理喻,甚至走上危險的道路。當一個學生同時具備神經質與外向這兩種人格特征時,他表現為容易發火的,不休息的,容易激動的,甚至具有進攻性。概括而言,這類學生屬于緊張、好抱偏見、易沖動、易犯錯誤的人。然而,學習需要平和、穩定的心態,需要持之以恒的學習熱情,因此N分高的學生往往存在更嚴重的學習倦怠。相反N分越低的學生情緒越穩定,傾向于情緒反應緩慢、弱,即使激起了情緒也能很快平息下來。這類學生通常是平靜的,即使生點氣也是有節制的,并且不緊張。因此,N分與學習倦怠呈顯著的負相關。可見,個體的人格特征對于學習倦怠的影響很重要,個體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促進其有效地學習。
首先大學生要增強自己的綜合素質,培養健康人格。大學生自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提高自己面對困難、評估風險的能力,培養自己平和的心態,切忌焦慮、浮躁,客觀地看待外部環境因素;大學生還要注重自身性格的形成,注重同學間、師生間的交流,把實踐鍛煉與學習相結合,把學習當作一種交流的方式,讓自己從學習當中能夠找到快樂,找到成就感。其次,建立合理的抱負水平和學習動機,以增強學習動力。大學生能夠調整自身抱負水平,培養良好的學習動機,對于大學生克服學習倦怠有著重要意義。大學生要把自己的抱負水平與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現實環境相結合,在學習過程中要防止學習動機過強,盲目攀比,也要防止因為社會競爭的客觀存在,無法客觀地樹立抱負水平,從而導致學習動機過弱。
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最重要的成分。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應貼近實際,既要注重學術發展研究,也要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尤其是知識的實用性。當前,學習實用的知識是大學生最迫切、最渴望的學習需求。另外,教學環境的改善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動機。教師在組織授課的過程中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風格的改善對于學生學習興趣也有一定的影響。調查顯示,學生之所以對某些學科厭學,往往與授課教師有密切關系。[8]所以,提高教師授課水平及教師自身素養是十分必要的。
[1] Freudenberger H J.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es,1974(1).
[2] 楊麗嫻.當前大學生學習倦怠狀況及其與專業承諾關系的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學位論文,2004.
[3] 李敏.大學生學習倦怠的病因探討及治療[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
[4] 黃希庭.人格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 Maslach,Schaufeli W B,Leiter M 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2).
[6] 李巍巍,陳健芷,于宏.大學生學習倦怠狀況及其與人格特征的關系[J].雞西大學學報,2007(5).
[7] 許清鵬,張建新,劉甫強,等.中職生學習倦怠狀況及其與人格特征關系[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4).
[8] 楊麗嫻,連榕.學習倦怠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