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近年來,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方針指引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而高職大學英語作為高職院校一門重要的必修課,對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實用型人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學實踐當中也凸顯出了不少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成了目前的關鍵。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6-0206-02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對高職院校培養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而真正既具備專業技能,又具有較強的英語交際能力的人才卻是少之又少。教育部(2000)57號文件《關于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對高職高專的教學目標、內容和要求做出了明確規定:“高職英語教學以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使用性和針對性;針對目前高職高專學生入學參差不齊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統一要求、分級指導的原則,并強調在教學中要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方針。”[1]102當下,高職大學英語教學的實際效果與教育部對高職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相差甚遠。因此,如何解決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進英語教學質量成為當務之急。
一、高職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方面的問題
高職英語教師對學生課業的授受和道德上的交流、情感上的融合,無論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還是對學生的人格塑造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在英語教學方面的指導,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未來和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但高職英語教師在教學方面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教學任務過重。高職大學英語教師承擔的是全校的公共英語課,由于英語教學任務量大,有些老師甚至一周要上18節課。在任務過重的情況下,他們沒有時間研究英語教學方法、教學規律和教學成效,在教學過程中比較注重教學任務的完成和進度,比較重視書面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不太注重學生的交際和應用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其次,教學模式陳舊。原有“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方式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在英語課堂上,教師采取的滿堂灌的方式居多,比較注重知識的講解、傳授,缺乏師生間的互動,沒有把英語知識與學生的實際能力相融合。高職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以后在職場中進行實際交流運用,所以教學應注重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提高。再次,教師布置的作業形式比較單一。教師布置的作業一般是書面的、跟書本內容相關的作業比較多,沒有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最后,教師的職業倦怠情緒。對于教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英語教學內容的循環往復,不同性別、不同教齡的高職英語教師有時難免會產生職業倦怠情緒。這種倦怠情緒難免會無意當中帶到課堂中,對學生會產生有消極的影響,勢必會影響英語教學效果。
(二)學生方面的問題
除了影響高職英語教學的教師方面的因素外,還有學生方面的因素。比如: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自卑心理。高職學生英語基礎普遍比較差,并且對英語學習缺乏自信心,自卑感比較強。而且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受當地教學資源較匱乏的影響,學生大多學的是啞巴英語或應試英語,英語實際交際能力比較差,有的在高中階段英語水平就很有限,有的甚至還停留在初中英語水平。面對這樣的英語基礎,學生很難用英語進行交流,老師在課堂上用一般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他們的水平。另外,高職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英語學習習慣包括:英語知識學習習慣——學習詞匯和語法、英語能力培養習慣——聽、說、讀、寫、一般學習習慣——預習、復習、作業。很多學生這幾個方面的學習習慣都沒有養成。學習主動性差,上課聽講不認真,有的抱著手機上網、聊天、玩游戲等;有的思緒飛揚;有的倒頭就睡。很多學生從初中起就養成了不注意聽講,不做筆記的習慣。課下從來沒有預習、復習,訓練聽、說、讀、寫的習慣。
二、高職大學英語教學策略
(一)增設教師培訓、進修的機會
學校應該根據這一情況多開展一些英語教師培訓或出國進修活動,加強同不同院校間、英語國家間教師教學方法的交流,從而拓寬他們的眼界,更新他們的知識、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提高教師的外語知識素養。同時對于有機會繼續深造的教師應該予以精神和物質的支持。
(二)教師要轉變思想觀念
教師要改變一貫的傳統的教學觀念,擯棄原來英語教學越多越好的教學思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開展課堂教學。有針對性地對英語知識的重點、難點進行講解,而不是面面俱到。并且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上來。這里,教師不僅是英語知識的授受者,還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督促者、鼓勵者,更是英語學習方法的建議者和英語學習效果的評估者。
(三)分層次教學
分層教學指針對學習者的語言能力、認知風格、動機、態度和性格等個體差異實行不同的教學要求、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隨著大學擴招和各類職業院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教育正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高職院校的入學門檻也越來越低,學生入學時在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等各項技能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學生的英語水平呈現出參差不齊、高低不一的現狀。因此,實施分層教學模式,針對性地因材施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語教學。在今后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分層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才能、興趣、性格、特長等不同特點,開展與學生特點相適應的教學活動。把一部分在基礎教育階段遭遇學業失敗的學生導向學業成功,使他們找回自尊和自信;也使那些基礎相對較好的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從而使大部分高職學生學有所成,成功就業。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習慣是非意識行為,也可以說是潛意識的功能。好習慣終身受益。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好英語的內在因素。因此要培養良好的學習英語的習慣。第一,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習慣。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因為輕松、有趣、開放的課堂氛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讓他們自主地投入到課堂活動當中,從而培養他們樂于參與和善于交際的英語學習習慣。第二,培養學生預習、復習的習慣。比如預習單詞,讓學生課前自己查閱單詞并結合實例造句。課堂上提問預習的效果,表現好的及時鼓勵表揚。課下及時復習,比如課文朗誦、背誦,課后練習題的完成等。第三,培養學生課堂記筆記的習慣。英語學習要動用身體所有的器官來參與,比如:眼看、耳聽、心記、腦動,更要用手記筆記。只有在課堂上記下了主要內容,課下才有重點地去復習。所以在課堂上多提醒他們動筆,養成邊聽、邊記的習慣。第四,養成每日一聽、每日一說、每日一寫英語的習慣,老師平時多督促、監督他們來完成。
(五)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在每節課的課前,給大家看些有趣的英文節目、經典英語電影片段、好的英語動畫短片等,從而讓學生說出能聽明白的英語單詞、短語或句子。或者讓學生每天上課前輪流說自己感興趣的英語小故事或者生活中的小插曲等。通過這樣視頻資料方式或每日一講的方式,讓學生輕輕松松學英語,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和興趣。另外,因人而異有意識地給他們布置一些任務,訓練學生獨自計劃、實施和完成一項語言任務,如編英文對話和故事、制作英文名片賀卡、打英文電話、學唱英文歌曲、編英文報、參加英語角、英語競賽等。這樣,既會增加學生對作業的興趣,又融入了實踐性,不僅對其動手是一個鍛煉,而且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六)豐富英語課外活動
比如成立演講隊、寫作隊,由專業老師講解,鍛煉學生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充分利用外教資源,跟外教多交流。或者每周可以舉行英語角活動,加強不同院系學生間的英語交流。或者每天傍晚在校園廣播上播放英文歌曲和有趣的英語節目,鍛煉學生的聽力,培養學習英語的熱情。
(七)考核標準多元化。
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采用多元化考核標準。考核方式以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為主線,重點考查學生在英語課堂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否新穎、有創新,掌握學生任務完成的全過程,把握學生的思路。比如,可以采取“試卷成績(40%)+平時成績(60%)”的考評方法。從這一考評策略意味著學生面臨著即使試卷考了90分,也有可能總評不及格的現象。這就改變了學生那種“平時不學習,期末狠復習”的學習態度。而占據總成績百分之六十的平時成績則被分成了四部分:出勤(5%),課堂表現(30%),作業(10%),期中測評(15%)。這給教師提供了評價學生的依據。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通過觀察學習態度、課堂參與程度,同時根據其在課堂中解決問題的思路、學習中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評價,如考勤、作業及定期測試等方式進行評估。這種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考評方式既要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也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比傳統的“一卷定乾坤”的考評方式更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強調對評價對象的人格的尊重,有利于對學生的內在情感、意志、態度的激發,課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可對課堂教學效果產生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57號文件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課程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方曉梅,張健,蘇惠芬.人才應用能力主導下的英語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11,28(6).
[3]江金波.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現狀及對策[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J],2008,28(6).
[4]張紅紅,孫磊,徐斌.淺談如何培養高職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