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訓教學應能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幼兒教學技能,并在幼兒教學實踐中能很快上手。然而,現實所反饋信息卻體現為“缺乏實效性”。其中的問題,可以從實訓內容設計的目的、手段、評價等三個環節來分析。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和現狀反思,優化措施的實施途徑包括:深化對學前專業理實一體教學的認識、根據校本要求強化工學結合的教學意識、通過厘清實訓教學的規律拓展實訓方式、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等四個方面。
關鍵詞:學前教育;實訓教學;實訓內容;設計;優化措施
隨著我國幼兒教師出現嚴重的崗位缺口,便導致近年來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招生顯得十分火爆。也正是因為不少高校在該專業招生人數的大量增長,也出現諸多教學環節上的問題。其中,實訓教學環節缺乏實效性便是問題之一。這里所謂的“實效性”可以理解為,實訓教學能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幼兒教學技能,并在幼兒教學實踐中能很快上手。然而,現實所反饋信息卻體現為“缺乏實效性”。
這里也需要指出,我們不可能要求學生通過專業學習能實現就業崗位的零適應期。畢竟,在具體的幼兒教學環境下時刻面臨著突發事件,而這些是在高校專業實訓教學中所無法模擬的。但能否在實訓教學中促使學生從專業技能學習、模仿,到能自覺反思和分析幼兒教學實踐技能的轉變,則是高校在學前專業人才培養上應該達到的目標。
基于以上所述,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1 學前教育實訓內容設計現狀分析
結合筆者的工作體會和調研,對于學前教育實訓內容設計的現狀分析,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展開。
1.1 關于設計目的的現狀分析
“設計目的”構成了學前教育實訓課教師的價值取向,即如何理解這次實訓的價值,以及通過這次實訓課教學能培養學生怎樣的崗位技能和帶來怎樣的啟示。然而,現實中在實施實訓內容設計時往往拘泥于教材體例,并把實訓教學作為配合理論教學的一個版塊。這樣一來,教師就設計目的而言便缺少清晰的認識。從而,在未能建立起“基于工作過程導向”下的實訓內容設計,必然無法增強實訓教學的實效性。同時,學生也只能機械的去完成基本技能的學習。
1.2 關于設計手段的現狀分析
占實訓內容很大篇幅的便是幼兒活動設計,該實訓內容并不在于培養學生的才藝水平,而是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具體而言,學習能力包括模仿能力和學習意識;思維能力則體現為針對活動內容創新方面。但從現階段的實訓內容設計手段來看,大多要求學生單獨拿出活動設計內容,教師再根據學生的活動設計內容進行評分。這種缺乏討論和交流的實訓形式,無法獲得學生在思想撞擊中所形成的知識外溢現象,進而也就弱化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
1.3 關于設計評價的現狀分析
所謂“設計評價”可理解為根據實訓內容設計而實施教學的效果評價,這里的“效果”應指向學生的學習感悟和專業能力的提升方面。從當前對實訓教學效果的評價模式來看,大都是學生提交實訓報告,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實訓報告撰寫情況和上課表現打出分值。筆者認為,這種方式只能從形式上完成針對設計效果的評價,而且仍是體現為以教學為中心的評價模式,而無法真實獲得學生的真實狀況。
2 分析基礎上的現狀反思
這里需要正視這樣的現實,那就是由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人數在近年來快速增長,導致了無論是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特別在實訓教學領域,因學生人數較多而使得尋找校外實訓場所變得十分困難,即使在本文所討論的校內實訓環節中也因學生人數較多,而使得教師難以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實訓狀態。這些都是客觀事實,也是本文在進行現狀反思時的教學背景。那么為何存在著以上三個方面的問題,我們在這里需要進行現狀反思,從而為解決優化措施的構建提供問題導向。
2.1 針對設計目的模糊的現狀反思
與社會對幼兒教師需求量大增同步,學前教育在各所高校中也算是新興專業,這就在客觀上造成了對實訓教學環節準備上的不足。這里的不足不僅反映在實訓場所的拓展上,也反映在教師教學意識中。由此,在實訓內容設計上缺乏清晰的目的也就不難理解。但我們也需要知曉,建立起清晰的實訓內容設計目的并不在于增強主觀意識,而是建立在教學和職業發展問題導向基礎上的,以及還須遵循學前教育的內在規律性。
2.2 針對設計手段僵化的現狀反思
當前在學前教育實訓內容設計上存在著手段單一和僵化的局面,這一局面并不代表實訓內容的雜亂無章,而是在操作上缺乏創新,且難以切實調動起學生的幼師教學意識。這里的問題可能出現在,不少高校并沒有仔細區分學前教育與初等教育專業之間的差異性,進而在實訓內容設計上也照搬初等教育的實訓模式,畢竟初等教育在各所高校中開設的時間更長、發展水平也更加成熟。可見,解決這一問題的出發點便在于,需要突出學前教育專業的崗位需求。
2.3 針對設計評價錯位的現狀反思
前面已經指出,針對實訓教學實施效果的評價模式也構成了實訓內容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現行的評價模式仍然是以教師為主體,而從形式上和主觀上來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評價,這種模式的弊端就不再闡述了。為此,需要轉換評價思路,應將學生的實訓體驗作為評價標準之一,并能從行業視角下來考察實訓效果的實現程度。
3 優化措施的實施途徑構建
根據以上所述,優化措施的實施途徑可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構建。
3.1 深化對學前專業理實一體教學的認識
在高校逐步突出職業教育元素的背景下,優化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訓內容設計,首先需要深化對其理實一體化教學的認識。之所以提出這一優化措施,歸因于實訓內容與理論教學相融合,再到實訓內容設計目的、手段、評價的優化邏輯。那么如何來完成這一認識呢。筆者認為,需要從校內校外兩個途徑來展開。校內途徑主要通過集體教研的方式,使教師參與到討論中來。校外途徑則可以通過引進兼職教師(如幼兒園園長或一線教師),讓其參與到學前專業的實訓內容板塊規劃中來。
3.2 根據校本要求強化工學結合的教學意識
學前教育專業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職業色彩,作為師范教育的一個分支,該專業突出學生教學技能的培養。然而,與中職人才培養不同,高校對學前專業學生的能力培養不僅體現在基本教學技能上,還體現在對教學內容和方式的開發上。由此,使教師形成工學結合的教學意識,便需要讓教師明確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這就意味著,教師在實訓內容設計上應考慮兩個方面的要求:(1)結合理論教學來培養學生基本的教學技能,如簡筆畫技能、舞蹈編排技能等。(2)突出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使學生具有幼兒教學模式的開發能力。
3.3 通過厘清實訓教學的規律拓展實訓方式
首先本文所考察的實訓內容設計是反映校內實訓環節的,這就意味著我們無法模擬幼兒園真實的教學場景。其中,真實場景中一系列的突發事件是學生無法獲知的,因此,需要改變傳統基于學生個體實訓練習的封閉式教學方式,應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優點在于“熱鬧”和信息共享,熱鬧體現在情境模擬訓練中,如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執行幼兒活動設計和實施工作,這樣能提升學生的職業認知度;信息共享則體現在知識外溢上,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來找到實訓內容實施中可能遇見的突發狀況,并集思廣益給出解決方案。
3.4 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效果評價體系
以學生為主體的效果評價體系,關鍵在于開發出能真實反映學生崗位能力訓練效果的評價方式。由于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現象,教師難以借助觀察法來獲知這一點,而且部分學生因擔心實訓分數必然會隱藏自己的私人信息。由此,可以保留傳統定量評價的方法,再者需要通過意見反饋來獲得學生對實訓教學的態度。前者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教師給出小組實訓的總分值,然后由小組負責人根據小組成員的表現情況給出細化到人頭上的分值。對于后者而言,可以在教學網絡上和QQ平臺上來獲得學生對教學的評價。面對這些評價,教研組應組織教師開展關于實訓內容設計的優化工作。
4 實證討論
根據年級分別進行版塊內容設計,在遵循上文所述要求的基礎上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設計。
1.一年級。一年級所安排的實訓應緊密圍繞“崗位技能”來展開,也就是要強化學生的專業基本功。基本功包括:口語表達能力、肢體語言的運用能力、針對幼兒教育的藝術類基本技能等。在實施載體上,可以通過校內實訓環節培訓他們的崗位技能;并通過前往幼兒園系統參觀,建立起對技能實際應用的感性認識。
2.二年級。此時已經完成了大部分專業課程的學習,學生也建立起了對學前教育崗位的理性認識。此時,應將崗位意識要素引入到實訓環節中。如,通過教學案例分析并運用小組討論的形式,深化他們對崗位意識的理解。同時,兼職教師也應在實訓環節借助情景模擬、心得交流等途徑,提升他們的崗位意識。這里還須指出,崗位意識的提升還表現在主動將幼教理論知識用于課程開發之中。由此,在情景模擬實訓環節應引入探究式培養方式。
3.三、四年級。此時的學生已處于頂崗實習階段,在真實工作環境下充分釋放他們的專業綜合素養成為了實訓教學的目標。對此,專業課教師應針對學生實訓活動展開跟蹤調查,并為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從而,使他們能全身心的投入教學之中。
5 小結
本文認為,學前教育實訓教學所反映出的問題,可以從實訓內容設計的目的、手段、評價等三個環節來分析。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和現狀反思,優化措施的實施途徑包括:深化對學前專業理實一體教學的認識、根據校本要求強化工學結合的教學意識、通過厘清實訓教學的規律拓展實訓方式、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等四個方面。
參考文獻
[1]左瑞紅.“工作坊”在學前教育專業實訓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13(10).
[2]曾華青.高專學前教育幼兒歌曲演唱實訓教學現狀與對策[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4) .
[3]周立峰.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理念體系構建的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3(28).
[4]劉芳.論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考核[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1 (6).
作者簡介
伊翠娟(1983-),女,內蒙古,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