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
【摘 要】教學的根本不在于教師向?qū)W生講了多少,而在于教師讓學生理解了多少。倘若教學指向于理解,教師的任何講授都必須建立在對學生的傾聽之上。只有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去言說和表現(xiàn),教師才可能理解學生,學生也才可能相互理解,教師的講授和其他教學行為也才有了可靠的基礎。
【關(guān)鍵詞】教學資源 開發(fā)利用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54
就筆者多年的生物教學經(jīng)驗,得出很多關(guān)于教學資源整合與應用的新看法,教學資源包括課本教學資源,課外教學資源。課本教學資源又包括課題導言和正文、圖片、旁欄思考題、小資料和課后練習;課外教學資源包括與課堂有關(guān)的小故事、教師自己創(chuàng)設的導言、學生身邊的與課堂有關(guān)的知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等等都可以成為教學資源。從教學資源開發(fā)角度來說,前者是有限的而后者是無限的。什么時候利用好課本資源?什么時候開發(fā)好課外資源。這正是我探討解決的問題。
作為教師,最基本的教學是研究課本教學資源,利用好課本教學資源。這是教學的最低要求。一般導言和正文是我們處理的主線。教學可以按順序一步一步的講下去,我們也可以叫按部就班,然后將小資料、旁欄思考處理一下。這種教法一般學生不會有太大的興趣。如《性別決定和伴性遺傳》的課題中“性別決定”的教學,就應用此方法,但是效果不好。所以,一般優(yōu)秀的教師會將課本資源按照自己的理解并整理為自己的語言,按照學生易接受的方式呈現(xiàn),這樣的教師能很好的抓住學生的心,并將教學帶到自己的空間,并適當?shù)膶⑿≠Y料、旁欄思考題融進來。這種應用教學資源的方法很多學生易接受,但隨著教學的進程,越往后越易疲勞。通常我們優(yōu)秀的老師上課也就是按這種方法進行教學的。如何解決僅用課本教學資源帶來的不利,教師還可以開發(fā)學生身邊的教學資源。這也是教育快樂的源泉。
教師能否在應用和開發(fā)教學資源上更吸引學生,使上課更有效率,很大程度上看他對課外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的能力和技巧有多強。我們可以通過課堂研究的結(jié)果來說明這一點,如在《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引如排尿反射的例子并詳細分析學生上課時想上廁所的過程,這個教學資源的應用使學生明白知識就在身邊,學習的熱情大增,教師還在這節(jié)課教學中應用多媒體的動畫演示動作電位在神經(jīng)纖維上的傳導,使學生直觀的了解知識的本身,在《呼吸作用》的教學中,教師將學生起立的動作需要能量的例子用于導入,使學生馬上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并事先安排學生自學有氧呼吸的知識,并將學習結(jié)果:“學生自創(chuàng)有氧呼吸圖解”,作為教學資源,這樣教師給學生留下了創(chuàng)造的空間,學生有了創(chuàng)造力,素質(zhì)教育也就解決了。
生物課程資源整合還應該注意生物實驗。中學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在實驗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動手,而且要求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探索,所以實驗課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主渠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xiàn)很多實驗現(xiàn)象,而這些現(xiàn)象可能是教材中沒有的,教師應加以解釋,以便指導學生正確的思路。教師應重視實驗的方法,可對實驗進行創(chuàng)造性改進,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如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演示實驗一般都是教師動手,學生觀察。由于教師有訓練的實驗技能,再加上充分準備,實驗結(jié)果都較理想,這雖然有利于學生對概念、規(guī)律的理解,但無形中會使學生的思想受到束縛。若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驗技能不一致,實驗容易出現(xiàn)各種與結(jié)論不符的結(jié)果,很容易引起學生對實驗結(jié)論產(chǎn)生懷疑,從而促使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教師教學資源的開發(fā)中,有一種隱形的教學資源值得一提,這就是學生的想法。如我在《發(fā)酵工程》的教學案例中,有一個提問,“將你知道的發(fā)酵工程的實例講出”,很多同學都發(fā)言,將自家的釀酒的過程,煮米酒的過程,制作泡菜的過程一一說出,講的很專業(yè),我作了肯定的評價后,這時小李(化名)同學忽然站起來,“我奶奶煮米酒的方法與你講的不一樣,我認為你講的是錯誤的。”。我們大家都很吃驚,我說:“你講講,你奶奶家的米酒的制作方法,”他說:“將米飯放入一個鐵飯盒里,用力按緊,放在火旁,一段時間就可以了。”同學們一片嘩然,都認為該同學的說法是錯誤的,老師講的是正確的。這時,大家都將目光看著我,我想,這就是一種很好的教學資源,因為我也不知道他說的對不對。我就說,同學們討論一下,看小李同學說的對還是老師說的對。這時,教室里像炸開的鍋一樣,討論的非常激烈,最后認定,民間確實有此方法,這時,我叫同學們接著分析它的原理,用課本中發(fā)酵工程的五步驟去解釋。就這樣,這節(jié)課很好的解決了發(fā)酵工程的過程,一個學生的偶然的想法,就成為課堂的生命力的源泉。使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這種教學資源的開發(fā),使學生感到他們是課堂的主人,老師也有不了解的知識,這種“無知”正是他們尋找答案的動力。其實,教學的根本不在于教師向?qū)W生講了多少,而在于教師對學生理解了多少。倘若教學指向于理解,教師的任何講授都必須建立在對學生的傾聽之上。只有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去言說和表現(xiàn),教師才可能理解學生,學生也才可能相互理解,教師的講授和其他教學行為也才有了可靠的基礎。
因此,我把傾聽學生的想法作為一種教學資源來研究,應用它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是很有幫助的。
總之,生物或者其他學科的教學資源的開發(fā),教師除了熟悉課本的內(nèi)容,深入的研究和處理課本教學資源。還要開發(fā)課外教學資源,這無限的教學資源的開發(fā),需要教師花時間,花精力,不斷的創(chuàng)造,不斷的研究。不斷的總結(jié),開發(fā)出教師、學生、課堂融為一體的教學境界。開發(fā)出學生身邊的教學資源,使學生更加親近教師,貼近課堂,貼近生活。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有靈性,才有動感,才有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