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庭鳳,沈麗達,李云霞,李 科,胡鳳娣
(昆明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云南省腫瘤醫院,云南 昆明 650118)
438名醫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調查分析
龍庭鳳,沈麗達,李云霞,李 科,胡鳳娣
(昆明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云南省腫瘤醫院,云南 昆明 650118)
目的 調查醫學生自我效能感現狀,為提高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質量提供依據。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對438名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測評工具為學生一般資料調查表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結果 醫學生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2.58±0.46)分;性別、年齡、小學學校、初中及高中學校級別、幸福感與其總體自我效能感有顯著相關性(P<0.01),初中學校、高中學校、專業、家庭收入與總體自我效能感無明顯相關性(P>0.05)。結論 我校學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較低,應根據醫學生自我效能感狀況及影響因素,采取針對性的專業教育、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措施,提高醫學生學習成績、臨床技能,從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醫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心理干預
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為主導的時代,醫患關系備受關注,醫學生首先要具有穩定的情緒和健康的人格。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對主體自身的一種主觀判斷、自我感受和情感上的體驗,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與學生學習、生活、就業乃至身心健康都有著密切關系。因此,醫學院校在培養醫學人才的過程中,應注重其心理素質的培養及情緒問題的管理。本研究主要調查醫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現狀,為醫學生教育及心理問題的預防干預提供理論依據[1]。
1.1 研究對象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選取昆明醫科大學本部及海源校區 2006—2008級的臨床專業本科生進行相關調查。由專人發放調查問卷,說明調查目的、填寫方法及注意事項,指導學生逐項認真填寫并當場收回。采用整群抽樣法,共發放問卷465份,回收率100.00%,有效問卷438份,有效率94.19%。其中腫瘤專業215人,臨床醫學專業223人;男性204人,女性234人;年齡19~24歲,平均(21.80±1.07)歲。
1.2 方法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根據研究目的自行設計調查表,內容包括學生的一般情況,以相關因素作為自變量(A),其中,A1=性別:男性(1),女性(2);A2=年齡;A3=小學學校;A4=初中學校;A5=初中學校級別;A6=高中學校,學校分為鄉級學校(1),縣區級學校(2),市級學校(3);A7=高中學校級別,學校級別分為普通(1),重點(2);A8=專業:腫瘤專業(1),臨床其他專業(2);A9=家庭收入情況:<3萬(1),3~10萬(2),>10萬(3);A10=家庭幸福感:非常好(1),還好(2),一般(3),不好(4)。
1.2.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最早的德文版由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著名臨床和健康心理學家 Ralf Schwarzer教授及其同事于1981年編制完成,開始時共有20個項目,后來改進為10個項目。目前該量表已被翻譯成至少25種語言,在國際上被廣泛使用。中文版的GSES最早由張建新和Schwarzer于1995年在香港的一年級大學生中使用[2]。至今中文版GSES已被證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采用4級計分法,被試者以1~4等級進行自我評定:“完全不正確”計1分,“尚算正確”計2分,“多數正確”計3分,“完全正確”計4分。將10個項目的得分加起來除以10即為總量表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高[4]。
1.3 統計學處理
將調查結果用Excel 2003錄入計算機,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GSES分值采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不同性別、專業學生GSES分值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自我效能感與一般資料的分析采用Spearman秩和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1 醫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調查與比較
438名醫學生總體調查情況見表1。被調查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為(2.58+0.46)分,不同性別間存在顯著性差異,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為2.70分與常模(2.69分)相比無明顯差異,女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為2.47分,低于常模(2.55分)水平。統計分析結果表明:不同年級、年齡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差異有顯著性;就讀小學學校級別不同,學生自我效能感差異有顯著性;就讀初中和高中學校不同,學生自我效能感無顯著性差異,而初中、高中學校級別不同對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有顯著性差異;腫瘤學專業學生和非腫瘤學專業學生自我效能感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家庭總收入和幸福感不同的學生自我效能感有顯著性差異。
2.2 醫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與一般資料的相關分析
將醫學生的性別、年齡、學校、專業、家庭總收入、幸福感等指標與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進行Spearma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小學學校、初中及高中學校級別、幸福感與其總體自我效能感有顯著相關性(P<0.01),初中學校、高中學校、專業、家庭收入與總體自我效能感無明顯相關性(P>0.05),見表2。從表1、2可以看出:女生自我效能感顯著低于男生;隨年齡增長自我效能感降低;小學就讀于鄉級、縣區級、市級學校與學生自我效能感呈顯著正相關;初中及高中就讀重點中學的學生自我效能感高于就讀于普通中學的學生;家庭幸福感與自我效能感亦呈顯著正相關。

表1 醫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調查情況及AVOVA分析(n=438)(分)

表2 醫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相關因素分析(n=438)(分)
2.3 校本部及海源校區醫學生自我效能感比較(見表3)

表3 校本部及海源校區醫學生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較(n=438)(分)
校本部高年級學生(2006級、2007級)和低年級學生(2008級)的平均自我效能感得分為(2.63±0.44)分和(2.71±0.46)分,高于海源校區高年級和低年級學生的平均自我效能感得分,即(2.47±0.43)分和(2.43±0.41)分,但通過兩獨立樣本t檢驗,差異無顯著性。
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高速發展,知識爆炸,市場力量介入醫療體系,醫療衛生工作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疾病全球化所帶來的壓力與患者和社會對醫療服務質量越來越高的期望,使得醫師肩負的責任越來越重大。醫學生面對沉重的學習壓力和就業壓力,這種感受尤為強烈。我國傳統醫學教育定位于知識傳承,強調醫學知識的掌握,對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不足;教學模式單一,灌輸多于啟發,學科之間連貫性不足,課程之間缺乏協調,致使學生學習主動性差,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嚴重不足。盡管各醫學院校紛紛推出各種教育改革舉措,但趨于形式化和表面化,缺乏深層次改革研究和實踐,改革的現狀和效果與新世紀醫學教育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自我效能感是美國心理學家Bandura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反映人體對自身潛能的發揮。自我效能感是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它對個體行為的啟動和維持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能夠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行為目標設定,調節動機過程,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決定著人們對于困難及挫折的處理方式。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健康狀況呈正相關;心理健康水平不僅關系到醫學生的學習熱情及效率,而且會影響其學習質量。
本研究發現,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女生。這與王才康等[2,3]的研究結果一致。證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性別差異具有跨文化、跨年齡一致性。本研究發現,醫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總體上較全國大學生水平低,這與廖美玲[5]的研究不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隨著近年來就業、考研壓力的增大以及醫患關系緊張,使得醫學生對前途感到擔憂。
本研究發現,從小接受較為全面的綜合教育的城市及重點學校學生比就讀鄉級、縣區級學校與普通學校的學生自我效能感高,這與其他研究者的結論一致[6]。前者在進入大學就讀后往往能夠很快適應環境,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從而提升自我效能感,因此更容易自我實現。心理學研究認為,個體幸福感的體驗主要來自于良好的人際關系和人際支持網絡,家庭收入與個人自我控制感呈正相關[7]。但本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與家庭收入無相關性,而與家庭幸福感呈正相關(r=0.152,P=0.001)。分析這種差異可能是取樣范圍不同和樣本數量相對較少(高家庭收入者僅占6.2%)造成的;而家庭幸福感高的學生,因為更易獲得幸福感,從而更容易有優良的人際關系,從而獲得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不同年級醫學生自我效能感存在顯著性差異。開展本調查時,2008級學生正處于大三,主要學習醫學專業基礎課,學生課業任務重,部分學生容易產生焦慮不安的緊張情緒,自我效能感得分較低,為(2.52+0.43)分;2007級學生進入大四的臨床實習階段,對臨床工作充滿期待,自我效能感提高,為(2.73+0.45)分;2006級學生臨近畢業,就業和考研壓力大,自我效能感降低,為(2.51+0.49)分。昆明醫科大學校本部為二本院校,海源校區為三本院校。本研究發現,校本部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分高于海源校區的學生,但無顯著性差異。該結果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的人的職業緊張程度明顯較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嚴重。腫瘤專業學生會面對更多腫瘤手術、術后放化療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應、反復治療失敗挫折感強烈的患者,這就需要腫瘤專業的醫學生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來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在臨床工作中,可以通過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及時幫助患者調節抑郁情緒,提高其執行健康行為的積極性,改善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增強其對康復的信心。而在本研究中發現,腫瘤專業醫學生與其他專業醫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無顯著性差異。因此,腫瘤學臨床教學工作者需要應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提高醫學生特別是腫瘤專業醫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這不僅是幫助其維持心理健康,預防、減少心理疾病發生,積極應對學習、生活、工作中實際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1]劉輝,蔣曉蓮.自我效能理論對醫學教育的啟示[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4(3):11-13.
[2]Schwarzer R,Aristi B.Optimistic self-beliefs:Assess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irteen cultures[J].Word Psychology,1997,3(1-2):177-190.
[3]王才康,胡中鋒,劉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1,7(1):37-40.
[4]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
[5]廖美玲.七年制臨床專業學生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2):48-50.
[6]吳心靈,羅雯,汪冰,等.總體幸福感相關分析及影響因素探討[J].醫學教育探索,2010(10):1309-1312.
[7]陳嶸,秦竹,李平,等.云南貧困醫學生心理控制感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5):388-389.
G444
B
1671-1246(2014)23-0102-03
注: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基金項目(2011Y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