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地圖使用在歷史課堂中的缺失
楊波
(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江蘇通州226301)
結合歷史課堂教學實際,發現在課堂上教師對地圖的使用只是簡單的呈現講解,地圖使用在歷史課堂中的缺失會使得課堂的完整性、生動性都會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多思維的發展。本文結合教學實際,探討了如何讓地圖在本課教學中活靈活用。
歷史;教學;地圖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初二歷史下冊中重要的一篇,上承“法西斯勢力形成”下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后勝利。該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中的事件,提高學生歸納歷史進程的能力。
相對而言,初中學生對歷史學科不太感興趣,究其原因可能是大多數學生感到學習歷史比較乏味,涉及知識面太廣、許多歷史知識學生不熟悉,學習起來也就沒有特別大的興趣。要想解決這種現狀、就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下面是一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則教學片斷: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地圖——“德意志歐洲的擴張”,讓學生齊聲朗讀地圖上的紅色字體:“1939年9月1日,德軍進攻波蘭”。
結束后,教師提問:“英法為什么宣而不戰,請結合地圖來說?”
教師在沒有使用任何教輔工具的情況下講述了地圖,并帶領引導學生齊聲說出:“英法希望禍水東引。”
學生回答后,關閉多媒體地圖,進入第二框題——“戰爭進一步擴大”講授,教師提醒了太平洋戰爭爆發,說明“戰爭在不斷的擴大”。
在這一教學片斷中,當教師在講述戰爭發展形勢時,有學生低著頭看課本,有學生茫然地看著屏幕上的地圖,課堂上只利用了一次地圖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知識點。
歷史有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時間和空間。“左圖右史”“索象與圖”是古今學者治史和讀史的重要方法。比起文字的表現形式,地圖在歷史的長河中反映事物所處空間狀態方面更簡明直觀,因而鄭樵在《通志·圖譜略》中就有“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的感慨。
反思這一教學片斷,教者在課堂上對地圖的使用只是簡單的呈現講解。筆者認為該課在歷史地圖的使用中存在以下問題:
1.課堂缺乏歷史的時空框架,情景教育陷入了“紙上談兵”
梁啟超曾說過:“讀史不明地理,則空間概況不確定,譬諸筑屋而拔基礎。”顯然要完整地了解歷史,就要知曉當時的地理,因而須借助歷史地圖,才能有更直觀的形象思維,也符合初中生的特點。
在本課教學中,“禍水東引”“西線”“東線”“亞洲戰場”“太平洋戰場”……教師并沒有切實際地給學生指出,而是“紙上談兵”——簡單地羅列課本知識點,則使學生天馬行空,戰略者的意圖無從知曉,更不可能讓學生在錯綜復雜的場景中理順前因后果。
課后,筆者問一女生:“捷克斯洛伐克在德國的什么方位?”該女生一時回答不出,翻書查找。
2.歷史地圖簡單地呈現,缺乏深層的分析
南通歷史學科基地組長周錦華老師說過:“教學中簡單地一問一答,學生反復從書上找出相關內容念一遍,其余時間教師講述,這是教學的誤區之一。”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僅講清歷史的知識概念和外在的線索,是遠遠不能滿足當今學生的求知欲望,齊聲朗讀更是種“虛假繁榮”。
在本課中,教師簡單地呈現地圖,快速地讓學生回答戰爭的時間和地點,這是直接灌輸知識,怎能讓學生感受到戰爭中應有的刀光劍影、爾虞我詐。
同時教者片面強調時間順序,忽視了空間轉換,使學生缺乏在更大空間范圍內審讀歷史事件的意識,學習效果也事倍功半。
教科書上的歷史地圖、現代的歷史專著和一般歷史教學用書,都或多或少具備各種不同題材的歷史地圖。這種采取地圖形式來作為解釋歷史事件的方法,肯定有助于學生們對原書相關論述文字內容的理解,而且還可以取得代替文字或補助文字內容,收到更概括和更形象地闡明主題的效果。歷史地圖更是中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方便學生們對空間認識的一種重要載體,加深學生對歷史地理事物的空間理解。但通過歷史地圖這種最直觀的內容呈現,可以更有效的形成知識體系概念,進而幫助他們理解更多的知識、掌握基本原理,從而提高我們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不是背書和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每一幅歷史地圖,都是為特定的教學目的服務。教科書上的歷史地圖,其內容應是取決于歷史教學大綱所提出的要求。
1.設計恰當的情景,構建學生多維的歷史平臺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直接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學習,獲取知識的過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地圖即是建構主義中學習歷史的最好資料之一,可以直觀表達并多樣化,也足夠撐起歷史的多維空間。
筆者認為該課可從以下兩方面巧設情境。
首先,地圖準備可以多樣化、豐富性。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通過聲音、圖畫等動態的展示;可以利用教學歷史地圖掛件;可以用各種彩筆手繪地圖;可以讓學生提前準備好配套地圖冊和填圖冊。
其次,教師利用地圖預示問題,引導學生,避免課堂問題突兀的呈現。比如本課中可以結合地圖讓學生回答和標注戰爭的過程;讓學生思考德國為什么首先進攻波蘭;英國和蘇聯為什么沒有淪陷;亞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區別等等。從而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歷史課堂成“空對空導彈”。
2.精煉生動的課堂,展開學生想象的翅膀
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二戰中的不同角色,可以讓學生用不同的色彩把德意日三國侵略擴張的線路標注在地圖上,并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填圖冊……從而讓學生在記憶中形成戰爭的三維框架,并體驗到什么是兵貴神速和戰爭的殘酷無情。如果僅簡單的講述戰爭,會很枯燥乏味,更會讓學生對戰爭的印象云里霧里。
學生可以適當填繪一定數量的歷史地圖,鞏固所學歷史地理知識的重要環節。把所學的知識再現在歷史地圖上,是用以強化學生記憶的最有效辦法之一。
掌握歷史地圖是學好和運用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他們能經常做到讀圖、填圖、用圖。教師也要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他們的興趣,學生們就會逐步掌握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知識概念的能力。
3.運用歷史地圖教育,培養學生愛國情懷
21世紀新課程標準要求全面培養學生,培養學生用現代人文精神來理解歷史,詮釋歷史,特別還要注重愛國主義的情操教育。結合本課,地圖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1942年2月23日,羅斯福在全國廣播講話之前,就要求民眾結合好世界地圖來理解他講話中強度的美國戰略意圖。一時之間,地圖在美國“洛陽紙貴”。
“指點江山”得先“胸中有丘壑”,當年錢穆先生就曾說國人的地理能力太差。這樣的現象到今天改變了嗎?本課教材上最后一問:“日本與亞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關系”,如果沒有地圖,學生能分清各個戰場的區別嗎?還有例如當今“釣魚島”“北方四島”都是地理上涉及到的敏感問題,就時刻提醒我們要重視歷史地圖教育,而不是簡單的旅游觀光宣傳。
所以學生學習歷史,不是把他們培養成為歷史專家,而是要成為合格的現代公民。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學生在急速變化的社會化洪流中謀求自身發展。
楊波(1982-),男,江蘇南通人,本科,研究方向:通州地方校本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