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誠,賈娜,陳光偉
工程教育現狀分析與角色定位研究
劉誠,賈娜,陳光偉
(東北林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本文在我國大力發展工程教育,進行工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結合高等工程教育的實際情況,論述了我國工程教育現狀,討論了工程人才培養質量對工程教育角色定位的促進作用,指出在現階段,培養具有工程倫理、道德精神及人文素養的工程人才,是當今工程教育的現實使命,工程教育的角色與定位應從現行的培養科學家的模式中逐漸向培養工程師轉化。
工程教育;角色定位;應用型人才
進入21世紀以來,為適應國際競爭需要,歐美等發達國家均把培養未來工程師作為國家重要戰略目標。[1]2010年6月,我國也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正式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探索建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創新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建設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師隊伍,擴大工程教育的對外開放。在2013年6月召開的國際工程聯盟大會上,我國正式成為《華盛頓協議》組織的簽約成員,標志著我國工程教育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目前,我國開設工科專業的本科高校有1 047所,占本科高校總數的91.5%;共開設工科本科專業14 085個,占全國本科專業點總數的32%;在校生452.3萬人,研究生60萬人,占本科(含)以上在校生規模的32%。[3]面對如此的規模,工程教育未來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與定位是要進行深入探討的問題。
我國已經建立了一個基本完整的高等工程教育體系,目前近三千萬的高等學校在校學生中,近三分之一是學理工的,其中一小部分在本科院校就讀,大部分為近年來迅速發展的工程職業教育。但我國的工程教育水平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尤其是在工程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等方面。主要體現在:
(1)人才培養模式與工業界需求不匹配。以培養科學家的課程體系培養工程師,是我國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現象,即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偏重理論,很多畢業生到企業之后,要經過企業的重新培訓才能適應工作環境,從企業的角度考慮,更希望高校培養的人才用最短的時間適應企業環境。
(2)課程體系的配置與工程需求不匹配。目前,國際上的工程教育已經逐漸轉向綜合化和應用化,課程體系設置更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許多理論知識的學習是通過實驗或實踐環節完成的。相比之下,我國目前的課程體系中,課堂理論教學所占的學時比例明顯偏高,實驗或實驗環節相對薄弱。國際上對中國工科學生的普遍認識是成績好,會考試,但探索意識和探索欲望不夠,與我們課程體系的配置有很大關系。
(3)工程設計和工程訓練嚴重不足。以美國工程教育為例,美國高校與企業都十分重視彼此間的合作與交流,高校的實踐教學環節內容充實。相比較,我國工程教育的硬件和軟件條件都十分薄弱,實驗、訓練設備落后,工廠不愿意接納學生去實習和訓練,導致學生對工程的理解十分模糊,進而削弱了對其職業的熱愛與精力投入。
(4)工程教育的培養體系不健全。工程教育不僅僅是高校的任務,要培養出合格的工程技術人員,需要高校、企業以及社會力量形成一個完整的培養體系,而目前,我國的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既缺乏對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培訓的意識,也缺乏相應的能力,同時社會力量對這方面的補充作用也微乎其微,若不借助于企業和社會的力量,僅憑高校一己之力,很難達到工程教育的目標。
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工程教育想要獲得良好的效果與持續發展的動力,必須首先解決角色和定位問題,在學習經驗與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才能保持客觀的判斷,將工程教育作為一門獨立、嚴謹的教育學科,而不僅僅是職業化人才的培養方式。[4]
3.1 變化的人才需求促使工程教育角色的轉化
為了評價工程教育培養人才的出口質量,在《華盛頓協議》框架體系內,我國制定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標準》規定了工程專業畢業生的10項基本能力,包括:具有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具有從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關數學、自然科學知識以及一定的經濟管理知識;掌握扎實的工程基礎知識和本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了解本專業的前沿發展現狀和趨勢;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分析并解決工程問題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創新意識和對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設備進行研究、開發和設計的初步能力;等等。[5]
《標準》中規定和表述的10項能力比較全面地概括了一名合格的工程技術人員必須具備的技術素質和人文素質,與美國工程與技術委員會(ABEE)制定的對工程教育培養專業人才的11條評估標準相比較,絕大部分的要求是統一的,但后者對工程中的具體設計能力、多種綜合訓練及驗證和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有更為詳細的要求。[6]從上述標準中可以明顯看出當前工程師培養除了重視培養數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外,更加注重的是實際解決工程問題、團隊合作以及終身學習等意識能力的培養。因此,工程教育的角色與定位應從現行的培養科學家的模式中逐漸向培養工程師轉化。
3.2 工程教育的目標定位
工程教育的目標直接關系到將受教育者培養成什么樣的社會角色及應該具備哪些綜合素質的問題,其深層影響不僅涉及到圍繞教育目標的教學過程的組織與實施,也涉及到工程教育自身的發展和改革方向,同時也會影響工程教育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
從人才培養社會角色定位來看,高等工程教育培養的不是科學家。高等工程教育與科學教育具有不同的培養目標,所培養的人才也有不同的功用,工程師(Engineer)和科學家(Scientists)往往容易混淆。科學家是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數字化重現與認識、探索、實踐、定義的專業類別貢獻者,其主要工作是努力探索大自然,以便發現一般性法則;工程師是指具有從事工程系統操作、設計、管理,評估能力的人員。科學家探索世界以發現普遍法則,而工程師使用普遍法則以設計實際物品,即科學家問為什么,工程師問有什么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柯俊教授曾經說過:高校工程教育培養人才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在條件不完全確定的情況下做出一個絕對要成功的設計的工程師,而高級工程師的培養甚至比培養教授、培養科學家還要難。
隨著科技進步的逐漸深入,傳統意義上“工程”的范圍已經逐漸被“工程鏈”替代,即包括研究、開發、設計、制造、運行、營銷、管理、咨詢等為主要環節構成的工程鏈條,其中的各個環節都已經融入“工程”的范疇,也可以說,現代的工程已將科學、技術、非技術、工程實踐等融為一體,涉及到更多的學科和領域,成為交叉融合的工程體系。
伴隨著現代工程特征的呈現和發展,工程教育逐步呈現出整合、通識、合作的趨勢,更加注重學生工程職業素養和工程職業道德的養成。工程教育培養的不僅是具有技術能力的工程人才,也必須是具有工程倫理、道德精神及人文素養的工程人才,這已經成為當今工程教育的現實使命。
面對工程科學技術需求的變化,工程教育需要調整自身的角色定位來適應這些變化,高等院校作為我國工程教育實施的主體也要及時調整自身的教育體系,這種調整毫無疑問會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各個環節,包括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工程人才的使用者及其他相關行業協會等組織,都有責任和義務從自身出發,為工程人才的培養承擔自己的責任,希望通過共同努力,使我們的工程教育培養出的人才能夠有能力勝任未來的挑戰。
[1]周南照.教育國際化的若干國家政策比較和世界態勢反思[J].世界教育信息,2013,(4):3-18.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
[3]陳蓉.地方高校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工程專業綜合改革探討[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3,(4):91-94.
[4]王延吉.“回歸工程”還是“回歸教育”——美國工程教育改革斷想[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16-120.
[5]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試行)(2012年7月修訂)[Z].
[6]曹劍敏,李燕,周穎越,藍蔚青.高校本科工程教育改革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1,30:195-201.
劉誠(1975-),東北林業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副教授,工學博士,研究方向:機械設計、木質材料加工、木質復合材料。
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GBC1211007);黑龍江省高等學校教改工程項目(JG20130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