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喆
摘 要 閱讀是學校教育中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閱讀是取得學業成功的先決條件。要讓小學生學會學習、喜愛學習,讓小學生掌握閱讀技能無疑是首要的。然而,物的因素(閱讀方式、文本類型、文本長度、閱讀環境)和人的因素(閱讀者自身的情緒因素、閱讀者原有的知識經驗、閱讀者間的相互交流、指導者的干預)對小學生閱讀效率的有著顯著的影響,文中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小學生;閱讀效率;閱讀指導
一、閱讀為何是重要的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一書中指出,教育的四個支柱為“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雖然四者同等重要,但正規教育往往主要針對學會認知。“學會認知的途徑是將掌握足夠廣泛的普通知識與深入研究少數學科結合起來。這也就是說學會學習,以便從終身教育提供的種種機會中受益。”而要學會學習,最基本的,就是要掌握閱讀技能。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一再強調:“必須教會少年閱讀!為什么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學好問,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知識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呢?就是因為他們不會閱讀!”(《必須教會少年閱讀》)對待學習困難的學生“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學校教育的缺點之一,就是沒有那種占據學生的全部理智和心靈的真正的閱讀。沒有這樣的閱讀,學生就沒有學習的愿望,他們的精神世界就會變得狹窄和貧乏。”(《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通過閱讀而激發起來的思維,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取得收成。由于能對書籍進行思考,學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綱規定的教材。學生對書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內心中由于書籍面激發的喜愛感越強烈,他學習起來就越容易。”(《怎樣使小學生愿意學習》)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認為:“閱讀是一種從書面語言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閱讀也是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這種技能是取得學業成功的先決條件,它是由一系列的過程和行為構成的總和。”可見,閱讀是閱讀者從文本中獲取信息并與前期知識發生同化、順應,從而構建新知識的復雜智力活動。閱讀過程中,不僅需要觀察、記憶、思維、想象等智力因素積極參與,動機、興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正是由于正規教育領域內以間接經驗學習為主,學習者主要是從文本材料中獲取信息、構建新知,因此閱讀技能作為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二、閱讀有效性評價的重要指標——閱讀效率
文章所指的“閱讀效率”是評價閱讀有效性的重要指標,表示閱讀速度與記憶理解率之間的關系。
所謂“閱讀速度”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閱讀文本的字數。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閱讀速度=文本字數÷閱讀時間。
所謂“記憶理解率”是指學生通過文本閱讀獲取信息后,回答相關問題的正確率。其中包括了即時識記、理解和辨別三個方面的指標。
因此閱讀效率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閱讀效率=閱讀速度×記憶理解率。一般認為隨著閱讀速度加快,記憶理解率會相應降低。要取得最優閱讀效率,需在閱讀速度及記憶理解率兩者間取得平衡。有研究認為,記憶理解率在70%左右時,閱讀速度最佳,閱讀者的閱讀效率最優。由此可知,如果記憶理解率不變,閱讀速度越快則閱讀效率越高。反之,如果閱讀速度不變,記憶理解率越高則閱讀效率越高。
如前所述,閱讀效率由閱讀速度和記憶理解率兩個指標確定。所以對閱讀速度和記憶理解率產生影響的因素,都會對閱讀效率產生顯著影響。
三、影響閱讀效率的因素及相應對策
影響閱讀效率的因素可分為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兩個大類。
物的因素包括:閱讀方式、文本類型、文本長度、閱讀環境等。
人的因素包括:閱讀者自身的情緒因素、閱讀者原有的知識經驗、閱讀者之間的相互交流、閱讀指導者的干預等。
下面將逐一分析各因素的影響,并簡略提出相應的對策。
1.物的因素
(1)閱讀方式。閱讀方式依是否讀出聲音,可分為朗讀和默讀兩種。一般認為,默讀不需要經過嘴部發聲和耳部聽音的過程,解碼過程較朗讀簡單,因此閱讀速度更快。然而默讀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經過訓練。
研究表明,低年級學生朗讀與默讀閱讀速度相當,而記憶理解率上朗讀更占優勢。要到高年級默讀在閱讀速度和記憶理解率兩方面才同時占優。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作為閱讀指導者盡早培養小學生的默讀能力對提高小學生閱讀效率有著重要的意義。
(2)文本類型。筆者在《小學中、高年級朗讀和默讀的閱讀效率對比研究》一文,就“童話故事”、“寫景散文”、“說理散文”三種文本類型作出對比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知識水平在一定程度決定了小學生對這三種文本類型閱讀效率的高低。因此三種文本類型閱讀效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為“童話故事——寫景散文——說理散文”。
對小學生來說,與他們的知識水平越相近,越能引起他們閱讀興趣的讀物,閱讀效率就越高。因此在閱讀指導時,要注意“首因效應”的影響,要尊重學生的知識水平,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興趣入手,為學生留下值得回味的“第一印象”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效率。
(3)文本長度。文本長度指的是讀物的字數。面對文本長度問題,教師在指導閱讀時要注意“超限效應”和“門檻效應”兩種心理效應的應用。
在閱讀指導時,教師要注意對讀物選擇的指導,要尊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不提過度要求,文本長度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圍避免“超限效應”的負面影響,應該結合“門檻效應”逐步提高要求,保護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對閱讀效率的提升作用不容忽視。
例如在小學低年級提出數十萬字文學作品的閱讀要求顯然是不合適的。可引導他們從圖畫故事書或1000字以內的童話故事開始,隨年級增長逐步提高。《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要求也是與此相適應的。第一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第二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
(4)閱讀的環境因素。環境因素對閱讀效率產生直接影響的有光線、溫度、噪音等。
例如:校園內夏日喧鬧的操場,家庭里大聲播放電視節目的客廳,顯然都不是合適的閱讀環境。光線過強或過弱、溫度過高或過低、噪音過多或過響,都會對閱讀產生干擾。在這樣的環境內閱讀效率自然是低下的。
在閱讀指導時,應引導小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環境。良好的閱讀環境應具備以下幾個基本特點:①光線柔和,教師應指導學生注意用眼衛生,保護視力,不在陽光強烈或陰暗角落閱讀。②溫度適宜,過高或過低的溫度易使人煩燥不安,是無法保證閱讀效率的。③環境安靜,持續的或音響強烈的噪音容易使人心緒不寧,甚至恐懼,是難以保證閱讀行為持續的。相反,有研究表明平緩輕柔的音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閱讀效率。這一點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得到了廣大一線教師的認同。
2.人的因素
(1)閱讀者自身的情緒因素。由于種種原因(包括上述環境因素等)造成閱讀者情緒上的波動,會對閱讀效率產生負面影響。閱讀者內心不安寧自然難以集中注意力,也就難以完成閱讀這一復雜的智力活動。
指導閱讀時,教師應教給學生平抑不良情緒的方法,讓學生擁有平靜的心靈,對提高閱讀效率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通過調整呼吸可以達到平抑不良情緒的目的,具體操作方法可參考魏書生的“氣功冥想”法。魏書生在《課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十三法》中提到:“有時課前我用引導學生做氣功冥想的方法組織教學。請同學們起立,兩腳分開,與肩等寬,倆腳平行,背直、頭正,微閉雙目,以目視鼻,以鼻對口,以口向心。然后意想丹田之處有一朵蓮花盛開著,渾身放松,若感覺深呼吸舒服,則深呼吸。這樣一來,學生很容易排除與課堂無關的思緒。冥想則是引導學生閉雙目,意想自己像一片云,飄向空中,然后變成一輪月,俯瞰地球這個直徑比月亮大兩倍的淺藍色的星體,再想自己是一顆星在廣闊的宇宙空間遨游,這時再看地球只是光亮極弱的一顆小星星,所謂‘處天外遙望地球很小,居體內細察心域極寬。這樣個人的得失進退榮辱恩怨就很容易變小,自然就從緊張狀態中解脫出來了。”
(2)閱讀者原有的知識經驗。因為閱讀是閱讀者從文本中獲取信息并與前期知識發生同化、順應,從而構建新知識的復雜智力活動,所以閱讀者原有的知識經驗決定了他能否順利完成整個閱讀過程。正如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所指出的:學生能否有意義地習得新知識,主要取決于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觀念,這些觀念能夠對新知識起到“掛鉤”(固定點)的作用。這樣才能把學習材料中的潛在意義轉化為自己現實的心理意義,形成自己的理解,將新知識的意義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同時原有認知結構也發生不一定的變化。(《教育心理學》陳琦 劉儒德)
為改善學生的知識經驗,提高閱讀效率,除教授必要的語文知識外,教師可在以下四個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要引導學生根據閱讀要求在閱讀過程中正確運用所掌握的認知策略。例如:閱讀要求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概括文本主題,則需要采取精細加工和組織的策略,運用類比、提問、劃重點、批注等策略全面把握文本。又如:閱讀要求找到某個細節內容或局部信息,則可以采用泛讀、瀏覽,甚至跳讀的策略,節省閱讀時間,提高閱讀效率。
第二,要幫助學生建立起必要的閱讀圖式,培養學生的預測能力。例如:“掛號——輪候——診斷——繳費——取藥/治療”這一連串的程序,可以建立起一個“醫院”的事件圖式。當相關內容出現時,學生就能對文本內容作出合理的預測。豐富的圖式系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從而提高閱讀效率。
第三,要教會學生作必要的快速閱讀訓練,增大學生“視距”,讓學生從點式閱讀中解放出來。在幼兒園教育中,為了提起幼兒有意注意,往往會發展出一種指認朗讀的精細加工策略。一直到小學低年級,對于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孩子,這種策略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但到了中、高年級,如果學生還只能象這樣以字為單位逐字認讀就會極大降低了閱讀速度,削弱了文本內在聯系,影響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進而影響閱讀效率。對于這樣的閱讀能力落后的學生,應當教會他們以詞組、短語為單位閱讀理解。對于閱讀能力較好的學生則應鼓勵他們以句為單位進行閱讀理解。更大的閱讀理解單位,意味著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信息,更容易理解文本內在聯系,有更快的閱讀速度,有更強的記憶理解,就有更高的閱讀效率。
第四,要指導學生建立起有效的元認知策略監控自己的閱讀行為。教師應指導學生建立起適應自己的閱讀計劃,學會監控和評價自己對閱讀計劃的執行情況,并進一步學會根據閱讀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調節自己當前的閱讀目標或所使用的閱讀策略。簡言之,要讓學生學會利用元認知策略調控自己的閱讀行為,進而提高閱讀效率。
(3)閱讀者間的相互交流。燧石相擊產生火花,思維碰撞觸發靈感。
閱讀指導時,教師要充分發揮“碰撞效應”對閱讀的正面影響,讓學生組成閱讀小組讀同一本書,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和感受,一定會有預料之外的驚喜。讓學生去討論,甚至爭論,新的觀點、新的知識就在這樣激烈的思維碰撞中產生。正如蕭伯納的名言:“一個蘋果與一個蘋果交換,手中仍然只有一個蘋果;而一種思想與一種思想交流,你將擁有兩種思想。”
閱讀者間值得重視的另一種心理效應是“共生效應”。孤獨的閱讀者注定是“短視”的,就像大自然中一株無助的小草。只有閱讀者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相互學習、相互支持才能促進他們取長補短,茁壯成長。教師的指導、班級的支持、學習小組的互助,對學生閱讀效率的提升作用可謂舉足輕重。
(4)指導者的干預。教師作為指導者對學生閱讀進行干預的作用在前述各種對策中多有提及。除此以外,尚有一種不容忽視的心理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或“期望效應”。
教師對學生期望的作用不僅在于改善師生關系,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樹立起進取的信心。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學生的思路開闊、思維敏捷,閱讀效率相比自然會有大幅提升。
四、結語
最后,借用蘇霍姆林斯基在《怎樣使小學生愿意學習》中的一段話來結束本文。
“要使小學生的智力生活豐富多彩,就必須保持思考和記憶的和諧。尊敬的同行們,讓我們一起來關心這件事:在小學里,首先要使兒童善于思考,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尋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認識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這樣,他才能成為一個好學生。”
參考文獻:
[1]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胡繼武.現代閱讀學[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2011.
[5]魏書生.課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十三法[Z].
[6]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李萌.論幾種心理效應在初中作文教學中的巧妙運用及其效果[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