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長春
關鍵詞 學習策略;英語教學;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以集體活動為主體的,因此合作小組的合理構成對合作學習的成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合作小組的組成
小組合作學習前一般是將同質的學生按照學業成績、能力、性別等分為異質小組。每個小組內應當有一名基礎較好的學生,再加上成績中等的兩位學生和一名相對較弱的學生。對于每個組員所擔負的責任要有明確的分工。小組成員的構成也應當隔一段時間進行調整,以便使小組成員在不同位置上得到鍛煉。我們采取“異質性分組”的方式,通過彼此合作來學習,可以增進他們之間的互動、理解和友誼,對于未來生活之中即將面對的人際關系,應該比較容易勝任的。我們在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異質性分組”。“異質性”至少應考慮三方面:(1)能力。不同能力的組合,能使組內實力比較均衡,有利于公平競爭,也有利于“兵教兵”活動的開展。(2)性別:組內同學男女生都有,有利于學生學習如何尊重異性,包容他人。(3)其它因素:組內同學來自各種家庭背景,個性也不同,大家可互相學習,和諧共處。
每組人數以4-6人為宜。人數太少或太多皆非所宜,反而缺乏互動的機會,由傳統的插秧為方陣式、便于1幫1或多幫1。(如下圖),在初次分組中,教師掌控分組,不宜由學生自行分組,否則會比較混亂。班上如有“英雄好漢”,最好把他(她)們拆到各組,讓他們孤掌難鳴,有助于班級秩序的管理。對于成績優異的學生,要委以重任,讓他們發光發熱,在各個學習小組發揮帶頭作用。把優秀生與“學困生”搭配坐在一起,結成幫扶對子,并在每個小組選好小組長。對于小組長的選拔,要依據幾個條件:(1)組長要有較強的責任心;(2)組長成績比較優秀;(3)組長要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兵教兵”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只要有學生會,就要讓會的學生教,如果實在沒有學生會,教師再教。會的學生可能教的不完善,方法不一定是最優的,教師可以加以補充歸納,學生幫解決的問題,同學記憶是最深的,這個環節既是培尖,又是補差。筆者通常在教學中采用的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個體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學習——全班統一交流。
二、小組競爭機制的建立及評價體系
小組合作學習要想取得成功,關鍵是要確立一種能促使每個小組成員都積極努力、互相幫助的良性競爭機制,而恰當的評價起著導向作用。課堂評價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使用一定的評價工具如:(1)回答問題;(2)技能表演;(3)自制測驗;(4)創作作品分析等。在每天的教學活動中通過評選優勝小組,積極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熱情。每節課小組的小組活動讓每節課充滿活力。以下是筆者運用的兩個表格,以下這個貼在課室左邊作為每節課小組評價使用。
這個表格主要用于評價每節課學生的表現,對表現出色的組及時進行加分,下課前做好統計,評價基于以下標準。
(1)優勝小組標準:積極回答,展示準確,文明守紀。
(2)每節課下課時老師宣布優勝小組,同時說明理由,然后作好記錄,按得分高低排名,全班前4名評為A,5-8名的評為B,9-12名的評為C,分別的3分,2分和1分。
(3)班長統計,一天內得到分數最多的小組是當天的優勝小組,可以得到流動紅旗,保留一天(每天評前4名),百分考評每人加1分,讓每天小組成員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初一(3)班小組合作學習分組表
在課外活動中,課外英語小組合作學習可以采取如下一些形式:作業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完成某個方案;互相督促并且保質保量地完成作業;單詞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可以組內成員每天互相抽寫10個單詞,并且互相批改;課外閱讀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可以是每周小組成員共同合作閱讀4篇文章,共同探討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以優帶差,然后各自根據自己的實際學習水平和基礎,做出自己獨立的學習筆記,記錄新學到的知識,可以是詞組也可以是好的句子;課外寫作的小組合作學習,對于老師布置的寫作題目可以互相交流觀點,集思廣益,然后自己獨立寫作完成。這樣既提高了效率,又讓那些基礎較差的同學在相互交流中學到了知識,不至于對寫作產生很大的膽怯的心理。下面這個表主要對課內外學生學習行為的表現評價表。
使用這樣的一個表,一方面讓學生們自我評價提高自我管理,另一方面加入教師評價,更加能顯示出評價的公正和合理。每個星期優秀小組獲得流動紅旗一面,四個星期小結一次。
在每個學期中,我們要結合各個小組的綜合表現,在一個學期內獲得流動紅旗的總數,評選出學期最佳小組,使每個小組從頭到尾保持積極的你追我趕的學習勁頭。(見下表)
另外,我們對于小組合作學習一定要及時總結,才能鞏固成效,這樣才能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常態健康發展,持之以恒。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分析學生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只有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才會積極、快樂、高質、高效地學習,教學才能達到一種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狀態。
參考文獻:
[1]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2]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年
[3]陳建紅,楊鳳義.當代教學模式改革的特點及發展趨勢[J].現代中小學教育,1999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