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庭+郭建中
【內容摘要】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針對初中和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特征,和初中與高中課程特點,從新課程標準、教與學方法、知識建構、能力培養、習慣養成等方面研究初高中物理教學的街接,探索適應高一新生成長的方法。
【關鍵詞】新課程 初高中 物理教學街接 教學方法 學習方法
新課程的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內容比較開放、而且非常形象,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為生長點。高中物理教材是初中物理教材的進一步深化,具有模塊結構的特點。教材內容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在形式上,注重物理與現代科學技術及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在編排上,關注實驗和理論聯系,主要體現物理的應用價值和學術價值。由于高一物理課時數安排的相對較少(每周最多兩課時),這樣以來,如果繼續沿用舊的教學方法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所以必須樹立與時俱進的新課程理念,“以學生為中心,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只有用這樣教學理念才能真正的改進教學。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特征,研究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學銜接問題,勢在必行。
背景
當前,國內對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研究內容主要從學生由初三畢業到高一上學期這個時間段的過渡上,從初高中物理教學內容、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來分析和論述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難的原因及一些應對策略,還沒有形成系統性的理論研究成果,有關的實驗研究成果也比較少,初高中物理銜接教學的研究,還僅限于教師的經驗總結層面上。因此,從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方面系統地研究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也就勢在必行。
一、影響初高中銜接的因素
(一)教材
初中物理課程基本上都是用描述性、概念性的方法闡述物理概念、物理方法、物理規律以及物理學原理的。但在很多情況下,定量關系仍然要涉及其中。初中物理教材內容相對比較具體、形象,大部分為定性的分析和一些簡單的計算。而高中物理課程對物理概念、物理方法、物理規律以及物理學原理的討論和闡述,要求在定性討論的基礎上,不但做出比較精確的定量分析,還要應用到相關的理論論證和數學推導,且相關物理習題的類型比較多,解每道題的技巧都是靈活多變的,這就體現了物理課程的“起點高、難度大、容量多”的特點。
(二)教學方法
初中物理教材每課時安排內容少,習題類型較為單一,教學進度一般較慢。教師可以對各類習題進行講解示范,對重點內容及疑難問題進行強化鞏固。而高中物理課時緊,內容復雜,習題類型多,所以每課時安排內容都比較緊,即使是本節課的重點教學內容,教師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做反復的強調。教師一旦對一個問題進行適當的強調,則勢必超出規定的時間限制。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內容只能點到為止,所有高一新生想取得好成績實非易事。
(三)學生心理特征
初中學生的年齡都處在10~14歲之間。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具有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在此年齡階段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幼稚性。學生們的情感態度是比較熱情,而且容易動感情,很容易受感染,但情緒的轉移是比較快的,通常都帶有比較明顯的極端熱情與極端冷淡兩極性,所以常常容易出現叛逆心理。而高中學生的年齡處在14~17歲。正處在青春期,學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趨于成人,其情感態度逐漸趨向比較深刻而且趨于穩定狀態,自控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很多情況下還是不夠成熟,一旦遇到挫折也很容易產生消極情緒。高中學生比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集中,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同時起作用,其最大特點是興趣與奮斗目標有了聯系,相比而言,間接興趣起更大的作用,因而,動機和興趣趨于穩定。
(四)學生思維方式
初中階段學生雖然偏重于形象思維,但已處于向抽象邏輯思維轉化的時期。初中學生在此階段屬于經驗型的抽象邏輯思維階段,這種抽象思維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體形象作支柱。同時,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發展,但仍帶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觀性。高中需要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要將抽象邏輯思維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過渡到辯證思維。在物理學習中,需要學生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思維,能夠用理論作指導,運用辯證思維來分析、綜合各種事實材料,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學生學習方法
1.由于心里特征和思維方式的影響,初中學生習慣于簡單的記憶,不善于獨立的去思考問題和認真鉆研問題,缺乏一定的歸納和總結的能力。而高中學習則要求學生勤于思考問題,鉆研問題,善于探索思考總結。因此,如果剛剛步入高一的學生還是沿用初中的學習方法,就很難適應高中階段的學習。
2.升入高中后課程內容比較多,作業的量不但大而且難度更大,所以許多學生只能應付當天老師布置的各科作業。
3.高一新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善于思考問題,對概念意義、規律形成、定律理解不透徹。往往重結果輕過程,僅僅局限在會做題的范疇。缺少對物理方法(如等效替換、類比法、整體與隔離法,極限法,分析與綜合法、控制變量法,假設法,模型)的研究。這樣一旦題型稍有變化便不知所措。
二、解決銜接問題的方法
(一)研究課程標準
初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涉及到培養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開發,教學實施變革,課程評價體系的重建。因此初高中教師都要認真學習整個初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比較初高中的聯系與差異,做到有的放矢,銜接得當。
(二)轉變教師角色,改進教學方法
1.新課程倡導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教師應由知識的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從學會向會學過度,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進而讓學生掌握一種生存的本領。課堂上,學生應該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把講堂變成學堂,把師生對立變師生對話,真正做到教師可以少講,學生可以多學。積極開展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2.在物理教學中,初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在此年齡階段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幼稚性的心理特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試驗和小組合作學習,確立他們的主體地位,滿足他們想做“小大人”的體驗。結合初中物理教材的閱讀材料和課外實踐活動,適當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對復雜基本規律和物理概念,初中教學就要留有余地,引導學生發現初中課本中物理定義的局限性,為高中的學習做好鋪墊。高中物理教師要了解初中的教材內容和學生心理特點,必須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比較客觀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進行分層教學,避免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產生厭惡感。由于此階段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趨于穩定,教師在教學中適當的增加實驗的趣味性以培養學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趣味性物理實驗的開發。同時教師要有效的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以學生生活中的前概念和在初中所學的前科學概念要深化為契機,從知識層面實現學生由初中向高中的過渡。教學中,對必要的初中知識進行回顧,分散知識點,降低難度,不急于拓展,減少盲目訓練,真正做到有效,進而實現高效。
3.初高中教師要結合學生思維特點,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在觀察與實驗中獲得感性材料,繼而經過抽象思維,得出物理概念和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實現思維由感性向理性的升華。
(三)教師引導學生轉變觀念、改進學法,提升思維能力
1.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新問題,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和態度。要將以前“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每一位學生學習物理并不是教師手把手教會的,而是學生自己學會的。在開始學習高中物理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是正常的。我們應當適當降低難度,找到最佳發展區,促使解決問題,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