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勇,宋 姣
(遼寧大學 學生工作處,遼寧 沈陽 110036)
環境對人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往往會烙有相應時代的印記。進入21世紀第二個10年,已經成長起來的“90后”,成了高校學生的主體。面對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90后”大學生,高校班主任應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規律性,以努力增強其實效性,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談及當下大學生的特點,“90后”自然成為一個重要標簽。這一代大學生,是伴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成長起來的一代,是受多元文化熏陶成長起來的一代,是父母等長輩呵護程度空前的一代。可以說,這一代大學生獨具特點,個性鮮明[1]。事實上,“90后”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比之以往均有顯著的不同。這使其形成了如下特征:
二是自主、獨立意識強,同時伴以更強的逆反心理。“90后”大學生基本為獨生子女,在一貫的家庭寵愛下,追求自我為中心,遇事往往以自我好惡論取舍,忽視和很少顧及別人,崇尚個性張揚和自由;在校園內的突出表現為,不喜歡“課本式灌輸”,對老師的“諄諄教誨”“權威說辭”和“重復提示”大多不認可、不接受,常常以相反的方式做回應,執拗地按自我的理解和意愿去待人處事。
三是求新求異意識強,但意志力和韌性薄弱。“90后”大學生由于啟蒙教育早,智力開發充分,大都思維敏捷、學習和接受能力強,愿意嘗試新鮮事物,追求不同凡響。然而一旦遇到困難,又多表現出專注力不夠、耐挫能力低、執著精神差,缺乏勇往直前的恒心和毅力。
四是成才愿望強烈,但又缺少清晰的目標。“90后”大學生處在無處不競爭的社會環境中,作為“獨苗”家庭也寄予厚望,因而其總體上更爭強好勝,希望成功成才、出人頭地。但是往往由于不能正確地觀察社會和看待自己,找不準真實的坐標點;或雖選定了目標,但由于不清晰、不堅定,又因為這樣那樣的影響而動搖。這使其常常感到困惑和迷茫。
面對“90后”大學生的上述特征,高校班主任作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2],應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一是應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養。要將大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應使其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班主任應牢記高校的這一培養目標,真正關心大學生政治方面的成長和發展。而要做好這方面的工作,班主任首先要把自己武裝起來、豐富起來,“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使自己盛滿“一桶水”,才能得心應手地給學生“一碗水”。為此,應多注重政治理論學習,多關心時事政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從而及時、有效地給予學生這方面的幫助。
二是應儲備較豐富的心理健康知識。如前所述,“90后”大學生基本為獨生子女,父母及長輩長期的寵愛和呵護,使其一直“要風得風,要雨來雨”,很少或從未遭遇挫折。高考前長時間的緊張學習和大學畢業后嚴峻的就業形勢等,都使其一直處于焦慮和壓力之中。這使其易產生心理問題,如失去優越感產生自卑、失落,自理能力差產生的焦慮,戀愛和人際交往不如意產生的困惑等。而一旦出現這樣的問題,不但學習受影響,還易產生身體不適、情緒失衡,極端者甚至有輕生的念頭,因而事關重大。班主任不同于輔導員,由于一般只負責一個班、接觸學生多,因而更易于發現上述問題。要處理好、解決好發現的問題,就需要班主任通過學習掌握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努力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三是應加強大學生教育管理方面知識的學習。高校班主任一般由專業教師選聘而來,起初多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大學生教育管理是科學,只有認真學習,才能把握其中的規律并應用于實踐中。因此,班主任應積極參加相關培訓、座談、交流等活動,以更多地掌握這方面的相關知識,從而在工作中,贏得學生的共鳴和支持,把工作做得更好。
四是應不斷提升專業知識,出色地做好教學工作。班主任一般會帶自己教學的班級,如果具備淵博的專業知識和出色的教學能力,不僅會為學生專業學習、能力提高提供實際幫助,而且還會因此使學生由衷佩服,大學生會因對班主任的“崇拜”而對其施加的教育聽得進、記得牢,其教育收效也就更明顯。
(2)種次號的取號著錄,編目人員不需查工具書可以直接給號,而當種次號發生斷號或者缺失,工作人員也很方便進行查詢補錄,種次號的取號著錄,給編目工作人員帶來便捷。
實踐表明,班主任既應當大學生的良師,又應做大學生的益友,將良師與益友兩個角色有機地結合起來,會讓學生感到親近,減少師生間的距離感,從而有利于做好工作。
從“良師”的角度來看,班主任應當做一名“好老師”。班主任應增強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愛崗敬業,公正處事,真誠待人,言行一致,從細節之處為學生做出表率,樹立良好形象。工作中,班主任應急學生所急、幫學生所需,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感染、熏陶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引領學生成長。
從“益友”的層面來講,班主任還要恰當地扮演好“朋友”的角色。面對“90后”大學生,應轉變傳統的教育與管理方式,去除居高臨下、“一言堂”,由衷地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遇事多站在學生角度考慮,與學生打成一片,“快樂學生的快樂”,與學生心靈相通。無論是青年教師還是中老年教師擔任班主任,都應從做學生的“益友”出發,盡快融到學生中,與學生們真誠相處,對他們關心、鼓勵,因勢利導地開展工作,促進其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新媒體具有快速、便捷、多元等特點,高校班主任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與大學生進行線上的溝通與交流,以此貼近大學生的生活、拉近與大學生的距離[3]。由“90后”大學生的特點可以看出,若仍然是傳統形式的開會、座談等,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如果班主任與時俱進,在線上與大學生“群聊”,如以建立微信群、構建“QQ班級”、開通“班級博客”等方式創建班級的虛擬社區,讓學生在其中暢所欲言,師生間“你一言我一語”共同分享生活與學習上的心得與體會,學生更容易敞開心扉,班主任也就有工作上更多的針對性。班主任還可以利用“私聊”方式,讓內向的學生有機會與老師交流;在“一對一”的環境中,班主任可以傾聽到學生的心聲,從而根據他們每個人的性格特點,恰當地開展工作。這里要強調的是,班主任在網絡交流中,應注重語言的平實自然、詼諧幽默,這更會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新媒體帶來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開放式大學生管理,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這種氛圍和環境下有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4]。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在積極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應注重新方式與傳統方式的相互結合,應注重因勢利導,以保證新媒體教育形式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班級是大學生的基本單位,是學習、生活的主要載體,應努力做好班級文化的建設工作。一是應從班干部管理入手,形成班級工作的骨干力量。做好班干部的選用和培養工作。班干部是班主任開展班級工作的助手,是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的橋梁和紐帶。“90后”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更喜歡“對味兒”。因而,應選擇那些思想品德好、同學關系好、樂于奉獻的學生擔任班干部。選用班干部時要公平、公正、公開,要“一視同仁”。這樣選任的班干部在學生心中才會有說服力和號召力[5]。班干部不應一成不變,班主任應根據學生不同年級、階段的成長變化,適時調整學生干部崗位,讓更多的學生通過擔任班干部得到鍛煉的機會。班主任還應注重對班干部多方面的培養,充分地調動他們的主動性,讓他們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班級活動中,都能發揮出模范帶頭作用,并真正做到努力為同學服務,為集體服務。通過對班干部的有效管理,帶動全班學生,實現班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良好的學風和班風。
二是班主任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這有利于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相互溝通,增強團結。應結合學生特點,積極開展公益類、挑戰類、喜聞樂見類等方面的活動,如辯論賽、趣味運動會、班級旅游、寢室文化節等。在活動中,班主任應善于觀察、善于引導,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增強責任意識、提高團隊意識、強化奉獻意識,提高組織能力、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通過開展活動,在師生間營造一種奮進爭先、輕松愉快、團結友愛的班級氛圍,從而為學生建立起和諧融洽的成長環境。
這方面工作的重點是關注貧困生。據2009年的統計,全國普通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527萬人,占全部在校生總人數的23.06%;特別困難學生人有166.1萬人,占全部在校生總人數的7.27%[6]。做好這方面工作不僅有助于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還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互助意識、感恩意識等人文情懷感,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班主任要重視解決學生的經濟困難,配合輔導員通過“獎、貸、補、減、免”等方式,解除學生在經濟方面的后顧之憂。比如,在相關政策上積極為貧困生爭取資助,努力發掘社會力量為貧困生提供幫助;在校內勤工助學方面,給予貧困生更多的機會,讓他們通過勞動獲得收入、補貼生活。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時,還要幫助這些學生克服心理上的困擾。貧困生多來自經濟落后和教育欠發達地區,較之發達地區的學生他們學習基礎弱、精神壓力大;再加上學生間相互攀比等不良風氣,較之其他學生更易出現心理失衡、自卑和焦慮。班主任應及時了解貧困生的思想困惑,以誠相待,尊重、愛護他們,在心理上給予正確引導。同時,還應在班級中形成幫扶貧困的良好風氣,讓貧困生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和同學們的友誼,從而樹立起自信心,健康成長。
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型走向大眾化,加之其他因素影響,“90后”大學生面臨著更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表面上是出現在畢業前夕,實際上早就在“孕育”之中。所以,每個學生一入大學就應該盡早制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班主任經常在班級中,和學生接觸多,更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專業能力、綜合素質等情況。所以,應利用自己對社會發展的更多認知和對就業趨勢的更多判斷,指導學生提早做好就業方面的思考與打算,并用其指導自己的專業學習和職業生涯規劃。
在具體工作中,應注重不同階段給予不同的指導。低年級時,幫助學生盡量客觀、全面地認識自己,并在此基礎上計劃自己的大學生活和設定人生方向。高年級時,學生面臨離開校園和開始擇業,班主任應在就業政策、求職方式、求職策略、應聘技巧以及就業心理方面給予相應指導,切實提高學生的應對能力,從而順利就業。
在迅速變化的社會背景下,“90后”大學生具有許多不同以往的特點。對此,高校班主任應牢記職責,強化使命感,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與修養,明確自身的角色和定位,以科學的方式和方法,做細、做好班級的每一項具體工作,為“90后”大學生健康成長和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1]楊亞萍.“90后”高校班主任角色轉變與素質必備[J].甘肅科技,2009(9):176-177.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2004.
[3]彭麗云.班級QQ群—高校班主任德育的新天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4):37-39.
[4]程子彪,蒲小梅.移動互聯時代高校班主任工作創新開展研究[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3(10):117-121.
[5]臧海芳.用心交流,用愛感悟--班級管理實踐經驗談[J].中國校外教育,2013(36):80.
[6]楊晨光.23個省份啟動生源地助學貸款[N].中國教育報,2010-08-13(1).
【責任編輯 趙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