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婷
摘要:商業銀行是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的企業,其風險性與生俱來,自世界上成立了第一家商業銀行以來,關于銀行財務危機的問題就層出不窮。而作為金融業核心的銀行,是一個國家金融系統中的重要環節,是影響一個國家經濟穩定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為保障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有必要為商業銀行建立一套有效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分析、識別出銀行可能面臨的財務風險,從而指導銀行監管當局有效配置資源,及時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風險,防止風險惡化而致使銀行陷入財務危機。本文通過對國內外幾類主要的財務風險預警模型進行分析對比,對商業銀行財務風險預警的國內外的研究現狀進行了述評。
關鍵詞:商業銀行;財務風險;預警模型
1.引言
1.1研究背景
自從世界上成立第一家商業銀行以來,關于商業銀行財務風險的問題就層出不窮。隨著世界經濟自由化和一體化的逐步深入,銀行財務危機爆發得也愈加頻繁,逐漸演化為一種全球現象。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銀行業飛速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國商業銀行仍然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也不容忽視,如不良資產過高、呆賬過多、資本充足率不高、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較差、業務和產品創新能力弱、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等。加之現今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商業銀行通過借貸率差便能盈利的經營模式將被打破,行業內競爭壓力加劇,生存和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這一系列問題的存在增加了我國商業銀行面臨財務風險的可能性,甚至可能引發銀行財務危機。并且,長期以來在我國商業銀行的危機管理中,管理層更側重于風險的事中控制和事后補救,通常不重視風險的事先管理,這無疑增加了銀行財務危機爆發的概率。因此,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商業銀行財務風險預警機制顯得非常必要。
1.2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商業銀行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研究是進行其風險管理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各項財務指標的分析研究,建立相關風險評估模型,預先警示財務運行體系中隱藏的風險并及時發現經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減小財務風險引發財務危機的可能性。財務風險預警模型中各指標體系的建立及相關問題的解決,對于研究企業風險管理理論及財務管理理論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構建商業銀行財務風險預警機制是目前金融發展迫切需求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從商業銀行自身來看,負債經營的特點導致商業銀行本身就是就是一種具有內在風險的特殊企業,而構建風險預警機制可以在其業務經營的全過程預測風險,把風險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保障企業健康穩定的發展。其次,從整個金融市場來看,隨著利率市場化等改革措施的推行,銀行經營環境將發生巨大改變,這將導致經濟波動加劇,為穩定資本市場,有效控制風險,防范危機,建立科學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也是相當必要的。
2.商業銀行財務風險的定義
財務風險是指由于公司的財務結構不合理、融資方式不恰當等而引起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而商業銀行財務風險是指商業銀行在運營過程中,由于經營狀況不佳或資本結構不合理,加之缺乏對相關因素的預測和分析,導致銀行面臨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存在差異的風險。
3.主要的商業銀行財務風險預警模型類型
3.1單變量模型
Fitzpatrick(1932)最早開展針對財務危機預警的研究,他通過對單個財務比率的實證研究,發現在單變量模型中判別能力最高的指標是凈利潤/股東權益和股東權益/負債兩個比率。這也是最早的針對初期單變量模型的研究。Secrist(1938)最早將單變量統計法引入銀行風險分析,通過對美國1929-1933年間倒閉的735家銀行和未倒閉的121家銀行的近百個財務指標進行逐一單變量系統分析,試圖找出倒閉銀行與健康銀行在財務狀況上的差別。李秉成(2004)從財務困境形成角度、困境征兆角度,運用單變量財務困境預測方法探討上市公司財務困境預警系統,提出了兩類財務困境綜合分析方法:財務困境加權分析法和象限分析法,通過分析危機預警征兆初步判斷公司陷入財務困境的風險水平
單變量模型操作簡單,易于理解,但其分析結果過于片面,對風險的監測不夠全面,且易于被管理層操縱,更無法判斷危機爆發的時間,因此在現實中已很少被使用。
3.2多元判別模型
在單變量風險預警模型的基礎上,以Sinkey(1975)和Spahr(1989)為代表的學者將多變量分析法引入了商業銀行財務風險分析,通過建立判別函數,綜合統計分析各財務指標得出風險判斷值。在我國,熊維平和朱紅書(2001)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對商業銀行的內部績效進行了綜合評價。鄭楠楠(2009)從我國商業銀行上市的背景入手,分析了上市銀行財務風險的來源、特點及其產生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嘗試進行了平衡計分卡和EVA概念應用于上市銀行財務風險控制體系設置的探討,同時采用因子分析法對我國十四家上市商業銀行的財務數據進行分析,構建財務風險控制指標體系。
3.3線性概率模型
Meyer和Pifer(1970)最早使用線性概率模型來預測銀行破產。他們以39家破產銀行以及與之相配對的同時間、同地區、開業時間相似的正常經營銀行為研究樣本。研究結果顯示,在銀行破產前一至兩年,約有80%的破產銀行可以被成功地預測出來,但是三年以上的預測能力就不太理想了。鄭茂(2003)構建了財務預警評判指標體系,應用線性概率模型和Logistic模型作為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管理層進行財務危機預測、信用風險定量分析的有效工具。佘雪鋒、楊瑾淑(2008)運用統計分析的方法,通過線性概率模型和Logistic模型,建立了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預警模型,并通過實證檢驗證明了該模型具有較強的預測能力。
線性概率模型存在一些比較嚴重的缺點,一是誤差項異方差,二是概率的預測值可能在區間(O,l)之外。因此這種方法較少被采用。
我國對財務風險預警的研究起步較晚,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初步確立的時期,在這段時間,我國基本沒有出現關于財務風險預警的研究。到九十年代末,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使國內經濟成份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國內學者開始了對財務風險預警的探索研究。進入21世紀之后,受到加入世貿組織、亞洲金融風暴、國際金融危機等的影響,我國學者對財務風險預警的研究急劇上升,其中規范性研究相對實證研究多一些,說明我國在此領域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理論研究沒有很好地與國內經濟實際結合起來,并且實證研究中針對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預警研究較多,針對商業銀行的則一直很少。另外我國學者對財務風險預警模型及分析方法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國外已有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創新之處很少,國外研究隨日趨成熟,但由于各國資本市場環境不同、宏觀經濟政策不一致、行業發展程度存在差異等,因此,國外學者對商業銀行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先進研究成果對我國有一定的借鑒價值,但我們在應用的同時也必須考慮我國自身情況,創建出符合自己的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鄭楠楠.我國上市銀行財務風險控制體系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9.
[2]左淋丞.基于宏觀經濟影響的商業銀行風險預警模型的建立[D].長沙:湖南大學,2012.
[3]劉飛虎,羅曉光.基于PCA-RBF神經網絡的商業銀行財務風險評價研究[J].投資研究,2013(3):88-97.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