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彩容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重視情境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做有心人,要不失時機地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預設的情境中產生學習的欲望,感悟到數學的樂趣,從而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那么,如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呢?
一、要選取現實的生活情境
教師可以直接選取教材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進行加工或者自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以學生生活素材為內容的情境。如,在《方程的意義》這節課中,將抽象枯燥的方程概念融于淺顯易懂的情境中,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和小動物形象,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背景。借助課件直觀演示的優勢,使學生具備最初的平衡與不平衡的感受。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對天平稱重的所有情境保持著濃厚的興趣。通過天平稱重實驗的不斷演示,讓學生嘗試用數學知識來描述實驗現象,使學生獲得關于等式和不等式的知識。
二、要構建開放性的生活情境
教師可以對課內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知識學習過程轉變成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探究、驗證,不斷積累,拓展新的教學知識,形成生活經驗。如,在《商的近似數》這節課的設計中,先通過與學生談話引出“一筒羽毛球”,讓學生猜猜里面有幾個羽毛球,從而引出一個生活中常用語“一打”,讓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對某些數據的特定稱呼,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中去品味數學濃厚的生活氣息。接著,老師告訴學生“一筒羽毛球”的價格,讓學生去計算其中一個羽毛球的價錢。這個問題對于五年級學生而言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數學問題。所以,學生也很有信心完成這個問題,可是就在這個簡單的問題背后蘊藏著一個很大的“陰謀”,學生很快就遇到了困難,掉進了老師的“陷阱”。學生很快就會發現計算時根本除不完,出現循環的現象。于是,老師馬上質疑:是不是就沒辦法給一個羽毛球定價呢?通過這個質疑從而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學生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四舍五入”法,于是學生自覺地把“除不盡的小數除法”和“四舍五入”法聯系在一起,并完成了知識之間的對接,重新進行構建,這樣的設計頗有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感覺,很快就解決了本節課中學生必須要掌握的知識。
三、要創設多元的生活情境
教師可通過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了解,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創設生活情境,真正讓文字化“靜態”數學課堂變成生活化“動態”數學課堂。如,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及數學關系》這節課的情境創設,可以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師生年齡間的內容)。又如,教學例4第(2)題時,教師從人類登月的豐富資料庫中選取了美國航天員在月球上跳躍前行的動態畫面,使學生觀看后不但有新奇感,而且激發思考,人在月球上怎么會這樣走路呢?由此引入第(2)題的學習。上述情境的創設開闊了學生的認知視野,使數學的學習與科普知識、體育知識的學習和諧地融為一體。
因此,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是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的重點,這樣可以使教學活動更富有生氣和活力,更能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理念,從而更加努力地學習數學,提高數學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湖北省宜昌市當陽市草埠湖鎮中心小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