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偉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階段識字寫字的總體要求是:“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會寫。”在第一學段的要求是:“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其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一二年級教學的重點。”可見,識字寫字的任務主要放在了第一學段。然而,令我們困惑的是:在低年級課文中,生字量普遍較大,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既要學文,又要識字,還要寫字,往往感到力不從心,一不小心就造成拖堂,甚至完不成教學任務。
一、巧用校內資源,“課外”識字
下課鈴響了,學生從緊張的課堂學習中輕松下來,有的在教室里、有的在校園內開心玩耍。而這教室里、校園中就蘊藏著豐富的識字資源,等著教師去巧妙利用呢!
對于新入學的學生,一切皆新鮮,也就意味著一切皆是資源。教室里的門、窗、講臺、黑板、電視機、電腦、投影儀、錄音機等,教師應抓住這一機會將物件名稱的基礎上貼上寫有名稱的卡片,向學生一一地介紹。教室里的物件不多,易認、好記。課余時間,學生三三兩兩地一起讀讀、問問、認認,還相互糾錯。這樣識字輕松自然印象深。
剛入學的學生急于認識新同學,可請每個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名片”貼在課桌右上角,鼓勵小朋友課間多去“串串門”,看誰結識的同學多。課間,學生奔來跑去,為自己能記住同學的名字而高興。為鞏固他們對同學姓名的認識,還可讓學生輪流當值日生發放作業本。教育在不知不覺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校園中還有各辦公室、功能室等牌匾,校園內的告示牌、通知欄、LED顯示屏幕,櫥窗里的宣傳標語、板報等,帶領學生一邊參觀校園一邊讓其識字。校園里的這些漢字就在身邊,學生都會有意無意地去注意它,很快他們就連“碧碧芳草,何忍踐踏”等復雜的字都能認了。當“家長會”“校園開放日”等活動開展時,請學生做“主人”看著校園內的“漢字提示”為“客人”介紹學校。那么,學生的識字積極性將隨著集體榮譽感一起提高。
二、活用生活資源,“身邊”識字
學生生活在一個充滿漢字的世界里,走出校門,就碰到街名巷名;乘車看到站名;到各種公共場所、旅游勝地、游樂場所,會碰到各種標牌和告示、說明。教師要培養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漢字的習慣,利用社會漢字環境,從“身邊”識字。
教師鼓勵學生,當父母購置東西,尤其是與學生本人相關的東西時,鼓勵學生自己去看看包裝袋、說明書,試著向父母講講說明書上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項。例如,去超市購物,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和父母一起擬“購物清單”,并讓學生作“導購”。請學生自己根據“漢字提示”結合“生活經驗”找到物品,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比較之后選擇適合的物品購買,不認識的字主動問家長。這樣,鼓勵學生參與家庭建設,使他們在識字的同時,生活能力也得到培養。
三、妙用家長資源,指導識字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他們“終身的老師”。許多家長都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十分重視家庭教育。對此,教師如能用好家長資源指導學生識字,這能將識字真正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達到“全方位識字”的理想效果。
當然,家長不是語文老師,所以教給家長切實可行的“招數”,才能讓學生信服家長。這樣,才能成功地將家長變為學生識字的“生活指導”。第一招:教給家長“保底目標”,讓家長的指導專業化。教師要梳理好課本里的生字,將其歸類編撰形成資料交予家長,可以令家長根據孩子的識字能力確定進度。第二招:建立“錯別字采集檔案”,讓家長的指導科學化。家長指導孩子建立“錯別字采集檔案”,每次聽寫或作業一旦發現錯別字,除了改正還要記錄在檔案中,每隔一段時間,復習并檢查檔案中的生字。這樣,識字指導更有針對性也更有效率了。
四、開展廣泛閱讀,鞏固識字
許多教師為了鞏固學生的識字挖空心思設計了許多形式多樣、生動新穎的練習活動,其中確有不少好方法,效果也不錯,但要讓“漢字”真正成為學生的“朋友”就應該“多見面”。因此,開展閱讀活動、營建書香班級、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習慣是大量認字和鞏固識字的有效手段。新課標規定小學階段第一學段(1~2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第二學段(3~4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5~6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學生處在資訊如此發達、識字生態環境比過去改善許多的今天,各類注音版的書籍琳瑯滿目,這些都是學生大量識字、共鞏固識字的好資源。
總而言之,兒童的識字過程是一個逐步吸收、反復鞏固、日積月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抓好“課堂主陣地”,更要搭建“生活大舞臺”。讓識字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把學生的視野引向豐富多彩的生活中,讓學生在識字過程中發展語言,提升能力,逐步提升語文綜合素養,最終實現“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目標。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桂嶺小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