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芳
摘 要: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有效整合,能充分發揮其特有的生動、形象、直觀、信息容量大、視聽效果好、交互能力強和操作方便等特點,化遠為近,化虛為實,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現在學生眼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快教學信息傳播、反饋速度,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更易于為學生所接受,它是教學質量提高的催化劑,更有利于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形成和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凸顯了它的優越性,使語文教學獲得新的生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優越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一代新人發揮作用。”
多媒體教育網絡是把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現代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課堂教學中應用網絡多媒體信息技術,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教學質量提高的推進劑,有利于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形成和發展。同樣,現代遠程信息資源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大量、有趣、科學的資源,為構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語文課堂提供了更豐富的物質基礎。
一、“活”現:直觀展示,深刻體驗
以往的語文教學中,學生接觸的教學媒介大多只是文本,學生只能在教師的指導和要求下去了解和接受,處在被動的地位。信息和知識是密切相關的,獲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現代的多媒體計算機把電視機的視聽和多媒體的播放演示作用與計算機的人機交互功能結合統一起來,發揮交互優勢。讓師生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種通過多種感官刺激所獲得的信息量,比單一的聽教師講課更高效。在教學《找春天》一課中,我就利用了遠程教育信息資源中的音樂《春天在哪里》以及適量的春天圖片來渲染情境,再通過課文情境朗讀加以聯想、體會,圖文、聲像并茂展現,讓學生整體感知春天的美,讓學生感受到春天就在我們的身邊。
二、“活”棋: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一種求知的傾向性,人們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會主動、愉快地去追求、嘗試和體驗。在教與學的關系上,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一精辟的論述,明確指出樂知是學習的最佳狀態,即興趣是學習最直接、最有效的動力。利用多媒體資源進行語文教學,不僅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更能激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后續力。識字,是一年級語文教學“一盤棋”中最重要的一顆棋子。由于識字量大,加上漢字結構復雜,低年級學生學習起來有很大的困難,容易產生疲勞,感到枯燥乏味。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識字教學軟件,演示生字的筆畫、筆順、部首、間架結構、正確讀音和漢字組詞。讓學生跟隨教學軟件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教師一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看、聽,讓學生說、寫,使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同時接受刺激,手腦并用。學生自始至終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學習興趣濃厚。
三、“活”路:加快傳播,提高效率
語文教學涉及的面非常廣泛,語文訓練,測評也較多。在字詞句段篇的練習中,教師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準備材料,小黑板、小卡片、紙質資料等在速度方面明顯比不上信息技術。現在每上完一節練習課、復習課,我都會在檢查學生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時,借助遠程教學資源提供的材料,對習題練習、教學測試進行考評。長期實踐中,我總結出一條練習課的“好路線”:快速、足量顯示—學生思考做答—及時出示答案訂正。這樣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從而加快教學信息傳播和反饋速度。
四、“活”性:由淺入深,跨越時空
在教學《長征》一課中,由于歷史事件“長征”距今久遠,如果不能幫助學生去了解時代背景,就體會不到紅軍將士“三軍過后盡開顏”的心情。教學中,我在信息資源的基礎上進行修改,把長征背景、線路圖以及橫渡金莎江、飛奪瀘定橋、過雪山的錄像都融入課件中,短短約6分鐘,能讓學生目睹紅軍長征的艱辛,體會到他們為了革命勝利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偉大精神,從而拉近了學生與長征之間的距離,激起了學生對革命先輩的崇敬和濃濃的愛國情懷,有效激活了學生對課本之外知識的探究性,教學效果顯著。
五、“活”水:利于自主,助推合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宗旨是讓學生從“學會”變“會學”,是為了讓學生自主找到“活水源頭”。
傳統的教學過程多由教師包辦,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是一個“授之以魚”的過程,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面。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交互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優質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的學習空間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在教學《恐龍》一課中,我改進了原有資源,課件中采用直觀的“樹形超鏈接”,鏈接到各種恐龍的種類和特征語句,學生操作鼠標,自主、合作、交流后,不但能真切地目睹到滅絕物種形態的千奇百怪,還很快地掌握到說明事物的方法,為仿說、仿寫訓練做充分準備。把教師課件變成學生課件,做到了“借用的課件別樣紅”。
實踐證明,現代遠程教育資源能讓語文課堂更豐富,更有活力,更能體現語文的魅力,既促進教師從單一的教學手段、教學模式中“突圍”出來,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活潑生動的平臺。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東縣平馬鎮中山小學)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