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芝
摘 要:語文科目的教學必須要緊密圍繞社會的需求,堅定不移地把語文教學同學生的專業和實際相結合,以實現中職教育目標。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方法;創新;優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03-0121-02
優化課堂教學和培養創新素質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提高民族素質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新形勢下的中職語文教學,理應順應時代的要求,在教學中進行教學創新,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接下來,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創新素質培養。
1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多媒體教學是以計算機、電視、錄像、投影等電教設備為主體,以文字、實物、圖像、聲音為媒介,向學生傳遞信息的教學方法。多媒體的使用已經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粉筆加黑板這一單調、呆板的表現形式,將抽象和生澀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堂需要,利用電教手段配合教學,就能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從而優化教學過程。例如,在教學《荷塘月色》和《都江堰》時,我借助錄音、錄像、投影等教學媒體,把優美的大自然景觀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創設的情境,讓他們深刻地體會到荷塘月色的幽雅、都江堰山水風光的秀美和李冰父子為民造福的偉大情操。同時,再配以悠揚的背景音樂,不僅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習興趣,還能潛移默化地讓他們獲得美的熏陶。
2 把人文教育有機地融入課堂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在過去的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肢解為字、詞語、句子、段落等,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和審美的熏陶,學生不能從中很好地體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常常感到語文枯燥、乏味,時間一長就怕學語文,語文課不受學生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了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許多文章都教學生如何做人,學生讀起來很親切,覺得很有意思,這樣就會對語文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學好語文就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了,我們的語文課堂就不會再沉悶、枯燥無味了,語文教師也就不會感到太辛苦了。
在語文課堂中,我們可以設置課本劇表演、寓言故事表演和小品劇表演,以表演的形式把冰冷、單調的書本變得鮮活可感。這樣不僅能強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例如,我在講《雷雨》這篇課文時,讓學生按照課本的情節進行表演,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既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清晰的梳理和把握,同時對這種情景劇表演的形式也感到新鮮有趣。這不但使學生們體會到周樸園冷酷、狠毒、狡猾的性格,而且還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 自主教學
中職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進行課堂嘗試教學,讓學生備課、講課,這樣既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挖掘他們的內在潛力。在中職學生這個群體里,學生中的大部分都屬于叛逆期的孩子,他們心中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讓學生作為一位“小老師”,可以讓他講述自己的見解,也可以讓他設計題目問“他的學生”,還可以讓同學提出疑問,當眾解答。因此,在教學中,每單元我都會安排兩篇實踐性較強的課文給學生進行嘗試教學,由各小組同學各自搜集資料、合作備課,然后推選一兩名學生上臺講課競賽,各組長當評委,最后由我進行點評。運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不但過足了“教師癮”,把主體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教師也能夠很好地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和思維方式,更利于以后教學環節的設計。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讓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主動,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師生融為一體,取得“雙贏”效果。
4 寓教于樂,在課堂中融進多種活動
4.1 開展課堂辯論等各種競賽
競賽是課堂創新教學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教師教學由封閉向開放轉變的有效途徑。朗誦精彩的散文、成語接龍、格言警句大家背或者寓言新編,都能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另外,“辯論出智慧”,教師可以根據課本中的觀點、時事話題和學生生活等作為話題,引導學生進行辯論,不但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更能啟發和拓展學生思維。例如,我將課文有爭議性的論題——“夏洛克是看重錢還是看重命?”“周樸園到底愛不愛魯侍萍?”布置給學生,然后確定好正反方展開辯論。老師與學生一起參與,師生互動,其樂融融。
4.2 組織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
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組織參觀、制作板報、書法、模擬法庭和模擬面試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等實踐能力和堅強勇敢的意志品質,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中去感受、去體會、去發現,讓學生在具體的語文實踐中鍛煉自己、磨礪自己。所以,語文教學一定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要讓學生在語文活動實踐中鍛煉才干、鍛煉意志,從而培養創新人格。
教學實踐證明,只有在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中,教師才能開展“教學創新”。所以,教師不但要結合中職學生的培養目標,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優化教學方法,還要將創新觀念滲透到教學中,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學習質量,也才能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的綜合性技術型人才。
考文獻
[1]馬素榮.語文動態閱讀教學初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3).
[2]廖映新.淺析中職語文教學方法的創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5).
[3]張衛星.探析中職語文教學與專業整合的課堂教學模式[J].考試周刊,2011(55).
[4]余映潮.學生活動充分,課堂積累豐富[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0(Z2).
〔編輯: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