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陰陽五行哲學思想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時期的一種官方哲學和觀念體系,它被歷代君王專門用來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而中國古代的色彩學,深奧繁復,大有學問。它鑄造了濃郁的東方色彩文化特征,對民族精神的影響與傳播具有深遠的意義。華夏民族二千多年形成的色彩體系就是世界獨特的五色體系,它與中國古人的色彩審美意識和陰陽五行息息相關,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色彩觀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色彩觀奠定了我國古代的色彩美學思想基礎。
關鍵詞:陰陽五行哲學;色彩;五色觀;審美意識
1 追溯陰陽五行哲學思想的起源
1.1 陰陽五行的基本概念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初期哲學思想。陰陽概念最早出現在《易經》,五行出現在《尚書·洪范》,兩種概念都來自于很久以前民間流傳,陰陽最初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后來被思想家們借用來表示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力量以及相應的現象,進而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陰陽兩面構成的,并且由陰陽的對立斗爭而形成事物的運動變化。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古代思想家把它們看作是構成萬物的元素。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文人墨客把兩者合二為一形成新的觀念模式。他們認為世界的所有物質都是在陰陽二氣的推動下滋生,發展最后形成木、火、土、金、水世界上的五種基本物質。這五種物質組成萬物。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互相滋生和制約,處在不斷變化的運動中。
1.2 陰陽五行的文化背景
陰陽與五行是中國哲學史上兩個很古老的哲學范疇,上古三代之前五行觀念已形成。陰陽五行學說作為哲學思想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自秦漢時期起,與儒家學說結合,被道教及神仙方士所吸取,因此調陰陽,順四時,序五行成為社會十分普遍的思想。又被歷代皇帝所用,成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時期的一種官方哲學和觀念體系用來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由于陰陽五行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而天命論又是封建世襲政權合法性的理論依據。因此,歷代社會精英都肯定陰陽五行理論的正確性,而且認為是個“偉大”的理論形成了中國社會古往今來強大的社會傳統文化勢力。與陰陽五行相對應的是五色(青赤黃白黑)體系,中國古人的色彩審美觀與五色學說息息相關,所以“五色觀”作為一種審美理論影響深遠,不僅深入宮廷,也深入民間,甚至用以解釋和推測各朝代的興衰更迭,人事的順逆成敗、命運的沉浮禍福,乃至診疾治病,所以它在封建時期各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 中國古代色彩美學的基石——五色觀
2.1 五色觀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五色學說”起源于中國原始氏族社會對色彩的崇尚,萌芽于奴隸社會殷商時期。“五色學說”的成因基礎是原始唯物觀的“五行論”和“陰陽說”。中國傳統民間色彩“五色觀”的形成是繼承遠古人類對單色崇拜,結合中國人自己的宇宙觀——“陰陽五行說”,并與構成世界的其他要素:季節、方位、五臟、五味、五氣逐漸發展而來的。據史書《周禮》記載:“畫繢之事雜五色”,這是目前我國最早關于“五色觀”色彩理論的記載,由此也奠定了我國傳統色彩的美學觀念的形成。
何謂“五色”呢? 孔穎達疏:“五色,謂青、赤、黃、白、黑。”劉熙也曾在《釋名》中談及他的觀點:“青色為主,生物生長之色;紅色為赤,太陽之色;黃色為光,日光之色;白色為啟,如同化水之色;黑為晦,如同昏暗之色。”
古代的五種基本色的分類:有彩色系(赤、黃、青)和無彩色系(黑、白)以及十種間色,說明古代中國人不但開拓了基本的色彩系統和原理,而且還掌握了調色和配色的基本方法,如《辭源》中記載“(五色)謂青、黃、赤、白、黑也。——古蓋以此五者為主要之色。” 西周時期,已經提出了“正色”和“間色”的色彩概念。間色是正色混合的結果,正色即原色,它與間色和復色相對應,所謂“正色論”即“五原色論”,亦即赤、青、黃、黑、白五原色構成的“五色體系”。
“五色說”作為“五行說”哲學軌道里的一個分支,一開始就與方位附會到了一起,在《周禮·冬官畫繢》里說:“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在傳統色彩的五色體系中,遂將“紅、黃、青(藍綠)、白、黑”五色定為正色,又各以五行的各行作為一正色的代表,它們分別是:土黃、金白、木青、火赤、水墨。東漢時期確立了“土居中央”的觀點并突出了黃色在五色之間突出的地位,黃色作為遠古五帝之中心之帝的象征,位居五行當中,象征大地的顏色。經隋唐至宋之后,被定為皇室專用的顏色。秦漢之際,隨著宗教的發展,這個發展當然也包括了道教的逐漸成熟與佛教的白馬馱經,五方的認識便轉化為了五帝、五神的多神崇拜。即西是白帝,后稱為白虎;東是青帝,也就是青龍;南是赤帝,也就是朱雀;北是黑帝,也就是玄武;中央是黃帝,也就是統籌一切的天子。
古人從色彩實踐中發現五原色是色彩最基本的元素,是最純正的顏色,必須從自然界中提取原料才能制作得來,其他任何色彩相混都不可能得到五色,而五色相混卻可得到豐富的間色。隨著人類社會發展、主觀思維的提升和色彩觀念的深入,逐漸衍生出:正色與間色、兩儀之色、五行之色、五方之色、四季之色、四神之色、五色土和帝德之色等用色觀念,形成了完整的中國“五色學說”理論和中國傳統色彩體系。
2.2 五行學說確立了五色美學原則
在中國古代的色彩學里,五行學說確立的五色觀念有著密切關系。中國的五行學說,雖然是在戰國時代整理成冊并盛行起來的,但是,五色早在夏、商、周三代以前,便已成了崇尚色彩。從色彩學的角度看,五色早在三代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五色已成為廣泛傳播的審美標準。“五色體系”的確立標志著古代中國占統治地位的色彩審美意識,已從原始觀念的積淀中獲得獨立的審美意義。當時人們在色彩上追求“美而艷”(《左傳》)和“目好之五色”(《荀子》),用五色規范了章服等級制度,創造出毫不含糊的色彩美學,純度明朗、簡單清晰的五個正色色調,對社會秩序進行了色彩美學裝飾性的統一,這在世界色彩學發展史上,也是先進的觀念,說明了中國社會美學的早熟。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文化里,商周時期奴隸制等級制度和宗教禮儀非常嚴格的情況下,色彩用作是尊卑的標志,成為君王“明貴賤,辨等級”的工具,以維護其統治階級的利益。
2.3 儒家思想對中國色彩觀的影響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祖述堯舜,憲章(效法)文武”,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張“德治”和“仁治”,重視倫理道德。儒家以“敬天事祖”“慎終追遠”為由,大興禮樂之舉,從維護統治階級權威利益出發,制定了一套生活法則,以規范人們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等一切行為方式。儒家色彩美學思想常把色彩美與“仁”“德”“善”融合一體。儒家色彩觀從“禮”的規范出發,并最終實現“仁”的目的,極力維護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為正色,把其他色定為間色,并賦予尊卑,貴賤等級的象征意義,分別代表君臣民個人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讓人人恪守本分。《后漢書·服志》也載:“尊尊貴貴,不得相逾,所以為禮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順禮也”。《禮記》記載:“衣正色,裳間色。孔子極力提倡中庸思想,“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大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觀念在色彩上體現為“文質彬彬”的適度的色彩修飾。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所謂“文質彬彬”,“文”即文采,外部裝飾的形式美,“質”即實質,內部精神的內容美,“彬彬”即配合適宜。孔子認為文勝質不美,質勝文也不美,過分的外部裝飾則嘩眾取寵,名不符實,缺少裝飾則平淡乏味無興趣。
2.4 道家思想對中國色彩觀的影響
道家是由先秦老子、莊子創立的關于“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派。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莊子則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道家思想以老莊的自然天道觀為主體,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倫理上主張“絕仁棄義”,思想行為上強調應效法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對于藝術的態度,不同于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儒家肯定藝術的社會功能,將藝術與禮樂結合:而道家與墨子為代表的“墨家”“非樂”的觀點非常接近,都是否定藝術。 道家的色彩觀受道家思想觀的支配,一直以來都主張淡泊無為的思想,它色彩主張“無色而五色成焉”,“澹然夫極而眾美從之”——《刻忌》,體現為在藝術上追求無色之美,以無色之感為最美。
道家主張“玄學”,崇尚黑色。認為黑色是高居于其他一切色之上的色。老子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為玄,因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產生萬物的功能,顯然天之色“玄”(黑)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將黑列為眾色之首,并選為道家的象征色,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飾色也多為黑色。他們認為“陰陽高于萬物,而黑白高于五色”,道家對黑色的審美態度也直接影響了中國古代的色彩美學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國繪畫中的造型地位。中國古代色彩尤其是“五色觀”色彩理論的形成并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不僅促使了我國藝術風格的形成,同時也廣泛地影響著當時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宗教、禮儀等諸多方面,從而形成了一套獨具東方色彩的文化體系。
3 結語
陰陽五行哲學觀念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涉及社會文化包括藝術等多個領域,它所包容的對立統一的思想給中國傳統造型藝術帶來多元化豐富的形式。陰陽五行學說中的象征性色彩的表達,昭示出我們的祖先駕馭色彩與外部世界相協調的特殊思維才華,同時也為華夏民族固有色觀念的形成及其審美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在兩千多年的時間里,雖然各家對它有不同的解釋,但作為古人的經驗一直被沿用下來。它在中國各個時代、階層、領域根深蒂固、延綿不息,并且成為中華現代色彩文化的重要思想根源與藝術創作依據。
參考文獻:
[1] 徐園,徐睿.陰陽五行哲學觀念與中國圖案及繪畫[J].裝飾,2003(6).
[2] 王智明.色彩美學[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94.
[3] 李廣元.東方色彩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4.
[4] 張繼華,郭兼夫.色彩美術[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
[5] 王文娟.五行與五色——美術觀察[M].2005:85.
[6] 王海燕.原始裝飾藝術中的生命意識探微[J].裝飾,2003(12):74.
[8] 鄧莉文.“大象無形”美學觀下的藝術表現[J].裝飾,2003(8):61.
[9] 李廣元.色彩藝術學[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ZK)〗
[10] 孫建君.中國民間美術[M].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1):8.〖ZK)〗
作者簡介:〖HT6SS〗張雨祺(1989—),女,湖北黃岡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色彩美學。